孙敏红,曹受金,吴琴香,周 围,吴丽君,马 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指通过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点是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教学、教材等各个方面,从而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最主要的途径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水平通常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将课程思政教学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1]。纲要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可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达到协同效应[2]。
我国是世界园艺大国,园艺业发展历史悠久。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加速了我国园艺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园艺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挑战和机遇对园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产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专业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热情不高,投身到农村、农业建设的意愿不强,学习生活中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具备,从而导相关行业人才依旧匮乏。而农林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专业人才的基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己任?这就需建设好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专业课程教学。
“立德树人”主要指坚持以德育为先,树人为本,以培养热爱祖国、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品质的人才为目标。“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和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高校农林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新农科背景下应兼顾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涉农相关专业在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脉络传承上,应紧密结合实际地深挖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3]。传统的“要我学”模式,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考。在尊重大学生学习规律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内驱力,提升“我要学”的意愿度,并有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甚至是主动创新[4]。
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这一新形势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可通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课堂教学途径。为此,我专业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任课教师在充分提炼课程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此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具备吃苦耐劳和科学精神的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思政”[5]。没有好的“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就会迷失“方向”,进一步将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根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作为涉农专业,在课程思政教育上,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农兴农等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引导学生做“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的忠实建设者和践行者。
在此过程中,应避免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课程没建好,“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课程建设规律,抓好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基于此,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在修订完善过程中,始终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如将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将立德树人根本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大纲中。修订后的园艺专业培养方案,将“知农、爱农、兴农、强农”写入人才培养目标中。
《花卉学》作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认真、严谨、求实、不畏困难的科学态度,不断创新的科研能力,从大局出发,具有家国情怀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二者修订和完善,从而达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处处讲育人”的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思政元素等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凸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是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靠教师去落实。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程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为实现所有课程的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目标,各专业需打造一支“育德意识”强、“育德能力”高的教师队伍。
《花卉学》课程教学通过“组建团队、提升能力、内部研讨”三部曲打造园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所有老师均为中共党员,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践中,通过教工党支部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们所有教师党员通过集体学习,集体研讨,集体磨课等方式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站位、增强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示范表率,以此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同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搭建了师德师风建设载体,同时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有了更加丰富鲜活的内容,也让所有老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凝聚力,探索出支部学习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新模式。
此外园艺专业的课程同时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相关科研内容,还要服务基层和社会[6]。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努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引入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道德与法律教育等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功能与“价值引领”作用的双重功能。同时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作风、具备科学精神、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今后胜任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定基础。
在园艺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专业先后在多门课程教学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7]。其中,“花卉学”翻转课堂教学,“玫瑰设施栽培虚拟仿真教学”都成功申报成为省级一流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施园艺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成为校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上下功夫,做文章。首先是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8]。园艺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色,在讲解专业沿革、现状与前沿的内容时,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紧抓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建设,并将个人才华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提升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其次是在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引导上下功夫[9]。我专业的许多专业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科专业为依托,通过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比较,增强学生们热爱,投身专业建设的使命感,鼓励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在《花卉学》绪论教学中关于花卉栽培历史的介绍,以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为契合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融入大国胸怀和爱国主义元素;关于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及国内外花卉产业的比较,树立了学生工匠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培养的意识,激发了学生掌握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提升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10]。
再则教学内容设计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上见真章。通过围绕专业特性,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深挖所授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发挥教学名师的育人效应,并鼓励更多的教授,专家走进课堂,指导学生,让学生接触本专业的前沿进展;在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方面上下功夫。为此,我们专业多次邀请行业专家,一线生产工作者,科研人员等走进课堂,以讲座,报告会,授课,实习指导等形式让学生领略”园艺”的魅力。
此外教学内容设计要更利于学生培养奋斗精神。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讲授与奋斗精神培养相结合,用榜样人物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成长,重在引导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在《花卉学》兰花栽培教学中:从兰花产业助推乡村脱贫致富相关报道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通过兰花高效繁殖栽培技术,离不开辛勤的生产一线工作者付出的心血和劳动,以此培养大学生树立勤于钻研、吃苦耐劳的“匠人”气魄和精神。以我专业优秀毕业生投身花卉产业,十几年如一日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助力花卉发展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的爱岗敬业。
最后通过教学内容设计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既要抓好课堂知识传授,把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结合起来,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抓好知识的运用用能力,即把知识传授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花卉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多次将实物引入现场教学,在介绍养护管理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通过用肥不当或用药不当可能会引发的园艺产品安全问题,做深入探讨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诚信和职业道德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园艺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都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团队评价等。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也分为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考核,增加了学生的线上学习和课堂参与度,可综合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实现从能力培养、知识掌握与思政素养三个维度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此外在实习,实验过程中的考核过程、可实现学生的互评。
《花卉学》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线的方式。通过在提升教师能力、创新授课形式、深挖思政元素、优化考核模式等途径践行课程思政改革,这些都为园艺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通过近三年园艺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课堂督导教师、实习和就业企业反馈,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普遍认同,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3分。
短期实施后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花卉学》及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师生互动,课堂参与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有效减少了“低头族”数量,更是将新时代新农人的职责和使命深入入心。
长期效果表现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将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理想信念的专业人才。当前形势下,我国正面对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而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建设者是实现这一战略的主力军。涉农高校也应以是否培养出“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的“三农”人才作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
图1 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因此,园艺专业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以“科技助农”为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学习动力,锻炼学生服务乡村的能力。近几年,我专业将近一半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2021年暑假期间,我系师生“三下乡”走进湖南湘西进行调研,振兴乡村园艺产业,这一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被多家媒体报道。
我专业《花卉学》课程于2019年认定为“湖南省线下一流课程”,该课程于2021年入选新华网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同年本课程教学团队荣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理工组)竞赛一等奖。
在现有课程思政教学基础上,园艺专业意将继续在课程思政建设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探索基层党组织推动,全员教师参与,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