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萌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画面感表现为一种感觉或能力,是对画面所具有的形象表达的能力,也是基于人的观察能力的对语言(文本)中包含画面的解读能力。[1]画面感作为一种能力,其衡量指标涉及多个方面:其一,画面观察能力,即对画面中各元素及元素间相对关系的感受与观察能力;其二,画面想象能力,即结合已有经验及对元素的理解进行再美化和再创造的能力;其三,画面与语言的转换能力,即将画面转化为语言或语言转化为画面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生语言的感受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明确了“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一总目标。[2]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语言应用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画面感既是写作的灵感来源又是写作的内容主体。作为灵感来源,画面感可以帮助学生在看到写作题目或要求时,脑海中立刻生出与之相关的画面,这些画面或许模糊但可以引发行文灵感,而通过能力训练可以构建更清晰丰富的画面感。画面感作为内容主体是衡量一篇写作是否优秀的关键,一篇佳作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因此,画面感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究。
画面感与小学语文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大多偏向于整体课堂研究。例如,郭元祥认为增强课堂画面感是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获得知识的意义增值,达成知识发展价值的基本途径。[3]美国后现代课程论家多尔曾指出,课程的内在元素是3S,即Science、Story、Sprit[4],其中Story则表明了增强画面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画面感的应用同样十分必要。
长期以来,小学写作教学存在“全面的低平面自由化写作”现象,追根溯源还是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激发。[5]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或练习,对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许多学生“谈文色变”,甚至出现对写作的“厌恶心理”或“害怕情绪”。造成这种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难事,在写作时缩手缩脚,由此恶性循环,进而对写作丧失兴趣。将画面感应用于写作训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看到题目进行画面想象时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或绘画展示,让构思环节形式更为多样化;另一方面能够降低显性难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想象创造,在欣赏范文时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像看动画片一样,一幅一幅地播放,学生在觉得有趣的同时也能增强其行动的自信心,主动在脑海中播放“动画片”进行写作训练。
人类的右脑对图像思考有很强的控制能力。爱因斯坦曾坦言自己在想事情时,常常是用生动、跳跃的形象思考。美国《探索》节目也曾证实,从理论上讲,人的大脑可以存储2000万册图书,通过对右脑潜力的深度挖掘,人们可以用“想象”“绘图”等方式更好地进行记忆的储存。[6]
因此,右脑常称图像脑,在画面感教学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也能持续训练右脑,增强学生思维灵活度。此外,根据记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生动的画面会比长篇文字更容易识记。因为画面会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进行艺术性的丰富加工,使记忆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枯燥无味。因此,持续的画面感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的精彩文字转化为图片进行积累,令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又能培养学生仿写画面的能力,增强写作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画面感写作教学具有过程性、创生性,对教师的引导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一般将画面感教学作为单元写作课程结束后的补充类教学,是对写作基础薄弱学生的提高训练和写作基础良好学生的强化训练。
小学语文画面感教学的本质内容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文本与画面的相互转换。[1]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是将教师的语言或范文中具有画面意义的内容转换为画面,其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雏形,接着进行第一次画面的表达输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接着在脑海中丰富画面,最后进行第二次画面的表达输出,如图1所示。此环节可重复,但要保证输出成果是螺旋上升的。
在上述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丰富画面和最后一次的表达输出,如何切题且重点突出地丰富画面,和怎样进行有逻辑及经润色的表达输出,本文将结合下述实践案例并在应用策略中进行相关阐述。
本案例来自重庆市R小学,教师在结束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所有单元写作教学后,基于班级整体基础较好,学生思维较活跃,因而采用画面感写作教学进行素材量拓展和润色表达的综合项教学。
1.名人名言,画面集锦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营造课堂氛围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接着,教师出示有关“勤奋好学”的不常见的四句名家名句,请学生按照顺序在脑海中快速转化为画面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背诵。之后,学生继续在脑海中丰富巩固画面,教师倒序抽答,强化学生脑海中的画面。
2.课外阅读佳段,画面素材积累
教师出示“事件具体描写生动”与“人物形象描写精彩”的课外阅读佳段各2段。然后按照画面感教学的一般流程进行画面丰富与表达输出。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到佳段描写中的表达逻辑和润色言语。
3.出示缩略句,学生造画面
教师出示缩略句“玲玲一头齐肩短发,手里拉着一只雪白的大兔子玩偶”。请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画面丰富。学生讨论,如何能造出更生动且好记忆的画面。讨论结果有:画面颜色要鲜艳、画面要有细节、画面要有层次和重点、画面要被自己观察仔细、画面要有关键词(即一提起这个词我就能想到画面,通过画面能复述回忆段落)等。
4.逻辑输出,润色表达
仿照之前的佳段描写,进行有逻辑的表达。学生讨论,能从哪些方面进行润色表达。讨论结果有:要有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要有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表达,要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等。
5.总结梳理,合作填写画面感通关卡片
梳理总结画面感丰富和润色表达的要点,教师提供缩略句“我抬头望着天空,手里攥着那条红色的丝带,心里充满了各种滋味。”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感通关卡按步骤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填写画面感通关卡,与同桌进行互动填写相互评价,画面感通关卡如表1所示。
表1 画面通关卡
从上述案例的画面感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班学生基础整体较好,本次画面感教学更多针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画面输出逻辑性及审美性的提高,画面感通关卡的设计既协助学生厘清思路,又能把控学生的表达输出质量,较为科学合理。
此外,据上述案例的实践分析,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段和写作基础分辨画面感教学目标,例如基础训练或能力提高,目标明确,实施画面感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画面感写作教学的研究价值再次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画面感与写作教学的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让学生由“谈文色变”转向“谈文色喜”,更能在持续的画面感训练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升表达逻辑,品味语言的艺术内核,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经过前文的论证,本研究再次审视了画面感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价值,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进而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应用策略。
画面感写作教学具有内在驱动功能、逻辑导向功能和个性化功能,明确其功能意义,有助于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画面感教学理念,强化行动执行效能,贯彻“学生主体”的育人理念。首先,画面感写作教学能够很好地将“动画”的趣味与写作的“套路”有机结合,降低写作的显性难度,帮助学生避免“写作难”的刻板思维,吸引学生参与到画面互动环节中,使其生成内在驱动力,由畏难情绪转换为获得成就感,实现写作训练的良性循环。其次,“动画”中的一幅幅画面的播放,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学生无论是在文本转换为动画的环节中,还是自己在脑海中构建画面进行播放,都隐含着事物发展的相关逻辑。画面感写作教学会自发在学生内里形成逻辑自洽,具有鲜明的逻辑导向功能。最后,个性化功能体现在学生“动画”内容的产出中,是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和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在脑海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从而实现知识重构和个性化彰显。
画面感写作教学是提高和巩固学生写作基础的优秀方式,其定位是在常规写作单元教学之后的补充教学,因此,教师必须明晰本次画面感写作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一是源自班级学生的写作基础,二是源自单元写作目标或学期写作目标的达标程度,三是动态来源,即每段时间学生写作内容反映出的个性化或集体性特征。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写作教学目标强调“写清楚写具体”,那么针对这一总目标的学情达标程度,教师需要设置合理化的教学目标,辅助学生最终达成。灵活设计具体环节的本质在于教师把握住了画面感写作教学的一般流程(见前文),在保证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多样化的环节设计,如分组比赛、情境化表演、绘画、自制画面感卡片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画面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提倡教师出示直观图片,因为这会挤压学生想象画面的空间。
画面感写作教学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什么样的画面感既切合写作主题,又能帮助学生记忆深刻。本研究总结了保障画面感丰富的三个要素,促使画面感能在写作教学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维度地引导学生从色彩、细节和层次三个方面把画面想清楚、看仔细。首先,鲜艳明快的色彩能够促使画面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大红大绿等明度和饱和度都高的色系。其次,画面需要细节既表示学生在建构画面时应注意到其中元素的组合方式或相互关系,例如,人物画面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又表明构建出的画面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在脑海中描摹画面细节,这是对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提出的双重要求。最后,画面的层次感可以通过想象画面中各元素的大小、远近等物理空间的分布进行自我提示,知晓详写内容和略写内容。
画面输出内容的质量关联着学生日常语文素养的积累及写作技巧的应用,语文素养的积累不仅在课内外阅读中,更在日常生活中,这需要学生、教师及家长共同重视和引导。而在画面感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确保学生能在画面感丰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融入一定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进行表达输出。只有具备这三要点的画面输出才能使写作内容具备基本质量和较稳定的水准。逻辑顺序在“动画”形成之际已具备逻辑自洽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表达的积累,使其成功将动画的发展顺序转换为书面化用语进行表达。例如,时间顺序可以转换为清晨、中午、傍晚;事件发展顺序可以转换为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输出则更为简单,只要学生能够时刻注意到画面输出的三要点便能顺利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