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变应变求变: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质效探赜

2022-12-13 17:54陈丹丹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工作

陈丹丹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对全党提出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新要求。当今世界形势风云诡谲,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十分迅疾,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升思政育人工作质效自然成为题中之义,更需要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有敏锐的预判能力和识变能力,与时俱进地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扎实推进立德树人。

一、准确识变:把握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新特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判和识变能力是对发展大局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困难有清楚的判断。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要科学预判,知道风险点在哪儿,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么样,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方可在“大考”面前泰然处之。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要准确识别当前发生的新变化,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环境等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其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质效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学生特点呈现多样性

“千禧一代”的“00后”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风格在各个领域掀起了阵阵“浪潮”。作为网生代青年,“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呈现与“90后”“95后”截然不同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从“00后整顿职场”这一热议话题便可见一斑。虽然高校学生对国家发展、国际形势、社会热点等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是他们的研判能力尚显不足,需要有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给予支撑和指导,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开展实践。

(二)内外形势充满复杂性

时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担当的大国形象日益彰显;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也暗流涌动,试图以各种隐蔽的方式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大厦。从内部环境看,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言论的“自由”度提高了,无疑增加了思政育人的难度。此外,常态化疫情防控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国外面对疫情选择“躺平”的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

(三)体制机制亟需长效性

实践表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指导”[2]。纵观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教育内容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力协同育人衔接不够,部分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浓不到位,结合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缺乏长期性和长效性。其次,在教育实施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环节存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倾向,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覆盖不到位的地方,容易产生概念模糊、价值混沌等问题。第三,在教育评价方面,目标管理、监督检查、考核激励等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尽管当前高校已经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但在落实落细方面仍有差距,“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构建。

二、科学应变:推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跃上新台阶

高校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使命,在提升思政育人质效上下足功夫,以更实的措施、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跃上新台阶。

(一)创新为要,持续打造思政精品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9-10。因此,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不懈地讲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动、形象、贴切的方式强化理论解读和宣传,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理论宣传精品,以趣味性、生动性提振高校师生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胸怀“国之大者”,营造好学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让理论学习和宣传成为一种“新风尚”。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是新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激励、塑造和品质优化作用。要持续打造“一校一品牌”,将高校的校风、校史、校训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要厚植学校文化土壤,加强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凝练提升,充分展示学校独特鲜明的文化积淀与文化追求;要树立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将主旋律、重大时政热点、优秀文化经典融入到品牌活动的内涵中,以新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大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时代精神、责任担当。

三是,推进实践育人落实落细。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精心策划、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推进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拓展实践育人平台,用好“第二课堂”,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范式;充分利用福建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国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田野调查、文化采风、支教等形式,引导树牢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

(二)育人为本,坚持培育时代新人

一是,把握学生成长特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经常性深入课堂、宿舍、社团等,观察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表现,关照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掌握他们的现实需求,把学生之事时刻放在心间,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尤其要关注当今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表现,既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又要注意总结“网生代”的新特点,提炼新规律,争取将这些“最大变数”转化为思政育人的“最大增量”。

二是,注重教育方式。教育对象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作出相应调整,因为教育方式的选择,关乎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对话和交往是否有效开展。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施教。要对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凝聚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正面宣传、反面警示教育的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关键问题上站对立场、站稳脚跟,从而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思想高度。

三是,落实价值引导。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瓦解理想信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42,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的伟大精神滋养初心,把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强国实践,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研判为主,科学把握发展大势

一是,坚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5]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严峻之年、任务繁重之年。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无小事”的政治意识,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常态化工作机制,主动谋划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压实意识形态责任;要强化阵地意识,主动抢占思想阵地高点,打造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据地”和“桥头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素质优良的意识形态领域“守门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是,主动跟进内外形势变化。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对教育者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既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视野要广”的要求,坚持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也要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做到真信真学真做,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应对外部局势之变,培育家国情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形势变化,优化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育方式,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6]110

三是,切实加强媒介素养培育。可以通过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收集、甄别、选择、处理等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用网水平;同时,教育者也要增强“本领恐慌”意识,主动融入学生群体的网络社会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确保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不断线”;要强化主流媒体在多元网络文化空间的主导作用,用好高校的官方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号、视频号等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要强化对师生群组、社交账号、社交言论、自媒体平台等监管力度,定期排查意识形态风险隐患,提高舆情应急处置能力,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四)建设为重,着力推动提质增效

一是,创新顶层设计。实施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专题研讨和定期分析制度,增强思政育人工作与高校其他中心工作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富有生机的育人品牌;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调动一切积极育人因素,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强化各部门单位间的协调联动和共建共促,着力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建章立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思政育人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下足功夫;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实施奖惩制度,分阶段、分层次,扎实有序地推进工作落实,鼓励创新,表彰先进,发挥好绩效考核的统领和导向作用。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首要工作是配齐配强思政育人队伍。做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既要“高手”,更需“联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网络思政工作者、专兼职教师等是开展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要注意根据职责能力和角色定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不同的育人效用;同时,高校要着力提升思政队伍的能力素养,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要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以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以技能培训提高育才能力和工作水平,助力他们做业务尖子和行家里手,打造一支与时俱进、一专多能的思政“铁军”;此外,要落实激励和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评价考核机制,坚持育人导向,以工作实效作为考核标准,并积极选树师德楷模,加强师德培育,引导思政育人队伍逐步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确保育人工作质效。

三是,优化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升思政育人质效的重要保障。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校训精神为导向增强凝聚力与感召力,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要在高校内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高校学子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育荣校爱校情怀;要开展好各类榜样选树和先进表彰工作,宣传好先进事迹,发挥好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要用好宣传阵地,推动正面宣传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注重高校官方媒体的建设,打造一支业务力精、战斗力强的新媒体运营团队,保障人员配齐和业务培训,在创作方面坚持“内容为王”,在运营方面坚持技术取胜,产出有品质、有温度、有趣味的“流量作品”,增强网络用户黏度,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权威性消解虚无性,以影响力激发生命力。

三、主动求变:落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7]。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必然会随形势变化而变化,尚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尚有“千沟万壑”需要跨越,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把稳方向、突出实效,主动求变,增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能力,坚持谋定而后动。

(一)因事而化,努力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适应变化规律,主动寻求变革之道。变革意味着新生机的孕育和新挑战的出现。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要牢记因事而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的举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有“万能药”的想法,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经验主义和“吃老本”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抗拒变化、不求变化、懒于变化,无异于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只能是走倒退路。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学会积极适应、科学运用变化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迎难而上,主动化解难题,寻求变革和提效之道。

力戒焦躁心理,努力提高变革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育人的成效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理想信念的树立、价值观念的塑造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达成的。因此,要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质效,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学会力戒焦躁心理,保持良好心态和积极态度,耐心分析新问题、新特点、新变化,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坚持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教育人、引导人、影响人,扎根实际,落足长远,努力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二)因时而进,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正所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8]。要注重以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环境,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推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坚持为高校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

践行青春有为、奋斗无悔。奋斗是青年最亮丽的底色。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养成吃苦耐考、勤于奋斗的优良品格,学会主动将所思所学运用于实践中,到基层、到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要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他们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逐梦的旅程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三)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实绩实效

一是,理念要新。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育人质效的提升不仅针对受教育者,也面向自身。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牢记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主动打破“思维定式”和“主观偏见”,勇于冲破思想的樊笼,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常学常新,保持对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度,勤于观察、多加思考,不断锤炼个人本领,促进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坚持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效。

二是,方法要活。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几把刷子”,不能用老办法应对新对象。传统教育方式虽有可借鉴之处,但在应对新问题、新特点时,难以做到沉边盖底,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此,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一概而论。要善用网络育人,深入学生的网上生活,掌握学生们惯用的话语体系,既在线下进行思想教育,也在线上进行价值引导,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网络化程度和水平。

三是,成效要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不是只做表面功夫,而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要以“绣花”的功夫做实做细工作,服务、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以“工匠”的精神提高育人质效,发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严谨认真开展工作;发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发扬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积极凝聚工作合力;发扬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注重总结凝练特色,扎实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品牌化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