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相丁 邹颖瑜 易佳鑫 何林伊
(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乡村发展模式,逐渐被运用到乡村产业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许多地区也在不断探索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价值。赋能理论也称赋权理论、激发权能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美国学者Solomon提出,属于心理学词汇,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与潜能。对于赋能理论,国内外部分学者由于学科差异导致研究角度不同,并没有对赋能进行统一的定义。本文基于社会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差异,按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内部赋能和外部赋能2种,其中:内部赋能主要以内生发展为主,包含心理赋能、能力赋能等;外部赋能主要以外来援助为主,包含结构赋能、资源赋能等[1]。
社会创业是指组织或个人(团队)在社会使命的驱动下,借助市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某种社会需求,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价值目标。社会创业是一种全新的创业理念,代表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全新范式[2]。一些偏远乡村技术短缺,发展滞后。社会创业能够有效平衡乡村外来援助与内生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现已被国际经验证明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2]。
随着社会进步,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社会创业是乡村振兴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乡村振兴积累了更多条件。社会创业需要乡村社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社会创业提供活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对于如何解决我国当前乡村振兴与社会创业的众多问题,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农村社会创业机制进行了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农村开发过程中,乡村社会创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赋能理论进行探索。在乡村社会创业结合赋能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内部赋能和外部赋能的比重受社会创业者综合能力和乡村社会原始条件的影响。刘志阳等[2]研究表明,乡村社会创业模式分为乡村项目型社会创业模式、乡村外部嵌入型社会创业模式、乡村内生自发型社会创业模式、乡村混合型社会创业模式等4种类型。寻找合适的乡村社会创业模式对推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1 观念困境。互联网发展和农村电商兴起在客观上对乡村社会创业的探索与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保守和落后的乡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发展模式,与外界缺乏交流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社会创业的发展。
1.2.2 文化困境。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社会创业的发展。但是,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他们对技术的理解、接受和应用水平较低,难以掌握相关业务技能。因此,对于乡村社会创业这一新模式,赋能的程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村民利用现代技术能力高低的限制。
1.2.3 参与困境。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各方面的决策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但是,新社会机制的建立和新发展模式的开发,无疑需要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紧密依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多方治理模式。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进行乡村管理,单方面的主体开发是无法完成的。
1.2.4 组织困境。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承接载体,乡村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但是,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差异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和精英人群大量流失,乡村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面临较大困境。这也导致村民凝聚力不高、政策落实难度大、现代技术无法快速有效落实等,乡村组织治理体系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共生体系迎来了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和农村人才培育的创业机遇。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国家对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改良,缩小了城乡在物质层面上的差距;文明乡村的打造,改善了农村的整体精神面貌。此外,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乡村工作岗位福利待遇的提升不断吸引精英人才群体,围绕乡村人才培育的培训班和其他创业活动也遍地开花。这些都给乡村社会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共生体系也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村自我发展和净化能力较弱。在乡村社会创业发展中,农村往往处于劣势。一是农村地处偏远地带,与城市的联系较少,资源难以引进来和走出去,本地乡村产业得不到发展,外部企业也难以有效利用。二是乡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生态系统单一,自我净化能力较差,对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明显滞后,从而影响居民生活及相关产业的后续发展。三是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事物,国家法律并没有对社会企业进行明确定位,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对社会企业在政策上的进一步引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四是社会企业具有商业公司和公益组织的双重性质,我国有很多社会企业,其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等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乡村社会创业的发展需要平衡内生发展与外来援助之间的关系,赋能理论的关键点就在于解决内外发展与外来援助不协调的问题,依托内外不同维度的赋能形式,打造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模式,进一步激发乡村社会创业的内生活力,构建适合社会创业的环境。
基于赋能理论,主要从社会创业角度对乡村综合性建设进行2个维度的赋能。赋能形式分为内部赋能和外部赋能;其中:内部赋能包括心理赋能和能力赋能,外部赋能是指结构赋能[2]。内部赋能侧重于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信念和自我发展能力,打造内生力量。在内部赋能中,心理赋能强调提升个体主动性、自我效能和信心,并增强改变现状的信念、提升创业意识等[2];能力赋能强调提升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专业技能培训、操作能力提升等。外部赋能强调直接改变乡村基础结构。在外部赋能中,结构赋能侧重运用外力,直接改变乡村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如向乡村引入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简而言之,内部赋能以人为主要目标,让乡村形成自造血系统;外部赋能以乡村基础建设为主要目标,为乡村建设持续输入外力。
内外赋能视角下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共生模式,以社会创业者返乡入乡创业为起点,将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单向嵌入转化为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嵌入。社会创业是一个机会识别、开发和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发现、创造和获取的过程[2]。社会创业通过心理赋能,增强创业理念,提升精神文化,从而发现社会创业机会,在社会动员影响力下,向农民灌输新的精神理念,打破乡村惯例,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让农民发现乡村价值,打造内生动力;在社会创业者进行机会开发时,通过能力赋能进行乡村社会创新式发展,与此同时,向农民提供有关市场、技术、行业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农民参与乡村价值共创,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创业的内生动力[2]。乡村社会创业还需要结构赋能的支持,社会创业者联合政府、社会企业、高等院校等多元主体向农村输入人力、财力、物力等进行乡村社会建设,冲破乡村基础设施的束缚,实现义利并取,加以社会绩效管理,保障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以实现农村社会创业的机会实现和乡村价值的平衡与共享[2]。
近年来,在党的号召下,返乡创业青年逐年增加。这部分青年在外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熟悉乡村现状,容易发现乡村创业机会。他们受乡情所系,更愿意为乡村奉献自我,为改造家乡环境贡献力量。在乡村社会创业的需求中,人才需求是关键。因此,应推动返乡入乡创业人才计划协同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共生一体化系统建设。
一群大学生基于乡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问题创立“滴水恩”社会创业教育项目。项目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以大学生为核心,带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乡村振兴的具有独特公益模式的社会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以社会创业教育为核心形成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为乡村社会创业构建了适宜的外部环境。该项目不仅解决了乡村现存教育问题,同时也以自身教学研究实践成果培育出了更多愿意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孵化出更多的乡村社会企业,提高了公益效果,促进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创业体系的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的乡村创业还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乡村创业引导与服务体系。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创业主体,应把握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社会创业为发力点,坚持农业改革、工业完善、服务业建立的总体目标,通过就业创业这一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实践探索,扩大相关企业与服务机构规模,逐步完善远景规划目标。
为了提高农村创业服务水平与发展质量,政府部门要善于发现乡村创业需求,并找到合适的帮扶点,积极发挥服务保障作用。政府部门要不断加深扶持力度,将乡村创业涉及的主要环节明细化和专一化,解决乡村创业者的发展困惑;同时,针对不同人群,设立服务窗口,提供点对点服务和法律及政策咨询,满足需求。
当前,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需要双向驱动和双向赋能,通过创新式赋能,加快数字化发展,结合科技创新发展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新动能,构建新的人才支撑战略,形成乡村建设新引擎。
推动数字化行业深入农村市场,通过互联网出售农产品,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途径。数字产业对社会创业有“活力输入”的功能,数字产业发展直接带动社会创业发展,为社会创业提供更多的可行方向。就业带动创业,创业再带动就业,循环施力,打造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动力融合。
科技创新是乡村改革的强大支持力,现代技术作为乡村改革的保障,是乡村创业不竭的新动能。近年来,许多乡村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与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模式,形成了新的生产模式,乡村经济和村民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随着农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产效率与相关产品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科技力量是社会创业进一步发展的砥柱之力,社会创业创客将科技力量引入乡村建设,为社会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人才是关键。首先,要广聚人才返乡入乡,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引入乡村,建设完备的工作平台,设定相关机制或待遇使返乡入乡人才全心全意带动乡村发展。其次,要着力培养本土人才,通过社会创业的融入,提高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提升农民创新创业思维,同时建立健全当地乡村平台,打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为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3.4.1 完善乡村文旅建设,确保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战场不仅仅在乡村,作为乡村上一级地域范围的城镇也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旅游已经成为特色城镇展示其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拉动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乡村和城镇要振兴、要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和发展。因此,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方面,强调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文化振兴作为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扶智”和“扶志”,内部赋能相对贫困地区群众,使其具备可持续的能力。
3.4.2 推动模式创新实践,促进多元化共治优化效应。创新是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是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竭动力[3]。创新驱动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建设乡村创新系统,推进城乡创新系统的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实现内生性创新发展,也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乡村问题的总方略,其内涵和要求之一便是将创新驱动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和政策体系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创新。
3.4.3 创新驱动,协同共生,开启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新篇章。社会创新创业为乡村创新系统带来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与多样化的创新要素,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创业是乡村创新系统中的群众性动力支撑,能够为乡村创新体系效能提供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支持。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创业,是识别市场机会、发现乡创价值、实现乡创价值的过程,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拓展,能够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融合,实现乡村创新系统中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4]。乡村创新系统中社会创新创业的主体既有原村民,也有“返乡”的新村民,还有一些穿梭于城乡之间的“流动社会创业者”。社会创新创业能够充分挖掘和释放乡村自身价值,推动城市创新系统与乡村创新系统的资源、渠道等要素的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文化的价值再现、重构和融合共创,实现城乡创新系统的整合式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可以协调内外共生发展的新思路[4]。社会创业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乡村产业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也为社会创业提供了原始资源和有利条件,而社会创业也需要社会机会和社会支持,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以内外赋能的视角,探究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价值,对推动我国社会创业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发展要点。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将有助于持续创新乡村产业,打造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共同绘制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