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强 李远志 王艳娜
(1通渭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站,甘肃通渭 743300;2甘肃亨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通渭 743300;3通渭县寺子川乡人民政府,甘肃通渭 743300)
马铃薯属于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土豆、洋芋等。马铃薯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适应性比较强,是一种粮、菜、饲兼用型作物,具有较高的产量,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在甘肃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区域涉及全省13个市(州)60个县(区)。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海拔1 600~2 200 m,年均气温7.7℃,年降水量300~600 mm,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年均种植面积稳定在2.67万hm2左右,总产量稳定在60万t左右,为实现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1-2]。
马铃薯、玉米和小麦是通渭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渭县就将马铃薯产业列入全县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在脱贫攻坚期更是作为全县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详细制定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马铃薯已从原来的“救命薯”转变为目前的“致富薯”,马铃薯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已逐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通渭县种植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33万hm2左右;“十二五”期间稳定在2万hm2左右;“十三五”期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2020年为2.33万hm2,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21.8%。2010—2020年,通渭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分别由 2010年的 1.67万 hm2、35万 t增加到 2020年的2.33万hm2、70万t,分别增加了40%和10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已发展成为确保通渭县粮食安全的主要作物之一。
通渭县全力打造撂荒地专项整治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旱作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相结合、耕地休耕与作物轮作相结合、示范点建设与标准化种植相结合的“四结合”模式,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了以东南部低海拔区乡镇为主的马铃薯优势产区(优势区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0%以上)、以西北部高海拔区乡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城中心水川地为主的早熟菜用马铃薯种植基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和绿色高产创建,深入推广“脱毒种薯+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等高效适用技术[3],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高产稳产、机播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初步走上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为有效解决优质专用品种少、脱毒种薯应用率低等问题,按照“科研院校+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良种繁育模式,依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和通渭县远志农牧专业合作社、爱兰薯业等种薯生产企业,在县城周边建成了脱毒苗生产组培室和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苗5 000万株、脱毒原原种达7 500万粒,建成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73.33 hm2、一级种薯扩繁基地3 133.33 hm2、二级种薯扩繁基地5 666.67 hm2,预计原种生产能力达0.82万t、一级种薯达9.4万t、二级种薯达17万t。
按照“培育龙头带产业,创新模式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把马铃薯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培育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大力宣传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衔接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等有效措施,扶持壮大了县内外一批省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按照“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了一批马铃薯种植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目前,全县共建成马铃薯加工企业5家,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9万t,粗淀粉生产能力达3万t,年可加工马铃薯70万t以上,总产值近5.3亿元,实际销售收入5.4亿元。
近年来,全县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达2.67万hm2左右,但种植区域比较分散,集中连片面积较小,大部分区域仍然采用传统栽培方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轮作倒茬、科学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不够重视,现代化马铃薯种植新技术难以推广,导致马铃薯病虫害发生严重,产量、品质下降,商品薯薯形不整齐,商品率不高,马铃薯种植效益较低。
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投资规模较小,马铃薯脱毒种薯供繁体系仍不完善。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对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的需求逐年增加,优质种薯的繁育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适合当地生态气候条件,适宜于加工全粉、炸片、炸条及膨化食品的专用种薯更加缺乏。同时,由于种薯供应中存在统一贮存设施不足、种薯和商品薯混杂造成的病害相互感染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种薯种性退化,品质降低。
目前,全县马铃薯产品以鲜食为主,占55%以上,粗加工仅占15%左右。由于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综合利用途径不多,加工转化率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精品和拳头产品较少。加之供销信息和销售渠道不畅,品牌意识薄弱,造成通渭县马铃薯商品转化速度慢、增值效益不高、产销不平衡、产品附加值较低。
优质品种是实现结构调整和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不断优化马铃薯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马铃薯的生产。因此,要积极引进优质、高产、抗旱、抗病、加工专用等不同类型的马铃薯新品种,利用现有的推广体系,开展马铃薯品种田间试验鉴定和筛选,确定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合理布局品种,实现良种全覆盖[4]。要将马铃薯生产中的各项增产技术组装配套,研究马铃薯新品种配套的集成增产技术,并逐步完善推广,力争马铃薯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100%,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达100%。
把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在全县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区域内,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条件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根据不同的种植目的划定不同的种植区域,建立不同用途的标准化基地。例如:在以马营、华岭为主的高海拔区域,重点发展以良种繁育为主的种苗繁育基地;在东南部低海拔区域,发展高淀粉型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在城郊水川区,重点发展早熟菜用型商品薯生产基地。
为彻底解决当前种植效益低下或无人种地的问题,要紧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组建跨区域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马铃薯龙头或产业联盟,发展更多的种植农户加入合作社,不断扩大种植区域,提升种植效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稳步发展。
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紧盯国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营销大户针对不同用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贮藏设施,逐步扩大贮藏能力,力争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40万t以上。同时,加大对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鼓励企业开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优质名牌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交易市场、功能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协调联动的主销区连锁专营店,提升营销能力,扩大营销份额。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整合资源要素,完善产品平台,引导产销衔接,规避市场风险,打造产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