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22-12-13 20:59王克武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农业

聂 青 王克武 徐 晨 徐 娜 曹 跃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绩效考核为动力,不断加强农情监测、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和防灾减灾等,着力发展特色作物、增加优质产品、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农情监测

围绕苗情、墒情、质量安全和贮藏加工等,2016—2020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累计在各区建立监测点1 128个,发布农情信息239期,为农业生产和产品供应提供依据。

1.2 加强技术指导

突出关键农时和主导作物,关键生产时期制定技术指导意见,5年累计入户技术指导1.1万次,进行技术咨询1.3万次,发放明白纸和技术资料7.3万份,解决技术问题1 446个。

1.3 加强农民培训

加强种粮大户、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2016—2020年组织观摩交流284次,培训农民5.2万人次,组织专题技术培训233期,培训(含线上)农民和技术人员2.9万人次。

1.4 加强信息宣传

不断挖掘宣传新途径,形成了“报纸+网络+App”的宣传模式,开辟了新华网、华商经济网、农村网、农民日报社“三农号”等新渠道。紧贴市民关注点,挖掘业务工作中新内容,打造宣传亮点。充分利用“北京农业”和“北京农技推广”公众号,加强信息发布,特别是疫情期间,大量的农业技术信息对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5 加强防灾减灾

围绕低温冷害、大风降温、暴雨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和突发情况预警,发布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指导意见。

1.6 加强科技帮扶

从2018年开始,持续推进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西灰岭村等低收入村的产业发展,引进、示范、推广了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等10类作物的优新品种55个,示范推广绿色高效技术25套,低收入农户平均增收5.46万元/hm2。

2 主要成效

2.1 发展特色作物和优质产品

2.1.1 发展特色作物,促进粮食作物提质增效。发展节水小麦、鲜食玉米、鲜食甘薯、特色藜麦等粮食作物,筛选新品种27个、新技术10项、新产品9个。建立示范点272个,集成和示范高效生产模式7套,推广粮食新品种24个、新技术28项、新产品6个,连续举办北京鲜食玉米节、优质甘薯推介等活动。粮食水分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分别提高了13.1%、23.5%和3.8%。2020年北京市小麦产量比2015年提高了2.8%,玉米产量比2015年提高了4%。

2.1.2 提升蔬菜品质,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开展果菜高品质生产技术攻关。一是从品种引进筛选、生产调控技术、贮藏加工等环节开展技术研究30项,筛选高品质番茄和黄瓜品种18个,主推优良品种12个,主导品种覆盖率75%,主推技术22项,主推技术覆盖率85%,有效提高了果菜品质,如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8%以上,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4.5%以上。二是开展北京特色蔬菜挖掘与推广工作,引进筛选特色水果萝卜、软化菊苣、“核桃纹大白菜”等特色蔬菜和老口味蔬菜品种30个,形成安全、优质、稳产栽培技术11套,效益提高了2~10倍,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服务保障世园会“百蔬园”,在延庆区建立3个配套保障基地,引进276个观赏蔬菜品种,生产盆栽蔬菜30.48万盆。承担世园会百蔬园全人工光植物工厂、番茄和彩椒工厂化生产、番茄树3个区域的生产及养护工作。

2.1.3 发展优质食用菌,促进食用菌高效生产。创新了羊肚菌和榆黄菇2个特色菇种,集成2种菇种特色技术模式,集成羊肚菌优质高产技术体系[1],效益达46.8万元/hm2;集成榆黄菇周年栽培技术,效益为30.0万~35.4万元/hm2。实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沟域特色食用菌生态高效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关键技术33项,集成新模式33个,研发新产品19个,举办两届“金菇榜”推介活动,构建了“两地一站一体+低收入户”的协同推广新机制,帮扶低收入村“脱低”。

2.1.4 优化技术体系,推动西甜瓜集约化生产。优化西甜瓜品种结构,小型西瓜栽培占比由25%增加到50%[2],“超越梦想”等适宜采摘和运输的品种成为主导品种;绿色生态技术加速普及,微喷带和滴灌灌溉分别占40.0%和23.3%,用水量减少1 237.5 m3/hm2;有机肥补贴和减量施肥技术得到普及,化肥施用量为 1 218.75 kg/hm2,比常规施肥减少 577.5 kg/hm2;加大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3%。本地化育苗技术逐步成熟,年育苗量1 900万株以上。组织化经营快速发展,从事西甜瓜专业生产销售的企业共20家。集成了设施西甜瓜基质栽培技术,产量和品质与土壤栽培持平,水、农药及用工量大幅降低;集成精品网纹甜瓜栽培技术,商品率达80%以上,效益8万元,年新增高端供应12万个;集成小型西瓜长季节栽培技术,延长供应时间70 d。

2.1.5 开展技术攻关,促进草莓产业稳定发展。优化品种结构,筛选出优良新品种5个,形成了红、橙红、淡绿、粉、白等彩色系列品种[3]。提升草莓种苗品质,原种苗脱毒率和移栽成活率均达100%,生产苗带毒率从87.5%降至7.1%。发展轻简化栽培,研发日光温室东西向高垄栽培技术;引进日本草莓专业起垄机,促进国产草莓起垄机的研发与进步,机械起垄应用率从4.0%提高到29.8%,并成功举办了六届“北京草莓之星”评选活动。“十三五”期间,草莓产业发展稳定,播种面积增加了16.1%,总产量增加了16.8%。

2.2 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效能

2.2.1 促进工厂化生产。围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种设施,通过品种、装备及管理技术配套,创建了连栋温室工厂化、日光温室支架式、日光温室槽式及塑料大棚袋式生产模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研究并优化了4套基质栽培系统及4项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了番茄、叶菜、甜椒等作物的栽培模式示范,其中:连栋温室工厂化大果型番茄产量达41.4 kg/m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叶菜工厂化生产产量达36.3 kg/m2;主栽甜椒产量达14.6 kg/m2,较露地生产提高了42.8%。成立了国内首个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连续4年召开京津冀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交流会,连续2年召开京津冀鲜食番茄擂台赛。

2.2.2 推进集约化育苗。“十三五”期间,进行高效嫁接技术、植株调控技术等研究23项,筛选集约化育苗新技术、新设备14个;建立示范点61个,辐射带动面积1 010 hm2,主推技术29项,技术适宜地区覆盖率100%;北京市现有集约化育苗场98家,2019年育苗量达到3.03亿株,约40%的育苗场配有自动化播种机、60%配有专业喷灌设备等专业化设备;创建了10余个育苗品牌,使北京集约化育苗产业走上“品牌化经营、订单化生产”的道路。

2.3 促进绿色发展和质量安全

2.3.1 发展生态景观农业。引进新作物和新品种337个,筛选示范生态观食兼用型品种16个,开展生态景观技术研究83项,推广三类11项45个生态景观技术,初步形成了沟域、乡村、园区和民俗户等4种空间的景观休闲农业技术体系[5];集成平原大田生态景观模式、山区田园生态景观模式和设施园区生态景观模式三类农田景观模式,建立378个农田生态景观示范点,形成三季有花、四季覆盖的农田生态景观格局;连续10年举办农田观光季系列活动,出台《共享农园建设与管理规范》,促进城市农业休闲农业发展。

2.3.2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新技术引进与攻关,开展了81项节水新技术研究,围绕北部山区旱作农业、平原区生态粮田、蔬菜优质高效生产,集成3类技术模式。承担部级试验示范项目12个,建立旱作节水示范区、生态粮田节水示范区和设施蔬菜示范区三类高效节水示范区128个,累计节水562万m3。2019年,北京市农业用水3.7亿m3,比2015年减少43.1%,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比例为8.9%,比2015年降低了9.1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15年的0.701上升到0.747,主要粮食作物和露地蔬菜单位面积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了15.3%和39.6%,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了41.9%和42.3%。

2.3.3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期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调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点120点次,完善《有机标准质量管理手册》,开展主要农作物质量安全培训12期,初步构建了全程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示范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番茄坐果率20%,减少畸形果率15%,虫害发生率降低了35%~40%,用药量平均减少了24%,地膜回收率达到100%,没有发现农残超标等问题。

2.3.4 推进休耕轮作试点。筛选出休耕作物8种,其中越冬型休耕作物5种、越夏种植休耕作物3种。集成休耕技术模式5种,其中冬春覆盖型、冬春景观型的季节性休耕模式2种,两茬景观型、两茬覆盖型、多年养地型的全年休耕模式3种。开展农田休耕试点4 533 hm2,与种植小麦相比,休耕地块平均节水62%,化肥农药零投入,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 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2020年疫情影响,部分农作物生产、产量水平和销售情况受到影响。部分农产品如大宗蔬菜、大宗食用菌等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生产规模呈萎缩趋势,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响应时间和服务质量方面。三是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难度较大。虽然近年来农业集约化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方式,品种和单项技术的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应用存在较大难度。四是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3.2 对策

以打造优特农产品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强化生产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引领,拓展产业服务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支撑和科技创新,稳定大宗粮食生产,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提高蔬菜产品品质,提升瓜类适度规模化生产水平,丰富果类作物品种,持续推进特色食用菌高效发展。二是提升现代化技术水平。开展品种选育和筛选、技术研究和集成、产品研发等试验研究,加快自育品种成果转化。加强集约化育苗、工厂化生产、高效化储运等农业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强品种和产品研发,集成完善技术体系,提升农业技术研究水平和农业技术生产水平[4-5]。三是促进农业生态改善。推进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做好休耕轮作技术储备和监测评价;统筹引进一批前沿的节水技术,集成示范一批先进的节水模式,推广应用一批成熟的节水技术,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景观农业和休闲农业短板技术研究,集成三类景观休闲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多种推广模式,提升景观休闲农业品质,为全国景观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组织推介宣传活动,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做好全产业链服务。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奇怪的蔬菜
蔬菜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