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兰 孙运举
(莒县农业机械发展服务中心,山东莒县 276500)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小农户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进程。
莒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农机大县。近年来,莒县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思想,以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工作目标,紧紧依靠当地优势、农机资源及各项农机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狠抓全县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2010—2020年莒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其中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全县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10年和2014年莒县先后两次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县”,2018年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0年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根据2020年底统计,莒县共拥有各类拖拉机60 604台、耕整地机械131 975台、种植施肥机械32 612 台(套)、农用排灌机械 109 292 台(套)、田间管理动力机械2 136台、收获机械3 919台、收获后处理机械2 49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0 700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 004台。农业机械原值9.95亿元,净值7.30亿元。
全县各类拖拉机中,大中型拖拉机(22.05 kW及以上)有3 204台,小型拖拉机有57 400台。大中型拖拉机中,58.8 kW以上的有762台;小型拖拉机中,手扶拖拉机有56 945台。近年来,随着大型拖拉机的增加和规模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平原乡镇手扶拖拉机已逐步处于闲置、报废、淘汰的状态,丘陵地区手扶拖拉机也逐步被大型拖拉机和微耕机所代替。
耕整地机械中,微耕机有20 936台,旋耕机有3 311台,深松机有187台。种植施肥机械中,免耕播种机3 614台,精少量播种机16 685台,化肥深施机82台。土地深松、化肥深施是近几年来国家推广补贴的农机作业项目,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力,提高土地的蓄水抗旱能力,促进粮食增产。
收获机械中,稻麦联合收割机78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64台,花生收获机1 733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45台,秸秆捡拾打捆机73台(包括2017年县农业局项目购置19台)。目前,稻麦联合收割机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喂入量在2.5 kg以下的联合收割机已逐渐被淘汰,喂入量在5 kg以上的大型稻麦联合收割机正在普及应用。因为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的作业模式已逐渐被广大粮农认可,所以近2年玉米联合收获机在莒县得到大量应用。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在农机行业最大的惠农工程,不仅促使更多的农民实现了购买农业机械的愿望,还激活了莒县很多农机产销企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施,中央、省、市累计投入莒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28亿元,补贴机具总量达63 301台(套),受益农户达45 952户。莒县严格执行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充分落实到位,让购机者切切实实在农机购置补贴这一惠农政策中受益。从历年农机购置补贴办理的情况来看,通过农机购置补贴采购的农机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涉及的农机种类逐年增加,尤其是大功率、多功能、高性能的农业机械数量迅速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莒县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了莒县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
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逐步成为解放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成为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流转规模经营的主要力量。作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使用的载体,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示范作用[2],同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目前,莒县注册登记并在农机部门备案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共有158家,其中能够实施农机作业的有近60家,县级及以上示范社18家,县级以上示范服务组织26家。这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效益显著,在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等环节发挥着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据统计,全县近70%的大型农业机械集中在合作社,全县近60%的农机作业任务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承担完成,化肥深施、秸秆捡拾打捆、土地深松、秸秆粉碎还田、土地保护性耕作等农机新技术全部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莒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平原乡镇的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二是小型农机装备多,大中型农机装备相对较少;三是农作物产中机械化水平较高,而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四是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莒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也逐渐上升,部分乡镇出现了农机动力和耕地面积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当农机保有量趋于饱和时,农户即使购买了农机、得到了农机购置补贴,也不会更多地使用农机进行机械化耕种,而是选择将补贴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因此,农业机械化率得不到显著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效应不明显。
从农机补贴目录中可以发现,农机购置补贴的侧重点在于大中型农用机械,对深松整地、高效植保、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机具的补贴力度不足,导致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不仅适用于农业生产,还在渔业、林业和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农机购置补贴涵盖了农、林、渔等多个领域,但是资金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领域,对林业、渔业、畜牧业等行业的补贴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但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完善、不规范的问题。一是高质量示范合作社数量较少,具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更少,无法有效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二是部分合作社虽然具备一定的农机服务作业能力,但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作业质量不能统一严格要求、成员资产界定不明晰等问题,影响了利益分配和业务开展。三是部分合作社服务单一,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服务手段运用较少,制约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存在无办公场所、无机具存放库棚、回收秸秆无处安置、贷款融资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农机维修工作能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通过良好的农机维修和保养,农业机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4]。莒县农机维修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二级维修网点少,分布不均。全县各类农机维修网点共93家,其中二级维修网点5家、三级维修网点87家、专项维修网点1家。农机二级维修网点大多分布在县城周边及个别乡镇,出现了很多农机维修盲区。二是质量不高,业务范围小,无法承担综合性维修。大部分维修网点并非专门从事农机维修,只能进行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简单维护保养工作。三是规模小,维修工具简单。多数维修网点只有20~30 m2的维修场地,维修工具仅有小型电焊机、气泵、台钻、电钻等初级维修工具。四是维修人员少,维修水平低。多数维修网点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2人,农机维修人员大多是农机手转行或学徒,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一部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农业机械理论水平和农机维修操作水平不高。五是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油污满地是农村农机维修行业的普遍现象,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六是维修、保养凭经验,维修后无监督,很难保证维修质量。
随着农机装备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大型化趋势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高效型、环境友好型农机装备增长迅速。根据《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国家政策的着眼点也在向绿色、高效的农机具倾斜,大力推广环保、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5]。二是除粮食生产之外的其他部门农机装备总动力快速增长。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和规模的扩大,补贴机具的种类逐渐涵盖了农、林、渔等部门,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三是农机装备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机装备的大型化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产生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占拖拉机保有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
根据农机化装备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莒县实际,对莒县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根据莒县地形、农作物种植结构等特点研发和推广相应机械,进一步调整完善莒县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针对丘陵地区地块小、种植分散等特点,推广先进适用、智能高效的小型农业机械,以提高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鼓励生产企业从农作物产中农业机械向产前和产后机械延伸,大力发展农作物产前育种和种子加工机械化,同时积极发展农作物产后初加工和储存机械化。要重视从主要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发展经济作物、园艺作物机械化转变,补齐农机化发展的短板。目前,莒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仍较低,大姜、大蒜、茶叶、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才刚刚起步。二是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报废政策宣传力度。有关部门在确定农机具补贴类型时,应充分考虑高效环保农机具的特点,增加高效、环保、绿色农机具相关品目,采取敞开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标准;对于老旧农机具,逐年降低农机补贴标准或剔除出补贴目录。农机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要求,贯彻落实好农机报废工作,加大农机报废宣传力度,鼓励农户或合作社对损坏严重、达到报废年限、安全隐患大、故障发生率高的农机具积极进行报废,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托管等规模化经营步伐,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可通过加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和探索搭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等措施,有效解决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机化的高质量发展急需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依托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和发展土地托管及集约化经营的样板,获取经验后在全县推广。四是做好农业机械维修工作,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机维修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如营业税收减免、维修设备采购补贴、采用合作社的营业方式等。农机管理部门应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维修质量。农机维修站点经营者应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努力改善维修站的硬件条件,增强自身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机维修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