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炉
(望江县鸦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望江 246260)
丰两优1号水稻一播两收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收获2季水稻,且再生稻栽培管理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播种和整地处理,经过2个月的栽培管理就能够收获水稻,稻米品质优于头季水稻。现对丰两优1号水稻一播两收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促进水稻增产增收。
丰两优1号全生育期为135 d,与汕优63相仿,其具有生长势头强劲、叶色浓绿、分蘖力强、剑叶挺直、倒秆挺拔、植株紧凑等特性,株高126 cm,穗粒数在180~200粒之间,结实率高,稻米品质优良。另外,丰两优1号具有抗寒耐肥等特点,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萌发能力较强,再生稻的产量也比较高。丰两优1号水稻中抗白叶枯病(3级)、中感稻瘟病(4级),田间表现耐纹枯病、轻感稻曲病[1]。
丰两优1号水稻早发性较好,生长期间受寒冷环境的影响较小,因而可以尽量早播。稻苗培育可采用保温育秧的方式,以促进头季稻快速生长发育,也可以为再生稻的生长留有足够的生长时间,便于水稻成熟。丰两优1号水稻一般在每年3月25日之前播种,若采用温室大棚育秧也可以根据稻苗的生长情况适当提前播种,一般可以提前5 d左右,让头季水稻能够在8月15日之前成熟收获。
若采用机械插秧的方式,要根据稻田面积确定用种量,通常可以同时完成25个秧盘的播种工作,保证播种的均匀性,实现机械设备的规范使用,保证育秧效果;如果采用人工插秧的方式,用种量要比机械育秧稍多,一般在33 kg/hm2左右;如果采用传统的水田育秧方法,要对育秧田和种植栽培田的面积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按照1∶8~9的比例进行规划;若采用旱育秧技术,也要对育秧田和种植栽培田的面积进行合理调整,要按照1∶19~20的比例进行规划。实际播种之前对秧田进行施肥管理,一般以三元复合肥搭配磷酸锌作为基肥,待秧苗生长到1叶1心时对秧田施用尿素,移栽前也要施用尿素,但要注意尿素的用量。育秧阶段要做好全面管理,控制外界环境因素和各类病虫害的影响。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尽早移栽,以免错过移栽时间导致稻苗老化,从而影响其后续生长状态和分蘖能力,导致稻穗数量减少,产量受到影响[2]。为了得到较多的有效穗数,达到高产目的,可以适当增加插植密度。丰两优1号水稻要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移栽,一般在秧龄为25~35d时移栽。合理抛秧,保证基本苗,一般基本苗为150万~180万株/hm2,抛秧后尽量达到300万~345万株/hm2,做到嫩苗早插。
水稻栽插定植之前要保证稻田内的基肥充足,同时对稻田进行平整、清洁处理,保证土壤沉实,确保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采用人工插秧方式,要控制好宽窄行距,分别为30.0、16.7 cm,水稻株距与窄行间距一致。同时,根据秧苗高度和秧龄确定每蔸栽插的植株数量,保证秧苗数量足够,一般控制在120万株/hm2左右。如果采用机械插秧方式,对于小于25 d的水稻苗可以缩小株距,每蔸2~3株,秧苗数量控制在75万株/hm2左右。
头季稻栽培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每个阶段稻田中水分充足,根据每个阶段稻苗的实际生长需要实行科学管水。在返青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要将稻田内的水层高度控制在2~4 cm,其他生育阶段则可以采用间歇灌溉的方式保证水稻田内处于湿润状态,在收获5 d前要采取断水处理,方便水稻收获。插秧定植1个月后稻苗数量若达到270万株/hm2左右,则需要及时排水,限制稻苗生长,将稻苗数量控制在270万~375万株/hm2。若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头季稻收获,一般需要提前晒田,以方便机械设备行驶,以免因稻田湿软而使机械损伤稻苗,影响最终产量。
施肥管理是丰两优1号水稻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为了促进头季稻的健康生长,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生长需要进行合理施肥,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保证磷肥数量稳定,适当增加钾肥并补充适量微量元素。水稻田氮、磷、钾肥一般按照2∶1∶2的比例施用,用量分别为180、90、180 kg/hm2。 氮肥中基肥、返青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50%、25%、25%;磷肥作基底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基肥与穗肥各占50%[3]。
水稻栽培管理期间还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每个阶段病虫害的类型不同,要了解各个时期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和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针对性防控工作。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对症下药,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对丰两优1号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般在7月中旬防治二化螟和纹枯病;8月中旬防治稻曲病和三化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稻瘟病、三四代稻飞虱和白枯病等。
水稻生长期间若杂草过多,也会限制水稻生长,应做好杂草清除工作。一般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防除效果较好,但要注意合理选择化学药剂,控制用量,以免影响水稻生长。
为了保证再生稻正常生长发育,为再生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一般在头季稻抽穗15 d后施尿素,以利于稻苗发芽。
要控制好收割的时间,一般要在8月15日之前完成头季稻的收割工作。根据水稻生长状态确定留稻桩的高度,一般控制在50 cm左右[4],要保证稻桩高度一致。一般采用平割的方式收获,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抢收,一般在雨停之后及时收获。产生的稻草要运输到稻田外,以免对稻桩产生影响,避免稻桩出现倾斜或者倒伏的情况,以利于再生稻的整齐发育。
田间干燥或积水都会对稻桩的发芽能力产生影响,必须保证田间湿度适宜。头季稻收割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向稻田灌水,为稻苗提供适宜的环境;整齐出苗后,根据生长需要进行间歇灌溉管理,保证稻田处于湿润状态;抽穗扬花期继续对田间水量进行合理管控,保持浅水层状态;灌浆期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湿调整,以利于水稻根部发育,促进稻穗生长、籽粒饱满。
头季稻收割完2~3 d后要对稻苗进行追肥处理,以促进稻苗的生长发育。始穗期可以用赤霉素和磷酸二氢钾兑水对水稻叶面进行喷洒,有助于稻苗抽穗整齐。
再生稻栽培过程中也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8—9月要重点注意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防治,提前根据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保证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
一般头季稻收割后2个月左右再生稻即可收获。再生稻抽穗成熟期和稻苗生长发育期的顺序与头季稻不一致,一般都会等到稻谷颜色发黄、完全成熟后再进行收获,这样可以保证再生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