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瑞昌余 慧孙静彤陈 浩
(1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1153;2南京市浦口区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中心,江苏南京 211899)
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火阻隔、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清洁空气等生态功能,还可以提供木材、森林食品、中药材、林果、生物质能源等,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1-3]。因此,建立高效、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4]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市相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东依阳澄湖和昆山,西衔太湖,北接无锡和常熟,南临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31°20′16″~31°33′10″、东经 120°15′35″~120°49′20″。 全区总面积 489.96 km2,占苏州全市总面积的5.84%。该区拥有京沪、苏嘉杭等3条高速公路、14个道口,地理位置优越,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苏州市相城区属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貌以平缓平原为主,自西向东缓慢倾斜,海拔3~4 m,阳澄湖一带海拔仅2 m左右,地势平坦。该区处于北亚热带南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多台风。本文以苏州市相城区为例,探讨了其森林资源现状和经营管理情况,以期为类似地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根据苏州市相城区201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结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和现场补充调查,该区土地总面积40 847.450 9 hm2(去除水域面积),其中:林地总面积 2 577.070 9 hm2,占 6.31%;非林地面积38 270.38 hm2(去除水域面积),占93.69%。在各林地类型中,有林地2 099.867 1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1.48%,灌木林地421.057 6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6.34%;未成林造林地9.839 2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38%;苗圃地3.951 2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15%;无立木林地40.360 1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57%;宜林地1.995 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08%。
1.2.1 森林类别和起源结构。苏州市相城区林分起源均为人工林。防护林面积361.401 0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4.02%;用材林面积2 118.264 8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2.20%;经济林面积47.502 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84%,其他林地面积49.902 4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94%。
1.2.2 林种结构。从林种结构上看:防护林面积较小,面积361.401 0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4.02%;用材林面积占较大比重,面积2 118.264 8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2.20%,说明林种结构差异较大,结构单一;经济林面积47.502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84%;其他林地面积49.902 4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94%。
1.2.3 龄组结构。苏州市相城区乔木林地面积达到2 089.671 5 hm2,其中:幼龄林 1 857.376 8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88.89%;中龄林209.504 5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10.02%;近熟林20.049 9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0.96%;成熟林2.333 9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0.11%;过熟林0.406 4 hm2,占乔木林地面积的0.02%。从龄组划分上看,成熟林、近熟林的面积明显小于幼龄林、中龄林的面积,乔木林地龄组结构差异较大,不利于林分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2.1.1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苏州市相城区森林资源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对比2019年和2014年森林资源档案,商品林面积增加了105.3 hm2,无林地面积减少了0.6 hm2,未成林地面积减少了0.4 hm2,蓄积量增加了约2 300 m3。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苏州市相城区营造速生丰产林与防护林带的积极性很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资源质量和总量均大幅提升,社会对林木采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多。
2.1.2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有所改善。自实施分类经营以来,通过阔叶林禁伐、低效林改造、稀疏林补植、森林抚育及其他各项林业工程建设,森林生态功能逐步增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综合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绿色通道、平原绿化、四旁植树、绿美乡村建设等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增加了林业资源总量。经过森林经营规划,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调整。随着单一纯林的减少,混交林、复层林增多,阔叶珍贵树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森林的综合功能得到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为苏州市相城区推进生态旅游开发、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5-6]。
2.1.3 森林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逐渐增强。苏州市相城区坚持以生态公益林培育和管护为中心,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抓好“三防”体系建设。该区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防火预警体系,防火设施配备也逐步完善。同时,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也已基本建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流程,有效控制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森林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逐渐增强。
2.2.1 良好的自然条件。苏州市相城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适于各种树木栽培生长。该区土壤土层较厚,是开发利用培育树木的理想土壤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现代林业的持续发展。
2.2.2 优越的区位条件。苏州市相城区位于平原区,长江三角洲中部、中国江苏省东南部。该区拥有京沪、苏嘉杭等3条高速公路、14个道口,地理位置优越,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区位优势极为明显,交通极为方便。苏州市相城区处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带,该区域对森林产品需求较旺盛。
2.2.3 良好的发展机遇。2003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和中长期规划以及国家林业产业发展纲要等顶层设计文件为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明确了方向;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江苏”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林业发展的政策,为林业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国家全面推进国有林地改革,建立适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地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国有林地将成为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基地。
2.3.1 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木生长周期长,林业投资回报时间长,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社会对林业的实际投入少,林业资金缺乏,难以对森林进行有效的改造更新和培育。同时,社会对森林生态旅游建设也缺乏必要的投入,以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3.2 非木质资源利用不够。多年来,苏州市相城区森林经营主要以营林管护、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主。以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较小,用材林面积占有较大比重,林种结构差异较大,林种单一。苏州市相城区可开发的非木质资源丰富,包括茶叶、干果、水果、花卉、药材、竹子等。然而,该区对非木质资源利用不够,没有将非木质资源及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致林地生产力降低。
2.3.3 基层力量薄弱。机构改革后,林业部门职能职责、机构设置有了较大变化,森林防火、行政执法、自然保护地等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衔接,新承接的职能支撑保障亟须加强,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建立。林业业务骨干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各级林业队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明、上下衔接不畅、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