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壮 肖 敏 刘晓霞 周凡莉 佀晓超 何明珠
(四川省龙日种畜场,四川红原 624401)
川西北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组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原452.2万hm2、可利用草原385.6万hm2,其中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壤塘县、若尔盖县草地面积共计320.33万hm2,占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3.07%,占全州天然草原面积的70.84%。近年来,受气候变暖、人为活动干预等因素影响,草地质量不断退化,鼠害频发,导致牧草产草量逐年降低、可食牧草减少、有毒有害杂草滋生、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较严重。因鼠害涉及范围广、孔洞多、密度大,防治工作存在巨大困难。本文在对牧区鼠害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牧区开展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根据《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2 807万hm2,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1%,较2015年减少3.5%[1]。全国鼠害危害面积是阿坝州天然草原的6.2倍,是阿坝州可利用草原的7.27倍,是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壤塘县、若尔盖县草地总面积的8.76倍。
根据《2016年四川省草原监测报告》显示:全省鼠害危害面积为268.33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61.93万hm2;阿坝州鼠害面积达75.4万hm2,严重危害面积达33.13万hm2。2016年,全省鼠荒地面积达80.07万hm2,占全省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的29.84%,其中阿坝州草原鼠荒地面积33.54万hm2,占全省草原鼠荒地面积的41.89%。
鼠害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害鼠自身特性的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
2.1.1 气候因素。红原县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不明,冬季严寒,年均降水量753.0 mm,相对湿度71%[3]。红原县天然草地面积77.2万hm2,占全县面积的91.8%;可利用草地面积74.72万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96.79%,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草地(面积占比35%)、灌丛草甸草地(面积占比27%)、高山草甸草地(面积占比15%)、沼泽草地(面积占比10%)、沼泽草甸草地(面积占比9%)、林缘草甸草场(面积占比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草地逐渐退化[4]。而害鼠喜欢在干燥的土丘上挖洞、在开阔的草原上栖息,红原县较低的降水量及退化的草地正好给害鼠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
2.1.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草原植被逐步恢复,植被较工程实施前覆盖度、产草量及植物生物多样性均有增加,草原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这为害鼠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害鼠数量急剧上升。
2.1.3 地理位置偏远。草原地区均较偏远,交通不便,地形复杂,鼠害防治条件较为艰苦,若开展大面积防治工作,资金投入巨大,影响防治效果[5]。
2.2.1 过载放牧。牧区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草场的生产力缺乏科学认知[6-7]。牧户盲目追求存栏量,致使草场压力过大。由于长期超载过牧,加之对草场的放牧牲畜量没有合理规划,导致草场被反复啃食和过度践踏,产草量高、适口性好的牧草量逐渐降低。可食牧草的减少,伴随的是有毒有害杂草的滋生,引起草场退化。
2.2.2 破坏草地。草原是牧区群众的重要生产资料,挖虫草、大黄、贝母等中药材可给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牧民农业活动的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尤其降低了冻土层稳定性,这为鼠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2.3.1 生物特性。红原县鼠害以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为主。高原鼢鼠长期生活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不冬眠,以采食地下根系为生,1年繁殖1次,每次产仔数1~6只;高原鼠兔是一种小型非冬眠性的以采食植物根系为生的动物,每年可繁殖2胎,每胎一般3~4只,多的可达6只。高原鼢鼠为啮齿目类动物,该类动物上下颚各有1对门牙,且这对门牙在不断生长。害鼠必须通过上下门牙的磨合来控制牙齿的不断生长。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害鼠通过啃食植物根系磨牙,破坏了植株生长能力,导致植株逐渐死亡,危害草原[8]。加之其后代繁殖效率高,更加剧了草原退化进程。
2.3.2 防治难度大。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常年居住于地表以下,对气味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开展防治工作时,防治人员一旦触碰过洞穴,其就会遗弃洞穴,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2.3.3 缺乏天敌。依靠天敌开展鼠害防治工作,可有效控制鼠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下,天敌与害鼠的数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草原生态自然修复[9]。近年来,受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加之人类乱捕滥杀天敌动物,导致天敌数量减少,这为害鼠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并减轻放牧强度,以防止未退化草地或轻微退化草地转向严重退化。长期的超载过牧必然导致优质牧草减少、杂草滋生,鼠害密度也会相应增大。要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改变牧户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牲畜存栏量的思想,减轻草场压力,将劣草场变为好草场。
对未退化草场或退化程度不高的草场实行围栏封育,防止牲畜进入践踏,为草场提供生长时间,遏制草场退化。同时,可选择本地高产牧草种子对封育区域进行人工补播,也可选择引种补播,提高该地区生物多样性。
天敌可有效控制害鼠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鼠害的发生,对维持草原生态链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群众有打猎的习惯,加之草原面积广阔,无法及时、有效地制止打猎这一违法行为。随着人类对天敌动物的乱捕滥杀,天敌动物数量不断减少,害鼠数量激增。针对天敌数量减少这一情况,可鼓励养殖合作社开建狐类等肉食动物的繁育场,通过繁育场培育天敌,再将天敌投入害鼠严重区域,可有效控制鼠害,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可采用肉毒素拌合诱饵进行诱杀,达到鼠害治理目的。但采用化学防治要注意化学制剂的使用量,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可有效推进鼠害治理工作;如化学制剂使用不合理,会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加大草地修复难度。
草原鼠害防治需要政府牵头、群众广泛参与。要提高当地群众对鼠害防治的认识,通过现场宣传、网络宣传,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普及鼠害防治相关知识。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草原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及群众的鼠害防治水平。
鼠害防治是保证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政府、社会的广泛参与。鼠害防治工作应秉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综合治理、持续控制”的原则开展。鼠害防治不是消灭鼠类,而是有效控制其数量,确保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协调发展,共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