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梅,姜泽虹,骞海青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服装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关键字:男装结构与工艺;中山装;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定位,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1]。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教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应与时俱进,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实现“盐溶于水”的效果。因此,根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融入丰富思政元素,将鲜活的教学实践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学生心灵,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山装结构与工艺”专题作为教学案例,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及教学考核等方面入手,将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落到实处。
教育部于2020 年6 月印发的《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3]。因此,男装结构与工艺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应联系服装专业的背景知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知识报国、团结协作的意识。
据调查,近年来纺织服装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时,重点不尽相同,东华大学主要重点是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研究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融合,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课程群建设措施,西安工程大学和苏州大学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武汉纺织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的MOOC 课程建设措施,中原工学院全力实施卓越班计划,天津工业大学则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这些特色都对“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起到指引、促进作用,通过走访调查及相关文献检索,各大院校均在整合资源,努力打造思政教学经典案例课程[4]。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特别是陕服制造综合实践中心,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为先进的设备和软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校企无缝对接。“男装结构与工艺”为3 周集中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男装结构纸样设计,第二部分男装缝制工艺,男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曾进行多次教学改革,2021 年,根据教育教学大环境,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教务处带头深入研究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促进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进一步的完善。
男装结构与工艺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男装结构与纸样设计部分,学生能够客观了解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变化,提高男装结构与版型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男装缝制工艺部分,学生够掌握基础的缝制技巧。
本课程主要从专业课教学目标、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及专业课思政元素的融合进行探讨和实践,结合时事政治、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思政元素重新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对课程的讲义、教案等教学指标文件。努力做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
近些年,随着“东方美”“中国元素”等设计浪潮的兴起,服装行业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时装秀的舞台,一系列相关创意设计如“民族潮流”“民族风格”相继涌现。中山服装作为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服装品类,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和优势,将中国服装的传统性与西方服装的开放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此外,男装结构设计与工艺中最为经典的男装即男西装。因此,本课程设计为两个专题:中山装结构与工艺;男西装结构与工艺。
中山装的出现和普及与政治领袖的倡导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中山装经历了“引用”与“创新”过程,成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传承民族文化,适应国际化趋势、极具时代特色的典范。它的造型结构和风格代表了中国服装风格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时代服装文化的转型,中山西服外观轮廓分明,线条清晰,结构合理,功能性强,具有庄重、朴素的美感。服装上的口袋、袋盖、扣子的数量、衣领、背缝等都有不同的含义,这种隐喻是中国服饰审美思维和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体现了中正、坚韧、挺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山装结构设计的最大特点在于三开身结构,最早的中山装并不是三开身结构而是四片结构:前衣片两片,后衣片两片,后片有后中缝和后开衩,后来为隐喻国家统一,将后衣片的后中缝合并,设计为一整片的形式,保证了后片的衣片性,但这样并不符合人体后背的曲线,这种从结构上牺牲服装的合体性,来彰显服装的文化性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山装对文化表达的重视。而这种结构线多与少的背后都来源于共同的服装结构设计体系,即中国传统的十字平面结构。而传统十字平面结构的精神实质,是敬物尚俭、俭以养德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山装在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时,对服装的质量要求非常的严格,结构设计阶段,从穿着者的量体到成衣规格的设计都必须计算准确,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仔细琢磨,使服装的版型既能够保证穿着者的合体性又能够达到美化人体的作用。在工艺制作时,领子、袖子、口袋等所有的部件都必须在质量上做到精益求精,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求设计者和制作者具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工匠精神贯穿中山装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
中山装结构与工艺作为男装结构与工艺这门课程的专题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能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中山装结构与工艺专题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见表1。
3.2.1 任务驱动式教学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山装主题的具体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教师课前提供的课程资料,了解中山装的历史及特点,学生自主学习,搜集中山装款式资料,完成款式分类报告。中山装款式变化设计,体现自律意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3.2.2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教师讲授中山装的基本知识要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视频、PPT、计算机等系统学习中山装款式的结构制图,并在讲授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
3.2.3 情境教学法
给学生播放我国领导人着中山装参加国际会议,时尚潮人穿中山装元素设计的服装参加各种时装秀,中山装的工艺传承等相关视频以及“匠人”故事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4 项目式教学法
将中山装结构与工艺这个专题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如口袋的制作,教师和学生讨论、总结口袋的结构特征,并示范基础口袋的结构设计,最后进行工艺制作指导,基础口袋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学生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容、方法,设计出中式元素的口袋,并制作成品。在此过程中小组开展交流、讨论和学习,组员分工协作,体现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3.1 课前
让学生搜集中山装的款式资料、完成款式分类报告等,以小组的形式去了解中山装的发展历史,总结中山装的外在造型特征,及内在文化特征。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3.3.2 课中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课程思政目标和专业目标,需要将历史故事、新闻热点、名人传记与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国朝3.0 时代到来的新闻热点,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中山装结构与工艺”,在讲述中山装的发展历程时,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服文化辩证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匠心精神的传承》纪录片片段、电影《辛亥革命》片段,传递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课堂上以中山装的工艺制作为例,讲述红帮裁缝寸针尺线的红帮传奇、著分享名设计师李克瑜中山装创新设计作品、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所设计的中山装作品,以大国工匠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传递的是敬业精神与对专业的严谨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呢。通过中山装结及工艺制作,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检索资料并进行专题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中山装的服饰元素为主题,设计中山装的变化款服装并制作成品。最终进行主题汇报,通过小组协作设计,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的“造血能力”、组织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
3.3.3 课后
教学评价、课后的教学效果反馈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来收集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感悟以及建议,通过反馈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思政元素与男装结构与工艺课程的融合,实现良性循环。
中山装结构与工艺教学案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实施,为服装专业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融入进课程还需进一步挖掘。在今后的课程中,要关注时政新闻,传奇人物积累思政案例和资源,让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育融入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