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良宇
(郑州轻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也极大影响了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为了缓解生态压力,拯救生态环境,自20 世纪60 年代,社会各界开始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国内外开始积极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生态学发展相对完备的条件下,美学也呈现出了一种与生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美学生态化的趋势。文章首先探讨美学生态化的趋势,其次研究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工业设计的可持续性。
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 年提出来的,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在工业革命以前,全球生态问题还没有那么凸显,生态学也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因此,在现代美学产生初期,并没有过多考虑生态问题,但到了19 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大工业迅速发展,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个领域学科逐步开始将生态学作为研究的借鉴理论资源,与此同时,人文学科开始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生态化趋势,生态学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各个学科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美学生态化趋势成为一种必然,也是生态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理论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将美学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形成的学科,两个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问题上,具有共同点。生态美学就诞生于这个共通点上。
古今的美学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始终是美学体系研究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的美学史上,首先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天有大美之不言,人因之顺应自然界的运动法则和法则,人道精神虽与天道但其创造过程也是必须遵循客观物种的尺度,并结合人类主体尺度的需要即必须按照美的法则做事[2]。荀子的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论述和认识论,也对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深刻影响,在《荀子·天论》中他指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为人类谋福利。在明清园林美学中,谈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即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3]他指出园林建筑审美在于使人在有限空间获得无限风景,中国园林的窗子不同于西方窗子,中国园林的窗子重在使人接触自然风景,达到虚实结合,情景结合,物我交融,即自然景象和人生景象相统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和谐,这一点在王夫之论诗的意境美、笪重光论“空景”与“神境”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刘熙载关于艺术创作中天然和人工之间的联系也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他曾在《书概》中写道:“书当造乎自然。蔡安徽省郎溪中学但谓书肇于天下,因此立天定人,而未有至乎可以人复天也。”指出了天然-人-大自然的艺术创造力三段式,并阐明了艺术作品由大自然起源,而艺术家创作则应回归大自然的理念[4]。梁启超则探讨了自然对审美情趣的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转型必将带动了包括美学在内的文化转型,同时各种生态理论不断产生与发展,生态美学思想在我国逐渐萌芽,在西方生态美学的引进下,中国学者逐渐关注到美学的生态层面,生态美学的理论逐步确立起来。
我国对生态艺术的理论体系发展与研究,首先是曾繁仁教授的从生态存在论美学到生生美学。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5]。曾繁仁先生提出,生态化美感首先是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化审美观关联,许多基本哲学原理也随之形成,继而提高了哲学层次,拓展到对人与社会的和人自身的生态化审美观关联上,人与自然的生态化审美观关联才是最基本的。曾繁仁通过研究海德格尔提出的生态美学观范畴,对生态美学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其次是陈望衡从环境美学到生态文明美学的思想。他详细分析了生态美的属性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认为生态哲学是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并指出了生态哲学中与生态美学紧密相关的三点问题。首先是生态哲学中部分和整个的关系问题,指出生态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种有机整合的观点立场,生态美学并不是某一物的美,而是全部生态系统的美其次,是在生态哲学中没有主客体之分,世界并不仅仅对人而存在,人再也没有绝对的主体,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和自然界紧紧相连,同是一个整体[6]。
生态美学的重点是辩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科技发展,而忽略了生态保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尤其是世界大战之后,核污染更加加剧了地球的环境和能源危机,设计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危害,试图平衡自然生态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界试图找到一种与生态美学相适合的设计准则,生态设计和绿色设计等理论应运而生,在商业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盛行的20 世纪末,以环保、生态、绿色、可持续等理念的设计思想掀起了一股浪潮,设计的可持续性成为设计界讨论的话题之一。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设计和开发方法,它侧重于以往未被重视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要素。可持续解决方案力图改进我们赖以生存的诸多系统,包括高效运作资本和市场,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减少废物和毒素的排放,但同时又不至于伤害地球上自然以及社会中的人类。可持续重点关注更有利于社会、环境和企业的效能以及高效解决方案[7]。
对于可持续性,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布伦特兰委员会1987 年提出的:可持续使用和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简而言之即:当下不要做有损于未来的事。而可持续更深层的意义则是恢复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的需要,而不是仅限于修复它们使其表现更好。
工业革命之后,以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设计,呈现出一种商业化状态,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占有市场,过分装饰、无用的设计层出不穷,以美国商业设计为代表的汽车工业设计,甚至出现了“有计划废止制度”。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逐渐被一些设计家所重视。
对于工业进程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设计界,1963 年帕卡德批判了现代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1971 年设计批评家帕帕纳克在其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批评了纯粹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设计,主张摒弃花哨的、不安全的、不成熟的和无用的产品,提倡节制资源;再到20 世纪80 年代生态革命和绿色设计的兴起,设计的生态化趋势成为国际设计界一股潮流;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后来1990 年曼梓尼号召设计改革,可持续发展设计在20 世界末持续升温,到21 世纪得到广泛传播。
可持续设计在设计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可持续设计和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密切相关。如图1 所示,刘新教授将可持续工业设计概括为四个阶段[8],绿色设计是可持续理念设计的第一阶段,绿色设计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它考虑的问题比较具体,目的性也很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怎样设计出对环境低污染、少危害的新产业。第二阶段是生态设计,其不仅关注设计的成果,更关注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去思考。第三阶段是基于生态效率的“产品+服务”阶段,即超越产品物质层面,从产品和服务层面设计。第四阶段考虑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弱势群体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考虑,可持续设计的角度更为宏大和策略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关注环境,还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9]。
有几种方法或框架体系可帮助我们理解可持续性及其对产品、服务的设计与发展以及企业行为的影响。
自然资本框架,也可叫生态效益,是一种在商业背景下,重新思考社会和自然资源价值的框架体系,通过描述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提出四种转变:第一,基本资源生产力,指某种能力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生产力,或减少我们使用产品与服务的原材料和能耗强度。第二,生态再设计,是将我们的视角和途径向一些受生物启发的模型转变,如仿生学。第三,服务和流量经济,将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向服务,不再集中于物质化的解决方案,而是从服务中获得更好的功能、价值和关系,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会涉及物质化产品。第四,投资自然成本,旨在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资源库和更富弹性的世界。
“从摇篮到摇篮”框架,也称为生态有效性,要求我们对所有的材料抱着质疑的态度,并消除(至少能大量减少)所有有毒物质,其重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生产、运输、使用和处理各个环节,同时加强环境多样性。“从摇篮到摇篮”灵感来源于自然,相类似的还有仿生学方法。
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大语境下,更多的公司把“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等概念融入产品开发中,然而,人们对“绿色”内涵的理解还比较含糊。不少公司利用了人们对追求低碳环境生活方式的良好意愿,以所谓“绿色”作为商业宣传的噱头,却没有将真正“绿色”的保护措施贯彻到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和回收的全部商品生命周期当中。
以共享单车为例,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普及,各品牌的共享单车在社会上层出不穷,共享单车的初衷是方便人们“最后一公里”的使用,以低碳环保、健康出行为目的,方便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但是由于市场管理、用户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共享单车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全国各地出现了“单车坟场”(图2)。诸如此类的“坟场”还在持续增多,包括废弃的、因公司倒闭无人管的、用户破坏的等。那些打着“低碳环保”旗号的单车公司,应该回收这些单车,维修后重新投放,或者资源再利用等,但这些企业却逃避社会责任,将“低碳环保”成为他们盈利的噱头,占用大量公共空间,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只有考虑产品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生产到回收,以及材料、服务各个方面,才能有效地做到绿色可持续。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工业设计产物给人的第一直观印象也是外观的审美,美学自产生以来便对人的造物设计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工业进程中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社会工业文明也在逐渐向生态文明转型,在此期间,美学研究也随之发展,逐渐呈现出来的生态化趋势。在美学生态化的语境下,工业设计可持续作为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也将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构建可持续、生态化社会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