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文,亓 光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国内与国际、传统与非传统危机和挑战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如何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这一精神之源、动力之源必须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在当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因此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认清自身责任与使命,面对机遇与挑战,青年应当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实践中凝聚而来的,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牺牲的内生动力,是具有精神指引和实践指导的精神谱系。新时代引导青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将其转化为自身内生动力的关键,就是从历史主动视域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贡献性。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树高千尺必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中国共产党能,寻根纠源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真理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选择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动性。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学会了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真理性,教会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大势面前,立足现实、掌握规律、分析本质,选择历史正确的道路,掌握历史主动,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光辉历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践路径,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把握历史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一百年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回溯反思与升华凝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恰恰与中国共产党每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及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基因,又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文化基因;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知、行、意、诚的实质,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拯救国家危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掌握历史主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有力证明。
伟大的精神源于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斗争、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通过分析当时社会的本质,顺应历史规律,将理想信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继承,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具体结合的过程中,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将伟大建党精神具化为: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本质的“延安精神”;不畏艰难、坚定信念的“两弹一星”精神;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勇于开拓、改革创新的“小岗精神”等。[3]
伟大的精神反过来又指导伟大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也曾出现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不屈不挠的斗争实践,都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先进的政党领导最终导致失败。恩格斯曾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4](797~79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深入分析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性质,理清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看清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选定了人民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依靠的主体力量,掌握历史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内涵,对实践活动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进行具体指导。在建立新中国,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展现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彰显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精神;在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秉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至今,在历史探索的斗争性上充分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性质,顺应历史大势,确定合乎时宜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的价值遵循和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青年赓续血脉和基因的主要着力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期,当时的中国各种主义、运动繁多,但囿于历史局限性,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没有唯物史观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认识不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勇斗争,深入学习研究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将其与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具体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之中。从“救亡图存的革命”到“人民的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5]
中国共产党在重大矛盾、重大挑战面前,审时度势做出正确选择,充分展现和践行了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解决民生等问题,在复杂变动的局面中站稳脚跟,这些都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当代青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面对新时代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局难点,发扬斗争精神,培养斗争意识,发挥斗争本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本质情况,以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为历史依据,主动做出选择,自觉谋划,自我探求,自主创造,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的伟大。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一百年光辉历程,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自我锻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人民性核心理念的思想来源、实践特质及价值追求。“共产党不是一个特殊的政党,没有特殊的利益,也没有特殊的原则,它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要求”。[6]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核心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当充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逻辑。中国共产党在根本利益上与人民群众是保持一致的,在前途命运上的实践诉求也是一致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进行中国化的理解、阐述,站在人民的立场,饱含为民的情愫,依靠人民的力量,自觉谋划,主动作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深刻认识到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和严峻性,始终将人民放在党的事业的中心位置,不断进行自我锻造,主动革新。在面对极少数党员、党组织出现蜕化变质的情况时,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坚持人民性的政治品质不断进行执政能力建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基因和鲜明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依靠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的必然方向。
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掌握历史,主动而为,实现伟大成就,伟大建党精神无疑是一本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它既是党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继替的精神谱系,也是当代青年在新征程上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因此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教育作为青年赓续血脉和基因的着力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也是鼓励指引广大青年掌握历史的路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道路,是遵循历史规律;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责任,是顺应历史时势;传承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血脉是青年人的历史自觉;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是历史使命。
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坚力量,最为重要的就是厘清自身历史地位,找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主线,顺应历史规律,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政治信仰根植于内心,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奠定坚实的思想道路根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7]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漫漫历史长河中,青年英雄辈出,是真理在指引他们,是理想在支撑他们。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主动选择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在成立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作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到延安去”成为了全国4万多青年的选择;在救国救亡与民族发展背景下,献出宝贵生命成为了许多年轻革命战士的选择。这是因为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包含的目标是科学的,道路也是科学的。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新一代青年应该继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自身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贡献青春力量。
如今我们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主力军的青年一代,需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强化政治担当,培塑时代责任感,奋力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为开创强国伟业建立新功绩。历史与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一百多年前,以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为使命的“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它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在近代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历史主动权。新时代的青年在各个领域,展现着青年激昂的斗志和责任的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制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8]国产大飞机C919前期测试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9]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是一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接力跑。面对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挑战机遇,新时代的青年要勇于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接好初心与使命的接力棒,增强历史自觉,主动出击,创造出瞩目的成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百年苦难辉煌,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将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成为新时代青年需要血脉传承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杨靖宇、赵一曼、江姐、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等一批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处在和平年代,处在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好时代,旧中国的山河破碎和战乱频繁对于许多青年来说没有切身体会,但是时代在变化,新的挑战与危机无处不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这就需要当代青年感悟先辈们的精神伟力,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这些精神风范和政治品质的集中表达,把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努力锤炼品德修为,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动力,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10]把自身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勇于奉献,展现青年一代的历史自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中获得启迪,提高自身应对风险挑战的本领,化险为夷的水平,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化压力为成长动力,传承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科学的领导;离开人民,就没有推动历史、创造历史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办法实现。当代青年作为青春强国之脊梁,应当坚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主动作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理论指导。这是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国内反动势力残暴无能,帝国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中能够找到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分析历史时势,主动做出的正确选择。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1]
当代青年应该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对党忠诚,坚定对党的信仰、保持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将爱党之心与爱国之情相统一,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归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历史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不同的历史观塑造出不同的人生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解并掌握唯物史观的科学真谛,是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指导自身的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论。其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李大钊认为,发现人民的作用,指出人民是社会变革、创造未来美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大的功绩”。 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青年作为人民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面对新时代内涵不同的责任与担当,更需要把爱党之心,为人民之心的信仰之基筑牢,立足当下,赢得未来。
青年一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生力军,既是中国梦的追梦人,也是圆梦人。新时代要想利用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财富,赓续青年的血脉和基因,焕发出历史主动的巨大生命力,就需要从理论、价值、实践三方面,深刻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克服障碍,提供现实依靠力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纵观过去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思潮。当代青年正处在一个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加深,各类风险挑战充斥各个领域。从外部环境来看,冷战思维、强权政治、保护主义比比皆是;从内部环境来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无用论”动摇人心。社会变迁、文化多元给青年在选择上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对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巩固造成了冲击,从而有可能造成行为上的偏颇。青年时期正是一个人由感性到理性的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周边的事物、增强自身主体意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阶段也是他们思想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的阶段。例如一些青年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否定改革开放,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价值观念取向出现偏差。一些青年热衷于毫不费力的八卦、头条新闻等快餐文化,缺乏思考和价值判断力,出现行为失范,最终动摇政治立场。[12]
在价值多元化挑战的当代,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淡薄,在价值观养成阶段,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不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自身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单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青年应首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个人理想要与全人类的伟大理想相统一,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的历史规律,坚定信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借助移动新媒体的传播迅速扩展,充斥着青年一代的生活,抖音、微信、微博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养成,导致理想缺失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消极应对。对于青年来说,正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意志尚且薄弱、观念尚不健全的状态,他们既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也会存在容易受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念侵蚀的特点。尤其在现在经济转型发展,社会多元化生活的今天,不少青年在个人和社会的行动策略上出现“眼界短视化”,缺乏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导致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一些青年心目中逐渐丧失了权威和主体地位,导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价值目标的缺失,从而出现了信仰危机。在一项关于青年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呈现出部分青年入党动机实用化、功利化。不少人入党动机不纯,存在跟风、随大流的情况,认为入党是为了有面子、有利于就业,但是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甚至在入党后放松对自身的要求。[13](95~96)
“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14]在不少青年面对压力选择放慢脚步“躺平”的时候,面对发展空间受限选择“内卷”的时候,更应该阻止他们对理想的弃置,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消弭,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贡献创造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是当代青年把握历史规律的基本原理,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实践诉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历史观养成,可以帮助青年增强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从而掌握历史主动,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为青年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提供良好的保障。“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他建成了”。[15](P202)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谋划未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路径指引思路,解决问题,是当代青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时代要求。
面对当前的青年历史观培育工作,传统单一的历史观、方法论教授方式,对于正处在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喜欢新鲜有趣事物的当代青年来说,容易造成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消弭,从而产生对大历史观养成的侵蚀。青年人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决定他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历史往事的梳理回溯,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没有历史观来帮助青年分析演变机理,将会脱离现实,从主动向被动转变,在走好中国道路的社会建设实践中,无法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顺势而为,锚定目标,奋力拼搏,贡献自身的创造性力量 。[1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年活动以及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了要求与期望。青年是一支具有活力的社会力量,新时代应该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激励青年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把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历史主动的经验内化为青年自身的财富和前进的动力指引,建构青年赓续血脉与基因的逻辑进路。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从历史中溯源,是在一次次革命、建设、改革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社会价值,成就人生理想的实践活动中传承、积累下来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着高度的价值契合。“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处,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7]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唯物史观才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新时代的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石,深刻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历史主动,贡献自身力量。这就需要。首先,在青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轴心,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和实践活动为依托,立足当代青年精神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注重新媒体技术与历史观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强生动性、趣味性,引导青年从被有信仰向拥有信仰转变,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感。其次,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要在百年党史中看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从重大历史事件中看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找出应对策略的背后历史根源,摒弃自身的年龄成长带来的局限性,为自身的具体实践活动带来指导性和预见性。第三,青年应在时代大潮和世界大局中运用历史观探究问题。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理论基点,构建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的整体性思考方式,不割裂历史相互之间的联系,片面分析某一问题,应当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去把握,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为中国共产党树立理想信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自觉谋划、自主创造、自觉斗争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8]新时代的青年所要走的道路内涵在发生改变,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未变,唯物史观所阐释的一般规律也未变。“历史是我们过往实践的一切,是我们历史经验获得的本源性存在”,“还原历史是人类的反思方式,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经验启示”。[19]
当代青年掌握历史规律就需要:首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掌握历史规律,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来准确把握“两个必然”的真理性,坚定当代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其次,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发青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中国共产党与伟大祖国的紧密关系中树立正确的跟党走信仰。“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20](P408)坚持青年价值引领不动摇,利用伟大建党精神驱动青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主动投身到新征程的伟大奋斗中去。再次,在时代实践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掌握。针对青年自身思想和行为特点,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培养工作的科学化、体系化、专业化。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从单向传授过程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注重多样化实践教育,教会青年“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1]
历史主动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教导,而是以掌握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分析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选择进行的实践活动。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当代青年应担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深刻理解当下与历史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时,他提出时代赋予青年重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22]
新时代,国际社会复杂多变,当代青年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中看到中国青年的影子,代表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当代青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要与时代要求相契合。青年应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善于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实践活动中去把握历史规律,并且与当今时代背景有机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3]当代青年应当“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24]其次,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培养当代青年的恒久教材,发挥它的长效育人功能。强化青年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当代青年稳固全面的历史思维和透过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实践力和行动力,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伟大力量。再次,要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密码,转换为青年血脉赓续的内驱动力,在实践中引领青年用历史主动作为自身的方法路径。伍德沃斯指出,驱使个人行为的意识状态即为动机,但动机能否让人在这个方向上走远,则要看内驱力能否找到完善地发展了的机制,并与之结合,才能达到它的最大效果。[25](P50~59)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新时代青年的内驱力,掌握历史主动的方法路径就是与之匹配的机制。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伟力。新时代青年应顺应时势、主动而为,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赓续血脉和基因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激发自身勃勃生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