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李珍,孙艳丽,阿拉木斯,唐景词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018 年8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发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文科”的概念正式提出。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9 年5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由此,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着力推进的核心工作。
“新文科”建设的主旨为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对自身传统的发展模式所进行的全面反思,并力图寻找自身在新时代环境中新的发展路径。新文科的建设并不是对传统文科研究成果与知识体系的全部否定,而是在继承已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理念、研究范式、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应对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1]。其本质为对多个学科的融会贯通,通过知识架构的多方面补充,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人文与科技合理碰撞,使得在原有的文科结构下能有更深层次和更宽泛区域的延伸。
在此背景下,文科专业,特别是应用型文科专业,如艺术设计、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在学科内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采取升级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上面向社会关切,改善满足应用需求不鲜明的现状。
“新文科”概念一经提出,在国外有很多学者进行探究,一些学校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国内更是扎根本土,针对实际现状分析问题,讨论发展思路,诸如此类的研究探讨有很多,也形成了一些新的见解,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很多专家学者都针对“新文科”的整体建设或者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下一阶段教学发展路线的建设,以及自我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当下新文科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呼应。新文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类高校的探索,需要我们高等艺术教育从业者能够立足本源,发现问题,为促进新文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在人文科学发展至今的历程中,从之前简单的视觉审美,到现阶段高科技的交互式艺术感体验,时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外艺术瑰宝发展与传承,是伴随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是服务民众,也引领民众审美艺术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设计更是贯穿的民众身边。虽然隶属文科大类,但在实际的运用实践中需要与众多的技术相融合,科技的高度进步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反观国内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还是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1)艺术设计专业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几年不变的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
(2)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发展及兴趣爱好,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够,思想和思维方式比较固化,培养不出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
(3)用一成不变的考核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考核。
(4)理论学习多于实践研究,学生实践环节薄弱,达不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
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在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打破传统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设定以学生为核心,重视人才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培养体系是专业后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十分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根据上述的各类问题,以及“新文科”建设的各项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创新。
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在过去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现代创新教育的基础,没有之前的奠基和打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不会有今天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学校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途径已经不局限在传统课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者一些操作简单的技能,而是需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掌握最前沿信息和最新的科技技能。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从之前的审美层次,针对少数人群的艺术化形式,发展到现阶段的穿插在社会生活当中,服务于民众生活,同时实现人机交互模式,大型互动装置等,更加注重整体的审美提升和观者的体验感,这就对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专业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进,从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知识结构等方面出发,以课堂为基础依托,开拓多种授课方式,加强课堂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由之前的学习知识发展为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者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这样的学生不仅具备课堂基础专业知识,还能有横向探索以及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精进。
除了授课方式上的改进还可以从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发散。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更多的应该是对以后专业受众人群和社会需求的调研,探索和引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与“新文科”建设相融合,改变传统“文科”专业实用性不够的缺点,将专业知识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纯“欣赏品”,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建筑艺术,小到某款小商品包装设计,无一不展示着“艺术”的存在,我们应将艺术设计落地,真正做到发扬民族文化,服务民众生活。对现有的一些课程进行升级,横向发散知识结构,扩宽学生的认知面,由之前的学院派知识脉络,加入更多的社会性,实践性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框架。
同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理论教育和文化研究应结合更多的科技性和信息技术化,使得艺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提高整体民众审美,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必需品。
“以学生为核心”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以此为方向,学校的授课思维可以进行大幅的转变,以学生学习的需求作为学校授课的指向标。现阶段大部分的学校都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集中设置安排每学期的课程,学生依照安排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则是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可以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和专业前沿的发展方向进行课程个性定制和安排。课程也不一定只在教室或者学校进行,可以根据需求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实践,调研,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教育是不应该存在“围墙”或者“界限”,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可以有多个渠道获得各类知识。高校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能找到兴趣所在,真正享受其中。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从兴趣和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只有产生自主学习意识,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才能激发学习的行为,最终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不仅仅是“新文科”的发展方向,也是学校乃至整个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科技创新都是发生在人们周围的事情,作为高校应做到同步或者引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多个学科,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跨学科交流合作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艺术设计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其他学科间有较明显的界限,比较偏重理论研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而且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不管是从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研究领域的扩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交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新问题的反馈相对滞后。今后,互联网、电子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2],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多学科融合,艺术性与科技性的相辅相成,才能符合未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常态,包括手机界面,视频广告或者一些人机互动装置,譬如,3D试衣系统,裸眼3D 广告屏幕等,看似都是信息技术行业的成果,实际都与艺术设计专业息息相关,从视频的整体构图,配色,到剪辑,制作都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但现阶段的阅读、观看、体验方式已经从之前静态欣赏发展到动态体验,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如果艺术设计专业还固步自封在之前的框架里,必然被社会发展所抛弃。因此专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与计算机专业,机械设计等专业的部分穿插和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专业的前进。一个专业的艺术设计人士,不能只懂艺术层面的东西,还要明白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在哪里,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艺术的展现方式又能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并且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才是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艺术是最终的呈现形式,技术是有力的支撑,科技是发展的翅膀,走在“新文科”建设的路上,依照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学科构成,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科技力量辅助前行,共同培养信息时代下的技能型艺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引领方向,回应社会需求与关切,同时要面向未来,应对挑战,在新发展节点,树立文化自信,注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道德塑造为核心,以能力养成为抓手,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在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全面展开探索与实践。
对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的考核不应单纯以课堂出勤和课程作业水平为定论,而应专注于过程考核与创新发展。学生能力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专业的认知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在多次尝试和逐渐探索后确定的,并且在未来还会有变化,因此仅凭单次课程的成绩或者短时间内作品的质量来评价是非常不全面也没有权威性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有个体差异,个人能力的展现也处在不稳定阶段,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定论。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鼓励和引导,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既定目标的行动能力如何,有没有表现出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这才是教学考核的方向。
艺术专业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比只关注学生是否按时课堂打卡或按部就班完成作业更重要。
同时在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需要具备很好的实践能力和操作应变能力。结合上述讲到的艺术专业需要与多学科进行融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艺术类学生实操能力的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文化内涵、绘画能力、美学设计能力,还能运用现代技术对设计作品进行展现,甚至创新,这才是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并围绕此进行考核机制的优化,更好的服务教学。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借助现有方式进行更新、优化和改进。从理念上去改变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放眼整个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校教育环节做起,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厚专业基础底蕴,拉伸专业覆盖范围,更好的培养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