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男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刘纲纪先生曾说:研究某一时代的美学理论就必须对这一时代的审美意识及社会实践有深入的了解。文化艺术发展的前提一定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较为成熟的社会制度,汉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阶层为墓葬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稳定性。汉王朝的建立延续和发展了秦朝的封建制度,历经两汉的发展,确立了辽阔疆域,在不断对外征伐拓疆的社会语境影响下铸就了汉代尚武之风。在政治制度上,汉代推行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并行的社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有严格的职位设置,并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统一服从于中央。所以即使幅员辽阔,在政治治理和社会治安等方面,汉代社会一直维持稳定状态。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地主阶级画像石墓的数量在目前为止所发现石墓类型中占比较大,这种情况与西汉晚期出现的兼并土地现象密切相关。作为汉代社会的上层阶级,地主豪强势力崛起后便开始掌控土地,占领政权,因此物质生活富足。稳定的社会生活让贵族阶级有精力将关注重心放到自身需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当现实需求被满足后便开始为地下生活做准备,于是大量的画像石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大批画像砖石多数来源于此,且集中在西汉中后期,但这种盛况延续至东汉中期以后开始逐渐衰败。需要注意的是新莽时期动荡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受到影响,贵族阶层依靠兼并土地和政治特权来垄断商业,虽然劳动者的生活境况变得更为凄苦,但地主商人和贵族阶层的富足生活却并未受到过度影响。因此,在服饰发展和墓室建造上的投入上仍然巨大。这一阶层不仅是推动这一时期汉画像石墓发展的经济主力,这一阶层的审美趣味也成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汉代发达的纺织业及多种纤维制品的出现,为汉代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现存的汉画像石中描绘贵族生活题材的画像石占比尤大,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广泛。不仅展示出汉代贵族的审美品位,也是汉代贵族阶级对其死后世界的理想化表现。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看。汉代社会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期,“社会发展过程充斥着新与旧、进取与保守的斗争,同时始终保留有奴隶社会的某些残余”[1]。汉初的经济发展并不迅速,封建制度森严,经过“文景之治”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升。随后,汉武帝将汉代发展推向鼎盛时期,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文化发展上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道教学说也在部分范围内生存。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同构建了汉代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
汉画像石中的贵族墓葬占比较多,对汉代贵族画像石墓中的人物服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汉代服饰风格的发展趋向。在探讨贵族服饰风格前,首先要明确“贵族”这一阶层的历史概念。目前,汉代的贵族概念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借鉴一些史料记载或许会便于理解。光武帝就是南阳郡内发展起来的地主阶级,这些阶层的人物往往身兼多份要职,先取得一定政治地位后就开始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或是先有经济实力,后依靠经济来获取政治地位,最终达到官商一体的形式。东汉时期的贵族可分两类,“一类是凭借中央势力而突然得意的,即宗室、外戚与宦官;一类是自己逐渐发展起来的,即一般高官及地方豪族”[2]。
第一类中,多数人本来已是豪族,这部分人最终都会借助政治势力成为地方富商。所以,本文中所讨论的“贵族”,也是一个泛概念,不但包括以上所提到的一二类,也包括这类贵族墓室壁画中所表现的侍奉贵族阶级的侍女吏人形象。在汉代政治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中,社会生活出现了“公卿百官和富商巨贾竟尚奢华,‘衣必文绣’,贵妇服饰‘穷极丽美’的状况”[3]。
“冠”作为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功用性。汉代男子戴“冠”,女子戴“饰”。从身份来看,戴冠者往往是成年男性或是贵族名流,普通百姓常戴的是方式是用布包头,这种饰物被称为“巾帻”。陈二峰先生认为,“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礼制化、艺术化和礼俗互动是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规范与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4]。例如,不同的巾帻颜色和形状区分佩戴者身份等级。南阳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头戴巾帻的多是侍者小吏,如南阳地区的高庙汉墓、王庄汉墓、十里铺汉墓等。东汉时期普遍流行的是平巾帻装饰形式,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画像石中的人物图像和《后汉书·舆服志》提及“平巾帻为上下通服”的文字记录可以证实这一点[5]。
由此可知,汉代贵族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环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俗文化和礼制度相互影响下形成的贵族墓室画像石风格。
汉代确立了完整统一的冠服制度,在延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革新。“冠”作为贵族的身份标志被使用,常指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除冠外还有冕和弁。目前,在汉画像中所能见到的冠形象较多,且造型丰富。在南阳汉画馆中有戴长冠的格斗人物,戴武冠的佩剑执笏武官像。跽坐拜谒画像石中所展示的八人侧面依次跪拜两位尊者的图示中,可以明显辨别出跪拜者所佩戴的武冠特点。此外,在南阳其他地区的墓葬中也发现有佩戴其他冠饰的贵族形象,如河南邓州长冢店出土的画像石中刻有文人佩戴进贤冠的图样,南阳草店汉墓出土的戴有高山冠的持节小吏形象。
汉代丝织业发达,服装有其固定称法,上装称“衣”,下装为“裳”。霓裳的颜色、长短、材质和纹样等也是体现身份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最华丽的当属“冕服”,为王公贵族在举行祭祀仪式或重大典礼时所着。天子冕服的图案纹样多是十二章花纹。“此章纹在汉画像石中很少见,但在许多汉画砖、壁画中可见。”[6]这点同墓主人的身份有着密切关系。“服饰的起源过程是,先出现服的自然作用,然后出现服和饰的文化作用。”[7]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饰的文化作用逐渐大于自然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纹样设计已不仅是对自然物的表现,出现了许多为满足统治地位或审美需要的服饰纹样,如龙凤和仙鹤等图样。汉代的服饰有实用性和功能性两大特点,实用性构建了汉代服饰风格的基本形貌,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人们为满足区别尊卑地位的需求,有意识地对服饰进行纹样、材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设计。上装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是短衣“襦”。东汉以前,上着短衣,下着长裙或犊鼻裤的穿衣形式在伎乐者、劳动者、武士及贵族阶层中普遍传播。男子通常会在犊鼻裤外缠绕布裙,女子在腰间装饰半片长腰带垂至膝间。
汉代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形式是上下相连的“深衣”,在社会各阶层及各种场合中都可以穿着,实用性强,往往被当作日常服装,既满足了人们遮羞的需要,又适应当时社会织物产量较少的情况。在已出土的贵族石墓画像石中可以发现着深衣的形象颇多,且主要出现在门吏和侍者形象中,直裾深衣的数量远远少于曲裾深衣。南阳汉画馆的执戟门吏形象中,一人身着曲裾深衣,执戟而立,外衣领口大于中衣领口,中衣领口外露于外衣领口之上,且有宽大袖口。汉代女子的衣装多是长裙曳地,衣带飘飞,南阳麒麟岗汉画石墓出土的墓主人形象画像石穿着传统的袍服长衣,袖口和衣领处有意露出内袍凸显服饰整体的层次感,领部是传统的交领右衽式样,衣袖为广袖,裙裾是较为罕见的异形花瓣状。此外,南阳汉画馆藏的端灯侍女及熊、执熏炉侍女汉画砖衣着也有明显的深服特征。
汉代常见的鞋子类型有鞋和靴两种,在材质上有草编、皮质、木质、布履等分类。在外形款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鞋头部分,常见的鞋头样式是尖翘头、方头、圆头、宽头等。由于汉代服饰特点的影响,女性形象多着长裙。因此,在汉画像石中较少见到裙短露鞋的贵族女子形象,即使在裙带飞扬的歌舞杂戏图像中女性的脚部也常被简化表现,女性足部几乎是同飘扬的裙摆融为一体,鲜见独立刻画。在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穿草鞋的多数是下层人,穿皮鞋者多是富商贵族。此外,受到外来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汉代还出现了一些皮质或丝织的靴子为富商贵族所使用,南阳地区的汉画石“两桃杀三士”中的“士”形象就穿着短靴。随着汉代丝织技术的进步和织物产量的增加,丝织类鞋履更为普及,王公贵族及其家中的侍女小吏也可穿着。
以上服饰特征中涉及材质和色彩的内容一般很难在汉画像石刻中直观反映,留给我们最便捷考察汉代贵族服饰艺术的方式就是通过石刻线条、图像造型及石刻拓片来推断。此外,汉画像石中的贵族服饰图像不同于直接出土的汉代衣物,属于间接遗物,但仍然可根据汉画像石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服饰特点来辨别其地位等级。
汉代贵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汉代贵族服饰中,不仅有地下发掘出土的服饰实物,更有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图像记录。汉代作为我国服饰审美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奠定了汉服后期发展的磅礴质朴之貌,为汉服的现代化建构起了表现范式。
汉代艺术特点明显别具特色,发冠、衣、裳、鞋履等都有着丰富的造型体系和服饰制度。从艺术风格来看,汉代的服饰艺术追求的是质朴厚重,真挚大气的。鲁迅曾评汉代艺术“有着‘深沉雄大’的整体气魄”。汉代画像石中所展现的服饰艺术在封建礼制的约束和儒家思想的规范下,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现实世界的缩影和墓主人审美理想的展现。而当今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的“国潮风”和“汉服热”也为汉服的当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当今服饰已不再拗于服饰规范和体现等级地位的需求,在风格表现上更为自由,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传统汉服在款式、风格、面料、纹样等方面为当代汉服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汉代流行的交领曲裾款深服样式在现今的汉代服饰中被广泛使用,日常穿着的汉服简化了袖口的宽度,转变为更便于活动的窄袖样式,这些都属于传统汉的服形态因子在当代汉服设计中的应用。“简朴的汉代服饰依附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反而给她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气韵,表现出泰然自若的民族风格。”[8]这种“天然的气韵”可以理解为传统汉服中所含的隐性因子,即“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社会价值内涵以及其给人带来的感性感受”[9]。
当今汉服的创新方向虽然新奇多样,但仍要以弘扬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为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艺术的结合点,通过当代汉服展现民族品格,才是汉服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对汉代服饰风格的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汉代服饰文化中所反映的主题涉及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汉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影响了周边一些民族服饰的发展,同样,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汉服中也体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但在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多是立足于某一学科类领域展开的专业性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方式,这样一来容易引起观点过于片面,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学科之间的交互联系,加强专业间的合作才能够为汉代文化及汉代服饰研究提供更肥沃的学术土壤。
对汉代服饰发展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汉代文化发展过程的研究。随着汉代服饰形式及制度的不断完善,汉文化对周围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并蓄以及对周边民族的文化影响中,一次次增强了汉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不断推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持续对汉代服饰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推动汉服的现代化转型,才能确保优秀文化不褪色,从而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