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成,李怡婷
(1.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1;2.中共曲靖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云南 曲靖 65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经历了从“工作导向”到“发展思想”或“基本方略”的升华,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创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谱写了党治国理政的以人民为中心实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科学内涵、时代价值、践行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的研究。这一实践议题十分宏大、内容丰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以人民为中心实践指明了基本方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总体布局的形成和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总体布局中得到彰显。本文基于这一认识,尝试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角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并提炼出主要内容。一方面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另一方面为理论研究指出可能的方向。同时,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深入实践做出展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是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基本索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饱含最广泛的人民性,是践行人民立场的必然结果,也必然要承载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话语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中,“人民”的内涵经历了由普通大众(与贵族、资本家相对应)向工人、农民等的发展变化。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指的是代表人民的立场或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立场,在各个阶段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逐步发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从“两手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过程中,始终蕴涵着人民底色,始终秉持顺应人民期待、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性取向。改革开放初期,党能够抓住经济这个最大的政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温饱问题,同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政治改革滞后的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下,为了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稳定局面,为了保住人民群众创造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特别需要加强政治保障,由此,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3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由社会不公、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造成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由权力腐败等造成的侵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更是频发。在此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谋发展期间的一个关键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瓶颈,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能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永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能否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①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4.。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在立场、方法、理念、价值、情感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以阐述,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1-0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推向了新的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涵看,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首先,习近平同志本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他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表示,他本人的执政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④习近平.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克时,他进一步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4.。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到新发展理念中的“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更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方法。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之初就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人民立场。一是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是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并提出“三个共同享有”,明确了中国梦的本质①李冉.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8):26-32.。其次,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尊重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从贯彻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目标和情感表达。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涵着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和情感。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更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90-91.。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对人民饱含情感。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我们必须“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9-14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熔铸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伟大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承载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具体来看,经济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物质基础,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大多数人利益和发展的最直接领域;政治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领域,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离开了政治的引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丧失立场,迷失方向,人民的利益和主体地位将无法得到保障,江山也将受到威胁;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领域,文化引领是提振人民精神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磅礴精神力量,进而强基固本,提升人民自信和国家认同;社会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领域,社会治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社会建设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重点领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实现人民永续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④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9.。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囊括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领域、各方面得到实践。大致来看,突出体现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思想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社会治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战略层面或政策层面。
1.决战脱贫攻坚: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摆脱贫困,让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繁荣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初心和使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①燕继荣,王禹澔.保障济贫与发展脱贫的主题变奏——中国反贫困发展与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22-3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使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把消除贫困摆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把扶贫脱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自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集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伟大脱贫攻坚实践,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就。
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 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 万人以上。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 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2013年至2019年,832 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 元增加到11567 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 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 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 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②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2021年2月,习近平同志向全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③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贫困的减贫目标。
从扶贫帮扶到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及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密切关联。在打响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等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和行动生动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地践行了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价值观。
2.推进乡村振兴: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的根本性,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议题,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同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在原则方面,强调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衔接。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展开。从贫困治理的角度来看,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由解决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发展过程。如果说脱贫攻坚更多强调帮扶,那么乡村振兴则强调建设,通过不断的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如果说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工程,那么乡村振兴则要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更高层次的发展,其目标是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写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年)》出版发布。“《报告》显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符合预期,总体实现2020年阶段性目标。《报告》指出,各地着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31 个省(区、市)全部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全面开展市、县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层层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各地各部门建立了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规划体系,围绕人地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增强乡村振兴要素保障。”①中国政府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发布(2020年)[EB/OL].(2021-07-06)[2022-02-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6/content_5622732.htm.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乡村振兴局”已经挂牌成立,展望“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图景已经浮现,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生活的前景可期。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党的性质、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要求我必须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始终强大的能够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蕴涵着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目标和价值。从党与增进人民福祉、代表人民利益的关系角度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首先必须保持党的人民性。为此,必须从严治党,通过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保持党的人民性,保证党的性质不蜕变。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全面从严治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政治前提。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一贯要求的从严治党的发展,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和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①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的检验和国家治理的大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党全国全军上下一心,协调一致,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等进行了深刻总结,凸显了其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中的核心意义。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全面从严治党的各方面都蕴涵着保持党的人民性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主要落脚在党的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反腐败斗争三大方面。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的重点是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反腐败斗争则是“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它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④汪晓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407-411.。“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为了把文化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从思想维度看,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价值维度看,强调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要求文化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等;从实践维度看,强调反对形式主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习近平同志先后亲自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①这五年,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效巨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J].党建,2017(10):8-17.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蕴涵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性最为凸显。围绕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定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的原则,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在更宽泛的意识形态领域,围绕“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先后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32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⑤黄坤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0(06).。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党性(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使得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进一步讲,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须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文化建设各维度及目标的过程当中,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推动下,“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⑥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0(11):48.在文化建设整体提升的背景下,熔铸于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得到彰显,人民精神振奋,并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发图强。
1.创新社会治理:维护人民利益。社会治理实践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当中,而作为一种管理社会,以及社会自我管理的新理念的兴起则与“治理”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密切关联。从国内层面看,2005年9月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中欧政府管理论坛上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命题,但当时主要是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认识社会治理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标志着党的社会建设方略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从狭义的角度看,“社会”是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个子领域,“从运行意义上讲,‘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或者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①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3):11-1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求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在回应新时代人民关切的社会事务及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要在2035年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使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落实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安排,进一步提出了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包括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
社会治理的议题宽泛,层次多样,包括基层社会治理、城乡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边疆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治理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实践主要落脚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包括社区治理)两个方面。关于前者,目前主要进行的是城乡“三治融合”试验,探讨构建城乡“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强调以人民福祉为追求,重视基层社会及其自治;关于后者,则主要关注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或城乡社会融合,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在基层、城市、农村,或不同行业、领域的一段时间,不同类型的黑恶势力组织、团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破坏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侵蚀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2017年6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 次就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然后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部署,扫黑除恶的攻坚战正式打响。同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还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重要依据,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议上强调:要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结合起来,既抓涉黑组织,也抓后面的“保护伞”。
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累计打掉涉黑组织3347 个、涉恶犯罪集团10564 个,专项斗争中的5824 名目标逃犯到案5512 人,到案率达94.6%。一批为恶多年的黑恶势力被连根拔起,4.09万名犯罪嫌疑人慑于强大攻势而投案自首。全国还有173 个涉黑组织、396 个涉恶犯罪集团处于侦查阶段;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69023 件,处理82159 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7899 人,移送司法机关8411 人,其中处理涉及政法系统人数31203 人,占37.98%;全国共判处追缴、没收违法所得和财产刑436 亿元,极大摧毁了黑恶势力经济基础。目前,仍有146 亿元涉案资产正在执行中;全国共起诉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1840 件199478 人,一审判决24308 件151996 人,二审判决10463 件83583 人。目前,全国还有204 起涉黑案件在起诉环节,1327 起涉黑案件在审判环节。①新华网.将人民战争进行到底!——奋力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EB/OL].(2021-09-25)[2022-02-26].http://www.xinhuanet.com/2020-09/25/c_1126542097.htm.
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意见》,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出安排部署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5-21(01).。2021年(截至2021年11月30日),“各地共打掉涉黑组织160 余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000 余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5 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4 万余名。依法严厉打击“村霸”等农村黑恶势力,共打掉农村涉黑组织38 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80 余个。深入推进追捕“漏网之鱼”行动,截至2021年12月30日,680 名目标在逃人员已抓获610 名,公安部A 级通缉令公开通缉的8 名重大涉黑涉恶在逃人员已到案6 人。持续开展打击整治“沙霸”“矿霸”等黑恶犯罪专项行动,共打掉自然资源领域黑恶团伙120 余个,破获案件2000 余起。累计打掉“套路贷”犯罪团伙360 余个,破获“裸聊”敲诈案件8000 余起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扫黑除恶这一年:打掉涉黑组织160 余个[EB/OL].(2021-12-31)[2022-02-28].https://app.mps.gov.cn/gdnps/pc/content.jsp?id=8293100.。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掉了一批作恶多年的黑恶犯罪团伙,侦办了一批沉积多年的黑恶犯罪案件,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分子和“保护伞”,破解了一批社会治理难题……特别是行业乱象得到有力整治,“村霸”问题基本肃清,老百姓拍手称快、衷心拥护。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2.加强社会保障:持续改善民生。社会保障一般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构成。社会保险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环节,重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社会救助作为民生兜底的重要制度设计,重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制度安排,重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把社会保障放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的高度看待,强调社会保障在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来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保障工作进入快车道,保障人群持续增加,保障水平逐年提升。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9年底达到了77.3 岁;2021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8075 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797 万,覆盖10 亿多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6424 万,超过13.6 亿人,增加293 万人;全国共有738 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74 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8 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089 万人次。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17 万人;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4.3 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0 万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801 个。民政服务床位840.2 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813.5 万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9.6 万张①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2-28)[2022-03-06].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
3.提升公共服务: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为满足公众公共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是中国的政府治理(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应有之义,对于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公平、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的内容广泛,学界一般将公共服务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性服务四类。在具体的政府实践过程中,则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准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根据官方的表述,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主要为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领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则在其他相关安排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要得到总体实现。为此,2017年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针对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短板,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总体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民生保障工作的高度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必须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特别指出“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仍是重要方面,并主要包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目标,希望通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进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美好生活,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强调,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实现一种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等目标来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而“美好生活”“美丽中国”建设皆蕴涵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
环境问题是党治国理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党中央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关系看作一种无法抗拒的规律而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来落实,并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具体要求。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要久久为功,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①常纪文.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经验与新要求[J].中国环境管理,2018(03):6-8.。要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举措,打好这场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和自然生态保卫战。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从此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获得感显著提升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EB/OL].(2021-02-01)[2021-12-29].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102/t20210201_819774.html.。
实践证明,只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聪明才智,使人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站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立场上看,仍须进一步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在实处,落在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目标上。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政治建设方面,要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治理和法治进程;文化建设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构建人民理解、人民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振人民精神;社会建设方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人民群众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而如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或如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则是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更广泛落地开花的关键环节。从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的角度看,良好的治理效能关键在于良好的制度供给和良好的政策供给,“良好的制度要配套良好的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能”①燕继荣.制度、政策与效能:国家治理探源——兼论中国制度优势及效能转化[J].政治学研究,2020(02):2-13.。进一步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下的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能够推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成熟固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绩效取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的结合程度。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方面看,这个布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是现阶段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②何玉芳.“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19(15):15-17.。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领域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是第一位的,它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政策。政治建设是保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文化建设是灵魂,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文化建设方面,必须探索建立文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建设是条件,是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推手,社会建设方面,必须建立和完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关系民族未来的长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建立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和政策③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5: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