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
11月21日凌晨,中国水下考古迎来历史性突破: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消息旋即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
打捞沉睡百年的古船,就是在打捞一段尘封的历史。历尽千帆的波涛,见证了无数先人奋楫远航的辉煌,但也不知埋藏了多少折戟沉沙的血泪。沉船如一粒“时空胶囊”,诉说着最真实的過往。早在15年前,沉睡800年的“南海Ⅰ号”惊艳问世,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料。如今,作为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堪称又一里程碑,目前600余件文物已入库清理,解开它的身世之谜,对中国的造船史、航运史、经济史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打捞的过程本身,也是在创造历史。此次水下考古有多难?一串数字便可见一斑:10余年的水下勘探,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上万吨的起吊重量……凡此种种,背后是一系列的技术考验:浑水能见度几乎为零,探寻遗产无异于“大海捞针”;木船结构脆弱,“连泥带水”完整打捞,难度可想而知。方案需要“量身定制”,唯有自主创新可解——有专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打捞过程犹如巨无霸“抓娃娃”,用上了“修地铁隧道的技术”。这项“史上最硬核”的方案,正是世界首创。
从中也能看到,从“手铲释天书”到“慧眼览古幽”,科技考古越来越前景可期。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科技的巨大优势不言自明:一瓶稻壳就能锁定长江口二号的“年龄”,一粒泥沙也能讲述水环境的变迁。借助科技赋能,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吉光片羽,而是鲜活的故事之所。正如不久前万众瞩目的“三星堆上新”,普通民众也能在时光深处探幽发微,领略可信又可爱的中华文明,体验真实又可感的文化自信,这正是考古的美妙之处。
50多年前,长江口横沙水域,这艘古船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些待解的悬念,总能勾起无尽的好奇和遐思。得益于现代科技,人类的时间轴线得以拉长——纵凭“吾生之须臾”,也可察“长江之无穷”,拨开历史的烟云,和古人来一场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