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宏妮
10月11日,已经拆掉围栏的北小河公园(贾超二/ 摄)
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新一批26个“国家森林城市”名单,北京市石景山、门头沟、通州、怀柔、密云5区上榜。
此前一个月,包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庆丰公园在内的52处北京城区公园陆续拆掉围栏。
为了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北京市一方面布局“多元增绿”,打造更多城市公园;一方面探索“拆栏透绿”,让绿色景观无缝融入城市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公园不是围墙里的花园,而是城市里的风景,要做到无边界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北京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老人在塑胶步道上散步,孩子奔跑嬉戏于林中,人行通道两侧遍植四季树木鲜花。这座总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公园没有围栏、围墙,直接与周边路网相连,方便市民游客出入。
《2022 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城市道路品质慢行系统,拆除部分公园围栏,打造与慢行系统连通的开放式环境,方便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
难以想象的是,公园所处地块以前是一片化工集聚区,包括占地约1.76平方公里的东方化工厂以及周边63家工业企业。“把过去的化工厂修复成绿地公园,不仅为区域动植物栖息提供了场所,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绿色空间。”北投集团副总经理揭俊说。
园内栽植近百万株各类乔灌木植物、近400公顷的地被花卉及水生植物,共计植物品种238种,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20年9月开放运营以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
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类似,北京温榆河公园一期也是一座开放式公园。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李文宇介绍,园区位于朝阳、顺义和昌平三区交界,清河与温榆河两河交汇处,占地30平方公里,是北京市目前最大的“绿肺”。
李文宇说,公园内的自然带设计着力修复生境,控制人为干扰,促进自然演替,探索荒野化管理。截至目前,园区动植物种类已达600多种,有力推进了生物多样性恢复。目前已在园区内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大鸨、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温榆河公园是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除了此类城郊大公园,北京还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亲子公园、休闲公园以及见缝插针式的口袋公园,打造出大小公园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生态。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说,经过十年“留白增绿”建设,北京市区的市民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已经达到87.8%,也就是市区内87.8%的地区走路500米就能看到绿地。北京公园的数量在2021年底达到了105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北京在城市公园规划上的大手笔,极大提升了城市风貌和市民幸福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长期以来,北京公园数量在全国城市中一直排在前列。但过去中心城区很多公园都是围栏圈起来的封闭空间,即便是周边居民也经常要绕行一大圈才能从大门进入公园。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正式建于1988年,是一个带状亲水公园,沿小月河绵延10余公里。每年有超过百万的游客光临,尤其是在春季海棠盛放的时节,“海棠花溪”景观总能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
家住北土城附近的张晴每日晚饭后都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散步,最近她发现了一个变化——公园的围栏不见了。张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高高的水泥台柱、尖尖的金屬栏杆全部拆掉了,现在从各个方向都能进入公园。不仅下班后能去公园散步,早上还可以穿过公园去上班,太爽了。”
2022年7月,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庆丰公园成为北京首批拆围栏的两个试点公园。“这两个公园人流量较大,公园各出入口相隔较远,进出不够方便。”侯晓蕾说,拆围栏的目的首先是采纳居民意见改良公园模式,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连通系统的探索。
“两个公园都是带状滨水公园,去掉围栏之后‘水’和‘绿’都能与城市更好融合,公园绿化将与周边公共区域无缝衔接。”北京市朝阳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说,拆围栏试点以“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为主要理念,分类施策,先行先试。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负责人张宏涛说,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开放之后,传统园区大门将代之以花箱式、景观艺术挡墙式、植物组团式等6种形式的入口,充分展现城市美学。公园与城市的接驳处也在持续提升,在靠近中轴路的地方设置立体景观小品“松花长垣图卷”,街边增加休憩场所,为游人提供休息、阅读、交流的空间。
试点之后,公园拆围栏将在更大范围内加速推进。从2022年9月起,北京52处城区公园开启了“园中园”变成“城中园”的“拆栏透绿”行动。
“拆掉围栏的公园将成为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过公园带来的美好体验会让更多人愿意选择绿色出行。” 侯晓蕾说。
马亮说,“留白增绿”让北京的公园多起来了,而“拆栏透绿”则让北京的公园活起来了。
5月发布的《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城市道路品质慢行系统,拆除部分公园围栏,打造与慢行系统连通的开放式环境,方便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
未来北京的所有公园是否都会拆掉围栏?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划,“拆栏透绿”的要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如日坛公园就不宜改为开放模式,而红领巾公园的北侧围墙紧邻村庄,也暂时不会拆除围墙。
“公园开放之后,不仅游客会增加不少,南北穿行的市民也会增加。”张宏涛说,原本驻守门区的工作人员将会在公园内部管理中投入更多精力,增加巡逻次数,创造更好的文明游园环境,同时也会加派志愿者维持秩序。
“公园开放,便利市民,体现了政府的魄力和智慧。”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凝说,“开放以后如果发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应逐步建立与公园开放度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拆除围栏意味着要转变公园管理模式,采用更加符合开放式公园形态的管理手段。”马亮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开放式公园应更多通过技术赋能管理,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比如温榆河公园,不仅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学模型,对流域雨洪水采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监管调度,还依托智慧管理系统,为游客提供AR体验、智能导览等服务。
“技术赋能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减轻政府和园区单位在管理方面的难度。”侯晓蕾建议,通过组织开展公益性管理活动,让社会团体和市民参与到开放式公园具体的卫生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活动中,培养市民对公园的爱护心理,减少不文明现象;还可以给开放式公园的公共设施寻求企业“认领”,减轻维修费用给园区造成的经济负担,推动公共设施维修维护的顺利开展。
“公园开放只是一个开始,要更好地发挥公园绿色生态功能和价值,不断创设公园与城市有机融合的新景观,形成更加开放融合的城市风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需在开放视野、细节管理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如发挥公园绿色空间集聚作用,加快公园无边界整体设计、公园文化多层次开发、公园景观化提升改造、培育‘开放式公园+街区’新消费场景等,让更多城市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绿色服务创造更多的绿色生态福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态需求。”侯晓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