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罗希 潘 宁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开局阶段,党和国家提出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祖国大地办好大学,坚守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体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塑造与引领,以及倡导的“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大思政观”顺应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国内学者已围绕课程思政领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老师[1];从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性、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机性、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的系统性来破除课程思政的改革难点[2]。这些研究成果为笔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目前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仍有不足。本文基于“互联网+”在线课程视域,对高等学校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机遇、挑战和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究,其意义在于:首先,从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课程模式的角度,拓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次,引起国内体育学界对课程思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关注,突出体育课程思政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最后,形成可共享的经验和模式,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1.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是时代所趋,近年来“新媒体”“新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关键词也被多次提及,而“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结合从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手段等方面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自此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鲜明导向[5],并为后期“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2.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在线课程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6]。2021年11月24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线上举办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会议,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王岩司长对《纲要》进行了深入解读,着重阐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和任务,并特别提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特色化,强调了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此外,自2008年开始全球多所顶尖知名高校如耶鲁、哈佛等率先开展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建设,其“大规模、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与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为了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并发展在线课程达到为己所用,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支持与规范在线课程建设,其中早期对国家级精品课程提出共享、开放的理念都十分契合当前在线课程的主要特征(见表1)。同时,中国高等学校在线课程也经历了由“重建轻用”到“建用一体”,又到“建以致用”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7]。从2018年开始,中国慕课的发展逐渐实现了弯道超车,据光明日报2019年4月报道: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8]。因此,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在线课程的飞速发展都为“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表1 教育部颁布在线课程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
3.理念转变和创新驱动提供了时代契机。时至今日课程思政的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高校都围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形成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共识[9]。2014年由上海市颁布《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最早形成了课程思政的雏形,率先开始探索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德育创新方式。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历经理论探索、制度创新和试点推进三个时期后,转而进入到规范建设阶段,由“大水漫灌”逐步向“精准滴灌”的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取得立德树人实效着眼、着力和着手的理念进行转变[10]。如果说课程思政的出现是对高等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创新,那么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在线课程模式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推广应用,便是对课程思政从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上的再次创新尝试,“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应牢牢抓住这一时代契机。
1.体育在线课程话语体系亟待完善。体育在线课程是“互联网+体育教育”的产物,那么“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建立在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前提下,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打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模式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应用[11]。当前,体育类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其它学科从数量、质量和影响上都还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根据中国大学慕课体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相关研究,对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由教育部认定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近20个比较成熟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共490门中,体育类课程仅有3门,占0.61%;2018年认定801门课程中, 体育类课程共8门, 占0.99%[12]。其次,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按“已参加人数”对正在进行的TOP10体育类国家精品课进行统计排序。只有湖北大学开设的《运动与健康》课程“已参加人数”达到了50000人以上,介于1000-4500人的课程占50%,还有40%的课程已参加人数仅有几百人。通过中国大学MOOC官方网站首页的课程排行进行查阅,热门排行中只有湖北大学开设的《运动与健康》进入TOP50位列第4名,新课排行中仅有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进入TOP50位列第21名,而五星评价TOP50的榜单无体育类课程。因此,要想实现“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亟需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各类体育课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再来探索如何在体育在线课程模式或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挖掘“思政元素”与发挥“思政功能”,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仍未得到重视。“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于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模式来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感与吸引力,进一步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以提高立德树人实效。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等学校体育院系管理者与一线体育教师普遍认为体育在线课程的出现是为了方便解决课程教学中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传授与能力培养问题,而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与责任,这也导致了国内鲜有学者在学术领域就如何发挥体育在线课程的思政功能进行探索与研究。
笔者通过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在线课程”“体育在线课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思政”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关于利用在线课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几乎没有,只有数篇“慕课”与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论文成果作为参考,反而其他学科已率先开始了相关研究,如:基于传承中国精神与文化的大学英语线上课程思政建设,基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构建混合式“金课”——以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为例,课程思政背景下微观经济学在线课程教学实践等。在教学研讨上,课程思政的提出虽已引起国内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2020年10月在山西大同召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专业类高等院校、综合类高等院校体育院系的专家、教师围绕“新时代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的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但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应用也未涉及。
3.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思政意识仍需加强。育人先育已,推进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教师是主力军。要想实现“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还得先从加强体育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思政能力开始[13]。一方面,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首先为了便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许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较高比例的体育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多集中在运动场馆或户外的特定区域开展;其次,体育类专业教师多为运动技能科班出身,从学历结构、理论文化水平上同其它学科专业理论课教师还存在一些客观差异;再次,例如MOOC、SPOC等在线课程模式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大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量。部分高校从校院两级管理层面对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与创新在政策和机制上仍缺乏激励举措,这也造成了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吸纳和运用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14]。
另一方面,长期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也导致传统的教学思维根深蒂固,许多高等院校基层一线体育教师并未形成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政意识。要以科学创新思维将“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构建、设计、实施与管理能力,并善于挖掘各类“思政元素”,将其嵌入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计划、内容、方法和考核等诸多方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塑造,因此这些能力与要求对广大体育教师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
1.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课程构建。“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它既是对体育在线课程的总体构建,又直接受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考核评价等因素决定。其中,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构建的起点和准则,又是设计课程内容、考核评价与开展其它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体育在线课程的思政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就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思政融合”,对课程内容实施“思政激发”,对课程考核评价增加“思政分量”[15]。
从确立课程目标来看,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是学理性和显性的,价值塑造是政治性和隐性的,只有两者相融合,确立寓引导价值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课程目标,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设计课程内容来看,体育在线课程中专业知识的章节、重难点是学理性和显性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与道德修养等是政治性和隐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激发思政元素,引入体育发展史、人物传记、案例等内容以视频、音频及图片等形式予以展现,并通过讲解、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来实现课程目标;从考核评价设置来看,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效果与课程体验是学理性和显性的,通过学习过程最终内化所展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是政治性和隐性的。考核评价应增加思政分量,且评价标的越清晰,所获取的学习结果“证据”越有效[16],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来建立多维的思政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来确保课程目标的落实。
2.加强组织与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来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关联着体育在线课程的设计、内容到结构等方面的重构和调整,而体育在线课程的顶层设计、建设到实施又涉及到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师与学生[17],顶层设计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建设的重心在二级学院,而实施的关键与成效又在于教师与学生。因此就需要建立自上而下、多元参与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架构和课程管理机制。一是从组织领导上,校院两级党委要肩负起主体责任[18],以教务部门为主导,二级学院具体发挥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和执行作用;二是制订科学的“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规章和制度,突出激励导向,对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反馈突出,效果好,考核优秀的课程与项目将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并予以奖励;三是从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入手,制订相应政策来鼓励体育教师主动参与体育在线课程的改革创新,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体育在线课程“金课”,以此来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并积极开展体育在线课程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实践,支持相关领域的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立项,并保障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教师有热度、课程有高度、育人有厚度”的良好局面[5],营造“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敢想、愿做、有为的教学改革氛围。
3.探索立体多元化模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基于“互联网+”的MOOC与SPOC课程模式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有各自的特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因其具备学习人数多、产出效率高的优点,而被视作为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打开了便捷之门,但随着MOOC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学生完成比例少、学习进度不同、师生缺乏互动,以及依托第三方平台不便于管理等方面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也日渐凸现,而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还极大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互动和反馈。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出现能够弥补MOOC的不足,SPOC可以被认为是对MOOC的发展与补充,概括为“SPOC=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19],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实施翻转课堂。各高校可因校制宜,采用校外以“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为依托的名师MOOC,针对校内可依据SPOC的创建理念限制学生人数与先修课程要求开展部分课程试点,以线上名师MOOC+线下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现SPOC。课前安排学生借助MOOC来预习,课中可进行讲解、示范、练习与分组讨论,课后可通过线上测试、作业等方式来反馈和答疑。采用这些多元化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以及运动天赋上的优劣势,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不足并加以引导。而适时地反馈又能突显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想与精神层面的变化进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任务、计划与方法,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
4.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表现[20],是一种“课程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1],课程思政并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位老师的事情。因此,首先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就需要整合教师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再者,与以往传统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注重的是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体育课程的载体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体育内涵的价值引领,在其得到身体素质提高与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达到立德树人而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结果,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意识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确定团队负责人,并优化成员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从承担课程所属的专项技能或二级学科进行分类组建教师团队;其次,规划好教师团队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愿景,特别注重要培养团队成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政治素养,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担当,并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再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在线课程与课程思政领域的专题培训、研讨和专家讲座。同时,通过定期集中备课、相互听课、在线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研究等方式增进团队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以此来强化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所趋,在线课程的广泛应用为中国高校“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的稳步推进提供了科学创新的思路。当前,“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学界还处于探索阶段,仍面临着体育在线课程话语体系亟待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作用未受重视,以及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思政意识不足等挑战。要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借助在线课程等“互联网+”资源增强育人实效,还需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动力,依据“两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考核评价入手开展课程构建。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应加强组织与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来提升体育在线课程的话语体系,并探索立体多元化模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上的优势。此外,要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意识,达成更富成效的“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