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改造大肠杆菌 让口服类肿瘤疫苗走进现实

2022-12-11 20:46
肿瘤防治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上皮抗原口服

近日在《自然》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国学者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设计了一种细菌衍生的口服类肿瘤疫苗,该疫苗在小鼠多种癌症模型中显示出抗肿瘤疗效。

相比于注射类疫苗,口服类疫苗激活的免疫反应程度可能更强,可以激活黏膜免疫,刺激机体产生特殊的抗体IgA,而且普及接种速度更快,人依从性更高,也不需专业接种,社会资源消耗低。但是,口服类疫苗研发主要有两大挑战:一是疫苗需要克服复杂的消化道环境。二是疫苗需要通过肠道上皮屏障,激活分布在上皮屏障之下的免疫细胞。

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研究团队将大肠杆菌进行了基因改造,在肠道内自己产生并分泌一种带有肿瘤抗原的囊泡——细菌外膜囊泡(OMV),把载有的肿瘤抗原带到肠道上皮屏障下的免疫细胞附近,从而传递给免疫系统,激活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团队把这种设计在体内自主工作的大肠杆菌称为“细菌机器人”,它是口服类肿瘤疫苗的核心组成,能在肠道内不断产生带有肿瘤抗原的OMV。这一方面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抵御肿瘤,但另一方面,不断的免疫刺激也会导致免疫耗竭和耐受。

为消除这个隐患,研究者给肿瘤抗原基因加了一个“响应性开关”,这样“细菌机器人”只有在阿拉伯糖(一种糖类物质)存在的情况下,才进行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在动物模型实验中,小鼠口服“细菌机器人”24小时后,给小鼠喝一些“糖水”。“不过,这些‘细菌机器人’在肠道内的存活时间是有限的。”聂广军告诉记者,据观察,在口服72小时后,这些“细菌机器人”就会被排泄掉或被降解掉;此外,没有阿拉伯糖,“细菌机器人”就和肠道内的其他共生细菌一样。

“从动物实验来看,这种基于‘细菌机器人’的口服类肿瘤疫苗没有明显副作用。但在人体内的剂量控制、个体耐受程度还需进一步验证。”聂广军预测,注射类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在未来2~5年内可以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上皮抗原口服
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肾脏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苏州市D抗原阳性无偿献血者C和e抗原阴性率及其筛血策略*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