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青,宋雷生,胡玲玲
(沁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沁阳 45455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肉牛生产中心已由传统牧区逐步向广大农区转移。饲养方式业从草原放牧饲养转变成以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当前,我国肉牛业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和调整阶段交界之时,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养殖模式问题,二是养殖技术问题。由于这两方面不健全和不完善,导致我国肉牛养殖出现效益低、饲养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等结果。本文主要针对养殖技术问题,介绍肉牛生产关键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以期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
牛犊出生后要用干净布或干草将身上黏液擦净,并在1 h 内要吃上初乳,一般在犊牛能够站立时给予(出生后0.5~1 h能站立)。体质弱的小牛可人工辅助,挤几滴母乳放在干净的手指上,让小牛吸食,然后引导到乳头上帮助其吸奶。
牛犊早期补饲,可刺激肠胃及消化腺发育,使机体尽快适应粗饲料,有利于机体后期的发育。牛犊出生15 d后,每日定时喂奶后关在牛犊栏中,逐步增加精饲料、优质干草的供应量,使母牛犊牛分离时间逐渐延长。
牛犊在初乳期,两次喂奶的间隔时间可供应36~37 ℃的温开水,生后10 ~15 d,改饮常温水,1月龄后可自由饮水,但要注意不可以饲喂冰水或不卫生的水。
具体做法是随着小牛月龄的增大,在逐步减少每日哺乳次数的同时,逐步地增加精料的供应量,使小牛断奶前有较好过渡,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当小牛达到计划月龄时,可以与母牛彻底分离实施断奶。断奶后,逐步增加精料的供应量,同时让小牛自由采食优质干草。
牛犊的饲养环境及所用器具应符合卫生条件,初乳一次喂入量不超过牛犊体质量的10%。通常每天6~8 kg,分3~5次饲养。若母乳不足或产后母牛死亡,可利用其他同期分娩的健康母牛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可提高牛犊的免疫力,减少犊牛生病的风险。
防止犊牛腹泻。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为防止犊牛腹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犊牛喂奶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温,奶温最好在30~35 ℃。二是天冷时要铺厚垫料。垫料应干燥、清洁、保暖。不能使用被霉菌污染过的垫料。三是对有腹泻症状的牛犊要及时隔离和治疗。四是在保证精粗饲料干净卫生的同时,经常进行环境消毒。
目前,常用的育肥方式有犊牛持续育肥、架子牛短期育肥及成年牛短期育肥等。
犊牛持续育肥是指犊牛断奶后,立即过渡到育肥阶段进行育肥,给以高水平营养使其一直保持较高的日增重,达到屠宰体质量为止。具体做法是定量供应精料和主要副饲料,粗料不限量;自由喝水,冬天饮20 ℃以上的温水;尽量限制其运动,保持环境安静,公牛不去势,粗料不限量。应用持续育肥技术的育肥牛生长发育速度快,肉质鲜嫩,脂肪含量少,适口性好,牛肉商品率高。同时,牛场也增加了资金周转次数,提高牛舍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明显。
可将架子牛的育肥期分为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异地选购回来的架子牛在供给粗饲料的同时,逐步增加精料供应量,使日粮中的精粗料比尽快达到40 ∶60,每天饲养2次,间隔8 h,给架子牛充分时间进行反刍,有利于架子牛的瘤胃健康。育肥前期是指架子牛已基本适应养殖场内环境和饲养方式,食欲基本恢复,采食量也开始增加,增重开始加速,此时提高日粮中的精料比例,精粗比在60 ∶40,同时增加精料供应量,在每100 千克体质量供给1 kg基础上再增加10%精料供应量。育肥后期应增加能量饲料供应量,降低粗蛋白供应量,让该阶段日粮精粗比达到70 ∶30。如此,可沉积脂肪,提升牛肉的品质,肉牛增重加快,可形成大理石花纹。
成年牛的育肥一般是育肥役牛、奶牛和肉用母牛群中的淘汰牛。这种牛年龄一般较大,产肉率低,肉质差。如果将这样的牛进行舍饲短期肥育,可以增加肌肉纤维间的脂肪沉着,改善肉的味道和柔软度,可提高经济价值。 这种牛在育肥前要进行全面检查,凡是病牛均应治愈后再育肥,无法治疗的病牛不应育肥,过老、采食困难的牛也不要育肥。一般采用强度育肥法,育肥期不应过长,一般2~3个月。日粮主要以适口性好的能量饲料为主,一般育肥期以每年的6~11月份为宜,秋末膘情好时出栏。
对于肉用母牛的饲养,一般希望有较高的受孕率,另外,也希望母牛产出的小牛是健康的,且小牛成活率较高。肉用母牛的最佳状态是在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情况下,每年生产一次。另外,母牛的哺育能力得到提高,所生产出的小牛健康状况良好。
断奶(6~7月龄)时,后备母犊体质量应达到成年体质量的45%;到达配种月龄(15月龄)时,后备母犊体质量应达到成年体质量的65%;到达初次产犊月龄(24月龄)时,初产母牛体质量应达到成年体质量的85%。青年母牛配种前应当测量盆腔面积,要根据青年母牛盆腔面积大小,选择不同初生重的公牛进行配种。青年母牛和经产母牛都要保持适当的体况(体况评分)。
对于母牛配种,要事先做好规划,做好发情鉴定,掌握母牛发情规律和子宫健康状况,进行科学配种。一是限定母牛从产犊到再次发情的时间,对均衡每年产犊十分重要,50~70 d最理想,80~90 d也常见。二是建议母牛在每年5月、6月、7月配种,以保证每年冬季前当年生断奶的小牛出栏。用公牛本交在肉牛上常用,需要考虑,用1 岁公牛配种时:可配10~20 头母牛;用2 岁公牛配种:可配20~30 头母牛;用成年公牛配种:可配30~40 头母牛。人工授精只用于纯种牛养殖场,在商业化育犊母牛场其比率可能低于5%,在种用育犊母牛养殖场,人工授精比率可达到40%,本交的比率60%。
要加强对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此时提供的营养不仅要满足母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求,还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要为产后泌乳积累营养,工作人员这时要重视。妊娠前期的母牛不需要特别饲养,按照空怀母牛进行饲养。但对于妊娠中后期的母牛,则需要增加营养,妊娠期最后3个月最为重要,此时母牛体内营养的充足与否会影响随后胎儿的生长和母牛自身营养的积累。此时,当母牛营养不足时,产出的小牛容易体弱,母牛奶量不足,更严重者流产。同时,也需要控制母牛不能出现过肥,否则易出现难产的情况。
影响肉牛生产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要掌握科学的饲养方法和饲养技术要点,品种不同也是肉牛生产性能不同的重要因素;而肉牛性别,除了对生长速度的影响外还对肉质口感、产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肉牛年龄越大,增重速度越慢,饲料报酬也越低。此外,除了这些内在因素,养殖模式、环境、管理和疾病也会对肉牛的生产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