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未晨 叶雨婷 张茜
曾经,一说到“灵活就业”就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而“打零工”,而随着数字化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改写。这几年,我国灵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2020和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分别为16.9%和16.25%。
不少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其实在上大学期间就已经有了“单干”的打算。
虞海从大连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毕业一年多了。在1997年出生的虞海看来,就业不一定要找“稳定”的工作,“现在各种机会很多”。
为了赚零花钱,虞海从大二开始便兼职做动画设计,“活儿很好找。”虞海说,自己会用Maya软件(一款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便去网上搜索“Maya模型代做”,搜到之后就去对接客户具体的需求。就这样,到大三时,虞海已经自己开了网店。毕业后,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在学校的产业园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
与虞海同年出生的艾海音有着类似的想法。毕业于北京城市学院的艾海音学的是珠宝鉴定与经营。从进入大学校门那天起,艾海音就做好了将来单干的打算。为了能顺利进入行业,她跟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很多调研。毕业之后,艾海音小小的“微店”便开张了。艾海音说,自己之所以选择灵活就业,是因为这种工作形式可以让她的个人能力有极大的提升速度。
与此同时,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可能。
“过去,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外企去,到大的企事业单位去,为的是获得更多资源,而现在平台就能提供这些。”全国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孙焱说。
北京交通大学的毕业生杨亚洲也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从事英语笔译工作。他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就一直从事着与此相关的兼职工作,现在,他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找到的,“收入稳定、时间自由,为什么一定要每天去一个固定的地点上班呢?”
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背后除了理性的逻辑链外,还能看到95后身上浓浓的“爱自由”的气息。“我选择自主创业,有一部分原因是想逃避朝九晚五、统一规制化的生活。”浙江传媒学院的毕业生李娜(化名)说。
除了这种必然的选择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的选择偶然性更大一些。“有些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只是为了过渡,他们有些正在为考研做准备,有些是为了‘考编做准备。”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忠说。
不过,多数人的灵活就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我男友是攝影系毕业的,我主要负责出镜和编导,男友负责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我们俩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团队了。”刚毕业时,带着传媒专业“科班”出身的自信,李娜“一腔热血”地做了三个自媒体短视频账号。
但现实并不乐观。“我们耗用几小时甚至更多时间鼓捣出的几分钟的精品视频播放量都仅在500以内,这对我们是不小的打击。”李娜说。
那么,选择了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是就要一直“灵活”下去呢?并不是。
李娜现在就找了一家短视频平台,过起了打工族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放弃了创业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那段时间的灵活就业,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当时过于自信,没怎么考虑变现的路径。”
现在李娜到公司上班,就是为了给自己“补课”,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打理原来的账号,一边做一边反思改进。
有专家表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会存在盲目性,而灵活就业给了他们一个了解真实社会的途径,同时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方向进行校准。
河北农业大学2016届毕业生李云皓,现在执掌着一家为苹果园区生产端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读研究生阶段,一次苹果轮纹病的调研,让李云皓发现了苹果种植业的痛点——果农缺实用技术。随后,他利用高校中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对接果农的知识需求,为园区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做着做着,他顺理成章成立了公司,走上“灵活就业”的道路。
几年下来,和非灵活就业的同学相比,李云皓认为自己“成长要快得多”,这可能是因为灵活就业让自己“碰壁更多”。比如,公司创立初期,搞农业技术出身的三位创始人对财务一窍不通,有一天突然接到税务局的电话,仨人都慌了,“我们是涉及什么严重的税务问题了吗?”其实,他们是由于“不懂”而忽略了注册公司必要的税务登记手续。
碰壁事件不止一件,他们在一次次“碰壁”中快速成长。“创业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即便没有创业,我们也要有创业精神,要有勇气不断去学习新东西。”李云皓说。
“从从业者个人意愿的角度划分,灵活就业分为三类,心甘情愿型、过渡型和无可奈何型。”专家分析。“心甘情愿型”是那种对人生有清晰规划的人,他们早就为灵活就业做好了准备。而绝大多数的灵活就业人员属于后两种类型,因此,要让后两种人逐渐从过渡状态进入稳定或者相对稳定的就业状态中去,政府和学校要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撑。
近年来,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不少高校也在为毕业生灵活就业提供帮助。比如,虞海介绍,因为有了清晰的规划,临近毕业时,他申请了学校的创业项目,目前,他的办公地点由大连艺术学院文化科技创业园免费提供。“水电也全免,”虞海说,“我创业的成本也就是注册一个营业执照的钱。”
(摘自2022年1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蝌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