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翼滔
我曾真切地看到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的树根。
我所见的不过是残骸,是一小节的树桩和错综复杂的根系。这些根由细小的须组成略粗一些的小根,再由这些小根汇聚成更粗一些的大根。就这样,最后成为一棵树完整的根系。树的主干虽然已经被砍去,然而奇怪的是,这些沧桑的根像是按捺不住生命力一样,冲过土层,冲破树桩的表皮,长出新的枝条。正午的阳光使这残骸变得温热,我的手触碰那树桩上的年轮,那粗糙质感的树皮和那饱满的根部,像是触碰一个神圣的灵魂。
远古时代的齿轮转动,这灵魂与我在茫茫大地上诉衷肠,头顶上是神乘兴泼染成纯蓝的天。它说,它曾是这样一棵树:晨曦初照的地方,恣意生长的树用全部的力量,在地底下扎根。那些根须,是那样不屈与坚韧啊!在虫食、干旱、洪涝的磨难中摸索出一条生路来。风笑它不曾改变,它并不理会,也不曾炫耀它默默由土地深处运输转化而来的力量。它非常沉默又非常骄傲,在不为人知的时光里踏踏实实地生长,缓慢而坚定。
我听见它在远古原野中终于爆发了一声呐喊,宣告它真正灿烂地活着:“树!我是树!”
多想成为这棵树,始终保持缄默但又执着,从不浮躁,一步一步生出庞大的根系,用实实在在的努力长出生命最美的模样——贴在地面步行,不急于在云端跳舞。凭借这样的踏实,它挺立成一种不屈的姿势,把自己生长为让世人尊敬的模样。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种下这样一棵树,用阅历一点一点给它提供养分。根一寸一寸探深,不羡慕别的树在短暂的时间就够到云端,因为这棵树清楚,这样的树是空心的。没有一寸寸的努力与坚忍,没有一步步的探索与尝试,这样的树是会倒下的。树能做的,唯有进行漫长的积累,决不飘飘然。于是,它在最后得到一树丰盈的绿色。
【浙江慈溪实验高中高三(3)班】
点评
这篇散文以生動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树的不屈,形象生动、突出。文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考生在树身上受到的内心触动之大以及被它的精神感动之深。在描写的过程中,考生还适当地进行了议论,使得作文的趣味性和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
【范玉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