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更新的研究热点、前沿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研究

2022-12-10 03:23楼森宇郑剑艺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区研究

■楼森宇,郑剑艺

(1.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澳门 999087;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认为,社区是具有明确地域界限,以居住为中心的生活、经济和公共活动的环境整体。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中国的城乡规划已进入存量优化阶段,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将“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存量片区”列为该阶段重要工作。因此,社区作为存量片区的基础单元,对其研究热点与发展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社区更新领域已有的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缺少对其研究动态的定量分析与梳理。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基础,对1988年至2021年的84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梳理其载文数量、时间分布、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等,以期为中国未来社区更新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1 基本统计分析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学术期刊作为数据来源,为保证检索的精确性,以“社区更新”或“社区改造”为检索词,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为检索途径,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区间为1988年至2021年,检索日期为2022年1月24日。通过清洗、除重获得841篇有效期刊论文。有效文献以 Refworks格式导出,使用CiteSpace (5.8.R3版本)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该软件是大数据时代重要学术工具,有助于探索学科前沿、选择科研方向。

1.2 期刊载文量

将有效文献数据进行发文量统计与累计发文量统计(图1),可观察到1988年首次出现社区更新相关文献,1989年至1994年没有相关文献发表;1995年至2004年的平均载文量低于10篇;2005年至2016年发文量呈平稳上升趋势,曲线变化较为平缓;2017年至2021年文献数量迅速增至峰值,年平均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社区更新已经成为新兴的学术话题。统计结果表明,社区更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

■图1 1988-2021年社区更新文献发文量及累计发文量统计图

1.3 作者与发文机构

通过 CiteSpace 软件对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图谱呈离散状分布,尽管黄瓴、侯晓蕾等作者在图谱中节点半径较大,但网络密度仅为0.0023,即作者之间的合作频率及强度较弱,未形成研究团队,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计32位(表1)。发文机构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均为高校(表2)。其中同济大学发文量最多,共33篇,其次是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虽然高校在研究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其中心性为0.00,表明主要发文机构未能在合作网络中产生连接作用。除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与建筑设计事务所也加入了社区更新的研讨中,这表明社区更新不仅为学术领域所关注,各实践平台也在积极展开探索。

表1 1988年至2021社区更新核心作者汇总表

表2 1988年至2021社区更新核心研究机构汇总表

2 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

2.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确认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应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s”、时间跨度为“1988年1月至2021年12月”,获得关键词共现图谱,从关键词的演进可知,社区更新逐渐为社会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所关注(图2)。在关键词聚类分析中,模块值Q与平均轮廓值S是衡量聚类是否合理的标准,Q>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大于0.5表明聚类划分合理。通过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得到Q值为0.7057、S值为0.7824,表明聚类结果较为理想(图3)。

■图2 社区更新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 社区更新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

将前十位核心聚类词所包含的关键词的引用频次进行统计(表3),可知1988年至2021年,社区更新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更新理念、设计实践、更新主体、社会问题及管理策略五个方面。研究热点反映出中国的城市建设回归到社区这一基础层面,告别宏大叙事的物质空间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新型规划理念。然而,城市规划长期以来集中关注公共设施与物质环境,城市住区设计的对象是居住区或小区,而不是“社区”,与社区成员鲜少互动,可谓是“见物不见人”。这种状况与我国社区组织尚不成熟、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等有关;面对社区主体多元化、相关利益复杂化的问题,现有城市规划领域缺乏足够的经验。

表3 社区更新研究领域主要研究热点分类及关键词引用频次

2.2 研究前沿

突现词图谱的红色区域是社区更新研究进程中不断演进、深化的概念和曾经被学界讨论的热点词,反映了某个时间段中文献引用突然增加的时间,这种突发现象反映了研究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情况。本文截取Top20突现词绘制图表(图4),突现强度前五分别是微更新、既有社区、社区规划、公共空间和城中村;农村社区,城中村、社区重建、北京旧城的生命周期均达到10年以上;微更新、公共空间、适老性是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前沿问题。

2.3 研究趋势

中国在1949以后,由于行政与计划经济的制约,“单位制”取代了“社区”的概念,基于就业联系所形成的单位住区具有社区的固有属性;1955年又建立了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衔接而成的城市基层管理组织格局;70年代末提出以居住为核心功能的城市社区,综合配套商业、文教、医疗等设施。1986年中国开始设立社区,原先由政府及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例如养老、医疗和教育重新被交还给了社区,社区逐步成为了城乡基层管理单元的名称,且与一定的地域辖区及组织相联系。1991年正式开始社区建设的序幕。

通过上述时间推演,得知中国的社区更新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学界的视线。结合聚类时间线图谱(图5),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聚类下关键词热度及随时间推演的情况。1998年城市更新聚类(#5)出现了明显的关键词节点,为了使社区更新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晰,将研究时间确定为23年(1998年至2021年)。结合关键词时区图谱,得出社区更新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和趋势(表4),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图5 社区更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表4 社区更新领域高频主题词时间分布表

■图41988年至2021年社区更新突现词图谱

(1)1998年至2005年,研究主要关注社区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包括社区建设、环境提升以及住房优化。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前期较多分析借鉴日本与台湾的社区营造实践;出现了多个社区更新主体,如族群社区、农村社区和老旧社区等。大肆拆建危害催生了新的更新理念,例如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此外,研究主题趋向多样化,减废、数字社区等概念被初步提出;同时面向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邻里关系也成为该阶段的热点。

问题解决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痛点,就需要采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将这些痛点解决掉,我们才能够恢复到平静的生活状态。而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各种解题的方法,也是在为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而做着基础的准备。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题型训练,反复掌握某一个概念,这样大任务量的学习模式,使得很多小学生都产生恐惧心理,这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

(2)2006年至2014年,研究体系逐渐完善,尤其关注社会民生方面。研究范围从城市回归社区基层,关注居民本身;研究内容涉及便民服务、以人为本、充分就业和老龄化等;同时强调相关制度性的完善,如体制改革、制度设计等。2005年新农村建设政策提出,产生了乡村旅游、农民进城、失地农民、土地重构和与乡村人居环境相关的公共空间等研究热点;2010年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城中村、既有社区等方向的研究;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学科也介入该研究领域。另外,还对特定城市进行解读,如广州亚运会对社区更新的推进,以及上海(曹杨新村)在该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3)2015年至2021年,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发展由“提速”向“提质”转变。微更新凭借组织实施便宜、改造成本较低、施工周期较短成为重要的模式;强调多元参与、产业升级、交通设施等综合性因素。新的研究方向如公共艺术、环境更新、低碳社区和健康社区等;研究方法上,从原来的实证分析转向量化方法、评价体系构建。社会问题依然是该阶段关注的重点,如儿童友好、社区养老、人民城市和空间正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物联网、智慧社区成为热词。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研究视线聚焦至乡村社区。

3 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可视化分析,将文献类型分为三个主题:基于不同视角的社区更新模式、应对社会问题的社区更新机制以及存量规划时代下的社区微更新。

3.1 基于不同视角的社区更新模式

3.1.1 面向代际关系的社区更新

老旧社区面临着建成环境与人口双重老化的问题。面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以及增加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举措被提出。夏大为等从空巢化视角分析老旧社区的现状与需求,提出改造应向多年龄层次的新型社区关系营造转变,通过调整社区人口结构引导不同年龄层互助[1];基于全老年周期更新社区服务设施,有利于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

随着社区公共空间“代际冲突”的出现,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开始反思年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年龄群体诉求的差异性[2]。一些学者提出了构建“全龄社区”的目标,并通过包容性设计理论从空间资源合理分配、微空间打造、织补步行网络、提高空间可达性等方面加强全龄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3-4]。中国国情下,老年人与学龄前儿童共同居住的现象十分普遍,应将实体改造与软性服务相结合,从身心照护、方便出行、交往陪护、促进参与等方面明确全龄化改造的重点。

3.1.2 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区更新

商业与旅游业主导的历史社区更新,虽然在经济复兴和风貌恢复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社区的精神却在衰退。因此,传承社区文脉、促进社区精神回归是历史社区更新的首要目标[5-6]。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与社区复兴的一般规律是在制定整体地区价值框架的基础上,将社区和人作为关注重点,激发社区的动力与潜力,利用触媒作用持续和渐进地推进社区面貌的大范围改变。

工业遗产往往在城市中占据重要的区位,为了促进工业遗产自我更新,避免二次衰败,对其进行社区化转型是一种有效的更新模式 。无锡市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的案例论证了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可以丰富城市社区空间环境,并保持遗产项目的长久活力;只有将工业历史文化融入街区,以生活连续性为原则,以工业遗产为载体,以混合社区为导向才能实现社区转型。

3.1.3 其他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模式

(1)健康社区:低碳低能耗代表了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观念,社区作为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规划应关注满足活动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并健全评价和规划策略。“永续低碳示范社区”是台湾省社区低碳更新领域大规模的实践探索;通过社区碳排放测算,制定低碳改善项目。面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构建健康社区治理模式,营造韧性社区服务空间,也是全新的命题。

(2)创意社区:打造创意社区应考虑的规划要点是形成工作与居住边界模糊的多元居住区,创意阶层与居民能共享的服务设施,促进创意阶层与居民交流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互动的规划过程[7]。自发的城市发展途径可以实现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区域,从而揭示了创意社区空间形态的自组织特征及发展规律。

(3)传统社区:虽然许多传统社区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类传统社区由于缺乏原则性的保护方法和强制性保护措施,导致其在更新过程中丧失了本来的面貌。吴书驰、田垠等依据协同论在城市系统中应用的原则,提出协同共建的管理机制,探索“低成本、低冲击、渐进式”的更新模式[8]。

3.2 应对社会问题的社区更新机制

(1)参与主体:专家学者、高校团队、社区规划师、城市管理方和社区居民是当前社区建设的主体。其中,社区规划师是具有城市规划、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辅助政府和公众共同完成社区规划的角色;其工作重点是为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和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架构桥梁。刘思思和徐磊青搭建了行动主义策略下的社区规划师的工作框架,提出通过调查研究支撑更新策略与设计、使用观察访谈作为研究数据的获取方式、强调民众参与是保证社区更新实践的基础[9]。

(2)参与方式:社会学领域主导强调“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机制给我国传统规划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新型规划理念应运而生,诸如倡导性规划、沟通式规划等,它们都属于自下而上的规划类型。沟通式规划理论在实践中能充分暴露各方主体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形成基本符合各方要求、可实施性的协商方案[10];公众参与能够提升更新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推进更新的实施,并实现公众诉求,辅助政府执行更新活动;卓健、孙源铎从权力结构、更新模式、公共精神三方面解析当前社区更新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多方参与社区共治的策略[11]。

3.3 存量规划时代下的社区微更新

社区微更新通过对建筑的整治维护、再利用零散用地和低效用地、培育社区文化等达到提升空间品质的目的。社区微更新可分为项目行动圈层和制度环境圈层,黄瓴和沈默予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例 ,从空间和治理两个层面探究社区线性空间资产挖掘激活和社区力培育的微更新路径[12]。北京、上海等地以社区花园为实践对象,探讨了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已有实证研究建立了社区更新协作体系、完善地方知识众筹机制、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策略,最终实现"共智共策共享"模式下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老旧社区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微更新通过点式介入手法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打造共享平台,并以此为中心点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居民自发性地向周边产生触媒作用[13]。

4 结语

社区更新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为学界所关注,据载文数量显示,2005年进入研究活跃期;作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与设计机构也从实践方面做出探索。研究趋势由社区的空间属性向社会属性偏重,基于中国国情的制度建立、机制创新,人本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从单一实证分析开始结合评价体系、定量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研究内容除涉及建筑与城乡规划学科外,还向社会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领域拓展。中国的社区更新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大规模重建”“市场主导、再开发”“上下决策协同治理”的不同阶段,当前的社区规划具备了走向蓬勃的社会时空必要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未来的研究者应继续坚持“人”的主导地位,基于多学科视角健全研究体系;结合各地实证案例,发展可推广的应用性理论;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大数据平台创新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社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