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思政教育是贯穿教育始终的重中之重,从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角度而言,小学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小学思政课教育质量如何,对国家而言,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个人而言,事关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问题。因而,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如何构建?上什么?怎么上?一直是教育的本源问题。2019 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第二条“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第5 点“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意见》的发布,为小学思政课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思政教育伴随学校教育的始终,覆盖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小学阶段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影响着中学及大学的思政教育质量,各个小学及全体思政课教师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总体而言,小学思政课教育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基于儿童年幼、认知及心智理解能力尚不成熟等特点,面向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应以儿童生活为主线,从儿童生活实践出发,将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事关人生观形成的思政教育相融合,对儿童实施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小学思政教育的鲜明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对儿童实施的思政教育,目的不是让儿童记住并熟练复述出思政教育的道理和概念,而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行为中。所以,针对儿童的思政课不以思想政治及道德观点的宣讲为主,而应从儿童常见的生活情境入手,对儿童进行与他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应该怎么做?”“对具体行为如何做出道德判断?”的思政教育。
二是课程实施要“生本化”。良好的思政课教学不是仅以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让儿童听得懂、能接受,对成长起作用。所以,儿童思政课不以“大课堂”“大概念”讲述为主,而应以某一儿童熟悉的细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以学生为本位、以问题为主线的“情境性”现场教学。
三是不以纸笔考试评价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绩。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业评价,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是纸笔考试,但这种评价方式却不适合小学思政课。对儿童进行思政课程的学业评价,应以“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基本道德规范”为评价标准,让绝大多数儿童对思政课感兴趣,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高度重视对儿童的思政教育,能够按照国家规定开足课程,有专职的思政教师,有统一的思政教材,严格按照课表开足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并将思政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少对教材的开发能力
部分学校思政课的授课形式与语文课、数学课等课程几乎是一样的,在规定的课时按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完成授课计划。教材里有什么内容,教师就按照教材讲什么内容,儿童就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什么内容。基于教材、基于儿童实际、基于日常小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较为欠缺。
2.授课形式缺乏“情境性”
大多数小学的思政课教学场域都较为封闭,都在缺少“情境”的教室里利用课本中的教育素材完成授课计划。对儿童进行思政教育时,“情境性”“问题性”特别重要,针对某一现实问题进行即时性思政教育,才符合儿童的认知。但是,很多小学思政课的授课方式以理论说教为主,告诉儿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缺乏基于儿童生活实践场景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性”思政教育。
3.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当前每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但是,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靠单一的思政课能够完成的,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所有课程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共同努力。但是,部分老师却对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随时随地渗透到思政课之外的课程及活动中的“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4.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任何教育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各方教育资源的合作,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如果学校的思政课程非常适合儿童成长需求,可以作为学校的课程品牌向区域推广,但是,当家庭与社会的思政教育不能同步跟上时,学校的思政课程开发得再好,课程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教育中注重学校及教师资源,却对家长资源、校友资源、社会人士资源、文化产品资源、自然与环境资源的利用重视不够。
5.用纸笔考试对儿童进行思政课学业评价
调查显示,大多数小学对儿童进行思政课学业评价时,以纸笔考试为主。试卷命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部分,考试形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学业成绩以等第划分。儿童只要能答出试卷中的题目,该门课程的成绩就达到了合格或优秀,成绩等第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关系不大。这样的学业评价方式,不仅不符合儿童思政教育的特点,也对儿童在行为上注意道德表现的影响甚微。
6.对日常小事中“情境性”思政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
很多学校重视大型活动、专题活动、计划内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活动等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但对日常生活小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的课程资源重视不够。在思政教育中,情境性及即时性特别重要,儿童相处中的零零星星的小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很多学校在按照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情境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日常小事中“情境性”思政教育因具有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主题单一、教学场域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渠道开放、教学时间开放、教学评价开放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因而,在思政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在日常小事中对儿童进行“情境性”思政教育,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日常小事中“情境性”思政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的社会性及生活性,教学案例是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及生活中的小事;(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场域从教室拓展到校园、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3)课程体系的延续发展性,1-2 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文明习惯的养成,3-4 年级教学重点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5-6 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培养自律意识;(4)教学时间的开放性,“情境性” 思政教育存在于一切点滴小事及教育细节中,因而课程实施不受时间限制,具有时间上的极大弹性;(5)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任何人(言行举止、成长轨迹)、事(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物(生活及学习用品、教学设施、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挖掘出“情境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在日常小事中开发“情境性”儿童思政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日常小事中儿童“情境性”思政课程的开发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框架结构:
日常小事中儿童“情境性”思政课程的实施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儿童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思政教育素材;二是以服务儿童成长需求为宗旨,课程的开发要以“有用”为目的,切勿为了开发课程而开发课程,而应以对接儿童存在的问题或容易发生的问题为目的开发课程;三是不求花样繁多、声势宏大,但求接地气、润物无声;四是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增进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怎么做,进而在知识、情感、信仰和行动上实现知行转化。
案例一:餐桌上的思政教育
挑食、食物浪费,是儿童就餐过程中常会出现的问题,餐桌礼仪欠佳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餐桌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要素。就餐时,教师可先向儿童介绍餐桌上各种餐食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对人体的重要性,让儿童懂得吃饭时食物的选择不能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喜好,而应注重营养均衡。然后引导儿童为了不浪费食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饭量按需取食。在用餐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儿童端正坐姿、温文尔雅、不吧嗒嘴、不大声喧哗、不敲打餐具;如果出现打喷嚏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要说声“不好意思”“对不起”之类的话以示歉意;口内有食物时不说话,并把自己取的食物全部吃完;让儿童将用餐时产生的鱼刺、骨头、餐巾纸等物品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纸上;食毕,将餐具洗干净并摆放整齐,将餐桌擦洗干净,并对食堂工作人员说声谢谢。
案例二:服饰中的思政教育
儿童穿什么衣服?决定权大多在家长,但也有少数儿童追求名牌,不仅自己非名牌不穿,而且还会对不穿品牌服装的同学有所轻视。这种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在儿童中引发的攀比之风、低龄高消费现象,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而,在穿着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服饰选择中,可组织儿童讨论如何对校服设计进行改进。将儿童对校服的改进建议反馈给学校及家长,让学校在校服设计及家长购买服装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建议,为儿童设计及购买满足其审美需求、质量有保障、价格适度、儿童爱穿的服饰。当儿童身穿自己喜欢的服装时,引导儿童思考:如何对服饰进行打理?如何在服饰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通过服饰穿出自信和魅力?如何让服饰成为学校流动的文化符号?
案例三:收发作业时的思政教育
交作业本、发作业本,是儿童在校期间每天都要进行若干次的常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时而看到交作业的儿童隔着几米远,把作业本甩给课代表,课代表发作业时也是隔着几米远将作业本甩给大家。这种收发作业本的方式,师生们大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但是,这种行为方式不仅不文明,还容易损坏作业本,引发儿童间的矛盾。教师应利用收发作业本这一日常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物品的传递?交作业的学生如何尊重课代表的服务?课代表在发作业的过程中如何传递文明?在作业本的收发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惜字纸的传统美德?如何珍爱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物品?
思政教育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学校内日常小事中的“情境性”思政教育资源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教育资源在校外。所以,学校在做好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合作,重点做好家庭“情境性”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父母对孩子的思政教育影响远大于教师,所以,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微信公众号、家校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强化家长对孩子教育引导的积极作用,引导家长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榜样。例如:家长对家庭的责任心、对工作的态度、事业发展、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待人接物、业余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造成深刻的影响。所以,家庭日常小事中“情境性”思政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义特别重大。
在日常小事中开发“情境性”思政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基于儿童成长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儿童身边的小事,在生活实践中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置于具体鲜活的现实情境中,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奠定基础。因而,在日常小事中的“情境性”思政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让儿童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及人生观教育,将实践层面的道德行为向意识层面的道德认知升华。让儿童对具体的道德行为作出理性判断,对自己的生活实践有基于道德认知的意识支配能力,实现知行转化,为自己道德水准的提升打下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和基于思想认识指导的道德行为,构建良好的人生道德体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夯实学校课程育人体系的基石。对儿童的思政教育质量如何,不仅是思政教育的起点问题,也是影响儿童将来人生走向的大问题。从点滴小事入手,让思政课从教材讲授中走出来,从教室中走出来,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高小学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