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深入分析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塑造文明高尚的人居环境等方面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即在保护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在保护方向上体现世代传承、在保护主体上体现公众参与、在保护手段上数字化信息化、在保护方式上适度产业化。
城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于1876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一般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引起的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向城镇转变的过程。地域特色文化作为一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社会习俗等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财富遗存。城镇化的实质不仅仅是物质形态或空间形态的城镇化,更是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
1 文化遗产保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意义
我国历史上曾创造了世界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均产生了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沉淀了人类文明精神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1 延续地方历史文脉
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技能、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凝聚,携带着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着地域特有的文化记忆,是一个地区的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种遗产不仅仅体现在村落形制、建筑遗迹等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记忆等精神领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尊重、保护并传承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特别是让城镇化的受益者——当地公众充分参与到保护传承的过程中,让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历史人文信息得以存留、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文化空间得到完整继承。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当地文化积淀进行梳理、对当地人文精神进行总结和提升的过程[1]。通过对当地人文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完整地传承当地历史文脉,保存人们的集体记忆,使人们更多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形成人们的文化自觉。
1.2 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既然新型城镇化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还要融入现代元素,那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让农民进城、大搞建设项目、发展地方经济、开发旅游业的问题,而是一个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问题。正确认识地域特色文化的功能,强调文化责任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因对地方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对当地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准确,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地域文化遗产背负过重的商业诉求。过度的商业化、人工化容易导致地方文化生态的失衡。尤其是在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的过程中,合理配制公共资源、审慎对待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凝聚文化向心力,能对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并有效推动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适宜居住又适宜发展的文化城镇的形成。
1.3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新的城镇的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越是充分,则城镇的个性强,品位高,特色明,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度就越高。事实上,在这方面我国有着一些深刻的教训。在近三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个别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现代时尚,热衷于大马路大广场摩天大楼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城市历史文化以及精神内质的继承和发扬,并且城市相互之间模仿、抄袭、复制,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深刻反省这一教训,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积淀的认真梳理,强化新型城镇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对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继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方能唤起当地民众文化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1.4 塑造文明高尚的人居环境
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与当地居民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如仁、义、礼、智、信(五常)以及孝、悌、善等,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所倡导的道德操守规范着几千年来人们的行为,并被融入到各地的社会习俗中。如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因多出孝子,则该镇以倡导家庭美德的孝子文化启示后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缓慢积淀、演化、发展,并最终形成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标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塑造安静和谐、快乐互助、文明礼让、精神高尚的人居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形成,还有利于提升城镇的竞争力,决定城镇未来的发展基调和格局。此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意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发展旅游产业、吸引人才和投资、搞活地方经济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前提下,以战略的眼光把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从全局和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得出正確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化的发展战略和合理化的政策措施,从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2.1 在保护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
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保护方向、价值追求、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保护理念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保护模式和推进方式。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特定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如德清新市的蚕花庙会,作为清明期间杭嘉湖地区最为盛大的蚕桑节庆民俗之一,就是当地民风民情的缩影,深刻体现着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凝聚着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2]。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文化认同作为落脚点,发挥人的作用,在保护的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特别是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的尊重和关怀,把“人本化”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理念。
2.2 在保护方向上体现世代传承
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文化创造和积累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的文化遗产,是过去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遗存,而今天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俗风情,则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就是在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世代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的活动印迹的见证,是特定时空的活化石,代表着一些独特的人文价值。人们可以通过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对其所生活地区灿烂的文化进行记忆和认识。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强调传承性[3]。这种传承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继承,另一方面,需要对当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行为习惯、文化心理进行记录和传承。这是因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必将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人们的文化心理也将产生变化,唤起人们乡愁的民俗风情必将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不断被淹没、破坏,直至消失。因此,忠实记录和延续在城镇化之前以及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便显得尤为必要。
2.3 在保护主体上体现公众参与性
毫无疑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并获得专家、学者,特别是历史、民俗方面的学者和社会贤达共同支持和参与,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集体记忆,蕴含着这一地区人们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是由该地区生活着的人们创造和传承的,该地区的人们才是这些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4]。正是因为当地公众与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之间这种天然的联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充分动员和依靠当地公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2.4 在保护手段上数字化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必须走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部分文化遗产不断消失或濒临消亡。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记录,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这些文化遗产以最为保真的形式长久地保存下来[5]。同时,经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化遗产,可以非常便利的借助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传播平台混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多种传播方式进行真实再现、传播传承,让更多人方便快速的获取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可以说,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数字化信息化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前景,通过数字化进行产业化经营,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5 在保护方式上适度产业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在预防过度商业化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是实现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培育和开发利用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发展相关旅游业、艺术文化产业的过程。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往往承载着本地的集体记忆,是活态文化符号的聚集,很多具有天然的“可体验性的卖点”,而一旦成为“卖点”,则更有利于这种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传承[6]。此外,传统节庆也是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引导、支持传统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地方的历史民俗和风情,有利于实现对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
3 结语
当前,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需要充分把握新型城镇化这一发展趋势,抓好当前,谋划长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我们应当以新的观念对待文化遗产学科发展,关注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趋势,针对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分析,从而推进并开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谋求新思路新发展。■
引用
[1] 刘玉昕.做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物世界, 2018(3):55-56.
[2] 单霁翔.城镇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J].城乡建设,2013(6):6-11+4.
[3] 单霁翔.试论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趋势[J].南方文物,2009(1):7-19.
[4] 周乾松.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浙江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1):33-38.
[5] 李爱民.浅析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J].农业考古,2010(3):321-323.
[6] 程丽云,徐美群.城镇化进程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3):88-90.
作者简介:张治文(1983—),男,甘肃庆阳人,本科,群文馆员(中级),就职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