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兴国
解题技巧
我们在解答回忆性散文阅读题时,可以从以下幾个方面着手:
一、整体阅读,明确散文的“神”
回忆性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件的片段构成或一些场景、景物组成,而这些事件、景物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即“神”。要找到散文的“神”,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散文的结构,掌握散文行文的线索,我们才能把分散的故事整合成一段完整的情感体验,把握散文的人物形象,揭示思想情感和生活哲理。
二、研读命题,揣摩考查方向
回忆性散文命题方向之一是对常见手法的考查,如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隐喻、先扬后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题中若出现对手法的考查,我们一定要在原文中去找到对应的文句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判断。
回忆性散文往往是对具体人物的追忆,这也是命题者出题的最佳切入点,如对人物形象的概括。遇到此类题,我们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文段进行分析概括,从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不同角度去概括人物形象,摹写人物精神与思想品质。
客观题一定要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对应的信息点,进行比较筛选,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
三、分析题目,答题准确完整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也给命题者提供了很好的命题视角,即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与表达效果。如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回答此类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层次的分析,可以以时间为序、情节的发展为纲进行阐释;二是要注重对情节发展中情感的分析。
回忆性散文的标题也是命题者乐于设题的地方,如果出现了这类题,就应从三个方面思考与作答:1.标题往往具有线索作用,形成回忆性叙事主轴;2.应从内容上进行概括分析,有的直接概括了文章内容,有的具有隐喻或象征意义;3.应从散文所表达的思想与主旨角度作答;4.可谈谈标题收到的表达效果。
从回忆性散文主题角度命题是命题者必然的选择。回忆性散文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对已逝去的人和事的追忆,表达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感悟,或者说鉴往知今,以过去激励现在,在回忆中彰显对现实的思考,才让此类散文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回答这类题,既要有整体思维,弄清文章回忆的对象、作者对回忆的对象持怎样的态度;也要有局部分析的能力,抓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归纳作者的感情态度,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往事的酒杯
◎苏 童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能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我三舅家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子。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個接待方对我们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选自《散文·海外版》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
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都只是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
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出“酒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
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行文节奏舒缓,从“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
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音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
C.写“我”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将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3.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4.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