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合伟
(福州大学 服装系,福建 厦门 361000)
福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已创办40余年,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卓越服装人才。目前已经形成了先进的本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系,本科阶段学院实行艺术类大类招生,大学一年级完成专业基础课,大学二年级开始专业分流,每年报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90余人,硕士研究生招生分为设计学(学术型)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两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岗在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4人。服装专业在集美校区建设了先进的智能一体化缝纫实验室、立裁实验室、制版实验室和印染实验室,先后引进了智能服装裁剪床、高清人体捕捉装置、服装CAD软件设备、多头电脑刺绣设备、鞋靴三维虚拟分析系统等高精实验教学和科研设备,能够很好地支撑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
服装专业创办以来不断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大学二年级专业分流后在集美校区完成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学三年级开始入驻福州大学晋江科技园,在各级政府部门指导与支持下,深入对接晋江鞋服企业,目前与企业共同开发服装设计工作坊、男装结构与工艺、运动服设计、运动鞋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企业参与占1/3,形成了校企互派导师、学生深入实践的良性循环。已先后在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举办3场时尚发布会和多场服装企业专场招聘会,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晋江市服饰产业链完整,服饰产业经济贡献突出,聚集了利郎、七匹狼、柒牌、九牧王等一大批国内优秀领军男装企业,周边地区又形成了以安踏、361度、鸿星尔克等为代表的运动鞋服企业产业集群,同时还有大批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的包箱企业,上游有化纤、印染和纺织企业支撑,下游有纺织服装面料辅料企业配伍,服装人才需求巨大,亟需整合在地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在服装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中,高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研发攻关团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与企业共享理论体系扎实的师资和国际前沿技术;企业也有自己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和实用生产加工技术,如七匹狼男装集团的双面夹克制作工艺、柒牌男装中华立领制作工艺、利郎时尚设计与营销关键技术等;政府成立专门管理和协调在地企业的产业服务办公室,出台相应的激励引导方针政策,高质量对接高校、企业的需求。目前学界有不少关于如何实行校企、校政企协同育人的研究,但是关于其产出和效果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学生为调查对象,检验教学改革满意度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旨在探讨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路径。
很多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如王丹中、赵佩华(2014)指出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目标[1];王素君等(2015)提出在战略联盟模式下构建形成“共商人才需求、共享优势资源、共研领先技术、共建学科专业、共管人才培养”的“五共一体”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2];唐未兵等(2018)提出“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协同育人模式[3]。这类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均强调校企的协同育人价值,对政府在协同育人实践中的作用论及较少。这些研究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企业需求能够最快速地反映在教学改革中,也让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服装专业实行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高校教学改革对学生获得感产生积极影响。
H2:高校教学改革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也有不少学者基于某学科、某专业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探讨。于兵等(2021)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探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4];赵慧勤、陈晓慧(2018)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作室制协同育人模型[5];马超平(2015)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探讨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6]。此类研究的针对性更强,但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需要实践验证,虽然其在具体专业的实行效果有待考察,但是这些研究也为服装专业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支撑。变则通,中央提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改革思路,我国高等教育唯有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变化,每个专业都应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切实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互动教学对学生获得感产生积极影响。
H4:企业互动教学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很多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政府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趋势。李润钿、罗列(2020)基于“三螺旋”理论研究政府、高校、产业三股力量能够在高校创业中相互融合、相互协作[7];文凤平、胡雪芹(2020)指出“产教融合、校政企行”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8];宋宇翔(2020)提出构建校政企园“四位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9];方芳(2021)提出了“校政企行多元联动,产学研用多维驱动”的合作教育机制,指出高校育人需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0]。由此可见,政府在协同育人模式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成为研究趋势,探讨服装专业的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实践,能够为全国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尤其是将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探索因子,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政府创新引导对学生获得感产生积极影响。
H6:政府创新引导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H7:学生获得感对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理论背景,构建一个高校教学改革、企业互动教学和政府引导为自变量,以获得感、满意度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进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企业互动教学和政府引导对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影响,以及获得感对满意度的影响。以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研,于2022年2月28日至3月5日发放并回收问卷,共收集到218份问卷,剔除答卷答案重复率过高的5份问卷,实际用于数据分析的问卷有213份,除人口统计学特征外,所有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分尺度进行测量,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描述性分析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女学生有158人,占比74.2%,这可能受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男女生源比例和参与调查的性别热情度影响。大二学生有86人,占比40.4%;大三学生有79人,占比37.1%;大四学生有48人,占比22.5%。因为大四学生忙于毕业创作和工作实习等,参与调研的同学占整体的比例偏低。
图1 概念模型
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进行信度检验,见表1,高校教学改革、企业教学互动和政府创新引导量表的Cr onbach'sɑ分别为0.863、0.874和0.868,均大于0.8,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建构效度方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高校教学改革维度CR=0.918,AVE=0.647;企业互动教学维度CR=0.862,AVE=0.712;政府创新引导维度的CR=0.886,AVE=0.663,获得感维度CR=0.835,AVE=0.649;满意度维度CR=0.824,AVE=0.708。测量模型的拟合指数NC值为2.213,符合“NC∈[1,5]”的判断标准,RMSEA值为0.034,符合“小于0.08”的判断标准。此外,AGFI、GFI、NFI和CFI值均符合“大于0.9”的判断标准。各项指标均达到适配状态,说明模型能够与数据较好契合,因此所用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表1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x2/df为2.36,介于2~5之间,符合判断标准。RMR值为0.028,符合“小于0.05”的判断标准。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利用AMOS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验证假设的关系,结果见表2。由于假设模型拟合良好,从表2中的路径系数判断,高校教学改革、企业互动教学和政府创新引导显著正向影响获得感和满意度(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71、0.324、0.363、0.225、0.327和0.215,P值小于0.001),支持假设H1、H2、H3、H4、H5和H6。获得感正向影响满意度(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41,P值小于0.001),支持假设H7。
表2 模型的路径检验指标
以福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构建了一个基于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学生满意度测量的概念模型,实证测量了服装专业大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路径,重点关注了高校教学改革、企业互动教学和政府创新引导等对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高校教学改革、企业互动教学和政府创新引导正向影响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动态调整的教育,要时刻根据时代变化、国家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将企业需求、政府引导与教学活动紧密融合,特别是服装专业,不仅是为时尚潮流行业培养人才,更需要按照党中央指示,为国育才,要坚定弘扬传统服饰文化、民族服饰风格,同时要积极关注企业需求和科技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从服装设计角度为国家科技战略发展做出贡献,充分做好在地服务。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企业需要积极参与高校教学改革,将用人需求及时、真实和准确地反馈给高等院校,与高校合作开发课程和实践方案,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政府要做好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引导,给足相关政策,提供高质量服务,促进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育人。因此,针对校政企+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只有不断推进高校教学实践、深入企业互动教学、提升政府创新引导,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
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调研对象为福州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缺少针对教师、协同育人企业员工以及政府人员的调查,后期深入研究中可以拓展被试范围,进行更全面的综合探索。此外关于测量量表的开发,也还相对笼统,可能存在不全面的情况,这些因素都是后期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后期研究还可以针对性别、年级和专业方向等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