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影响因素与实施路径
——基于SWOT分析方法

2022-12-09 10:03刘宝维朴东勋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日韩三国

刘宝维 朴东勋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一、问题的提出

中日韩自贸区(China-Japan-ROK FTA,CJKFTA,以下简称中日韩FTA)在2002年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被正式提出。①2002年,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参加在金边举行的“10+3”东盟峰会。期间,中日韩举办三国首脑第4次非正式会议,在会议上朱总理正式提出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构想。随后三国就其可行性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和论证。2012年11月,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在金边举行会晤,宣布正式启动中日韩FTA谈判。第一轮谈判于2013年在首尔举行,到2019年11月,中日韩三国已经进行了16轮谈判,但仍未达成一致。

虽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抬头,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然在曲折中前行,任何国家或集团都无法阻止这个历史趋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地区都在积极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强化本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来保障本地区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高本国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如欧洲的欧盟、北美的美墨加新协定。但同处在全球三大经济圈的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却在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严重滞后于世界上其它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建设,无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三国的经济增长,也不利于提升本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竞争力。虽然同时涵盖中、日、韩三国的RCEP已经生效,推动我国的自贸区战略实现重大突破,但对于志在建成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中国而言,其贸易标准、规则约束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仍需积极推动中日韩FTA的达成。就三国各自发展而言,虽然不同学者所采用的指标、模型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中日韩FTA的建立将会不同程度地拉动三国经济的增长。①“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将会分别给三国的GDP带来0.9%~1.5%、1.0%~1.2%和3.3%~5.2%的增长。”;“建立中日韩自贸区能够提升中国GDP2.9%,日本和韩国分别能够提高0.5%和3.1%”;“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三国的经济联系,扩大三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总的来说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将实现三国共赢。”;“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三国深化贸易合作,扩大进出口规模,改善国民福利。”分别参见:刘向东“新形势下中日韩应共同维护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18期;周永生“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机遇与挑战”,《东北亚论坛》,2019年第6期;夏正源“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广西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冯晓玲,姜珊珊“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日韩自贸区的潜力与经济效应分析”,《东北亚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根据自贸区理论,建立自贸区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方的比较优势,消除区域内的关税壁垒,促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享受自贸区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从而对三国产生经济效益。此外,经济合作的结果必然向政治与安全领域外溢,[1]三国缔结自贸区协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也有助于增强三国的政治互信,缓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改善我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综上所述,中日韩FTA的缔结不仅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有助于推动三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政治互信。然而,三国在经济、政治上的一些障碍导致该协定迟迟不能签署,甚至几度被搁浅。基于此背景,本文尝试根据SWOT分析方法,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并且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求推动中日韩FTA早日建立。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鉴于中日韩FTA的建立对中国推动经济发展与缓解地缘政治压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因而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区域合作的实现是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2]因此,本文将中日韩FTA谈判的影响因素粗略地分为政治、经济两种视角。

(一)政治视角

在政治因素层面,中日韩政治互信的缺失、美国的干预、历史与领土的纷争和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影响着中日韩FTA的建立。

第一,政治互信缺失是影响中日韩FTA建立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三国的双边关系上:就中日之间,有学者指出,“日本出自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恐惧使其在自贸区的推进过程中百般推脱甚至阻挠,以免让中国得利。”[3]日本的零和认知与行为成为了中日韩FTA谈判过程中的阻碍。就日韩之间,“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纠纷最终引起贸易摩擦,进而导致日韩政治关系不断恶化。”[4]两国政治关系至今仍未修复,使得双方很难在谈判桌上共处。就中韩关系而言,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是影响中韩政治互信的主要原因,至今仍制约着中韩关系的发展。第二,美国作为域外因素也影响着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学者指出,“中美博弈的加剧带给东北亚地缘新变化:一是要求盟友在中美博弈中直接选边站,二是打造新的‘去中国化’的国际协调产业链和供应链。”[5]在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美国可能会凭借其影响力干扰中日韩FTA的建立。第三,中日、日韩之间的历史纠纷、领土争端影响着三国经贸关系发展。有学者对中日韩FTA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政治影响因素里,领土主权争端起着决定性作用。”[6]所以三国在历史、领土上的纠纷也不可忽视。最后,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也对中日韩经贸合作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朝鲜半岛的局势尤其是朝核问题形势的演变,会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让位于安全合作。”[7]国际议程重心的转变对中日韩FTA的谈判产生负面效应。

(二)经济视角

从经济因素层面来看,中日韩产业结构的竞争性、自贸区政策的分歧、对敏感产业的保护、中日对FTA构建主导权的潜在争夺以及三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日韩FTA的进展。

第一,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的竞争性不断增强。“中国的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意味着中国与日韩传统制造业的竞争性不断加强。”[8]原有的“雁型”分工合作模式有所改变,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下降,竞争趋于激烈,成为中日韩FTA谈判的障碍。第二,三国基于自贸区政策本身的分歧。有学者对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区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日本所追求的FTA标准高,并且更偏向于双边区域贸易安排;中国实施的FTA战略较为灵活,寻求循序渐进的开放方式;韩国总体介于中日之间,较为容易达成协议。”[9]因此,日本认为中韩所追求中日韩FTA相互开放的标准太低,对其缺乏吸引力,所以日本参与谈判的意愿不强。第三,对敏感产业的保护。有文章指出,“对日韩而言,农业是其保护产业;对中国而言,一些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则是中国的敏感产业。三国对敏感行业的保护阻碍FTA的达成。”[10]第四,中日对FTA构建主导权的争夺。“日本作为三国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希望掌握FTA构建的主导权,而中国亦希望在规则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10]因此,中日对FTA建构主导权的潜在争夺也会影响谈判的进行。第五,三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有观点指出,“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保证了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的顺利进行。”[2]因为中日韩的中间品贸易活跃,日韩生产的核心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后销往美欧,而不是在内部完成消费。三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使区域内贸易缺乏进一步深化的动力,阻碍中日韩FTA的建立。

以上两种角度是目前既有研究对建立中日韩FTA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总的来看,已有文献对中日韩FTA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偏重于外部因素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影响中日韩FTA谈判的一些问题,但是受视角的限制,在对诸因素进行分析时很少将外部环境与中国的内部条件即当前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能很好地站在中国视角下来论证、分析中国推动中日韩FTA的紧迫性和所面临的阻碍。因此,在问题的分析上有些不够全面,也容易导致在应对策略的提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尝试引入管理学领域的SWOT分析法,对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对中日韩FTA进行研究,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视角的缺陷,并利用SWOT矩阵制定相应的策略组合,为推动中日韩FTA的建立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表1 SWOT分析模型

三、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条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将单元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要素进行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单元的内部优势与劣势(Strength、Weakness)因素、外部机会与威胁(Opportunities、Threat)因素,然后在所掌握的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将单元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合理的配置,制定最优的竞争战略。本文以此路径分析中国推动中日韩FTA的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然后将多种要素相匹配,得出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策略组合。

(一)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内部优势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产业结构的优化、政府的支持和疫情管控有力为中国推动中日韩FTA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竞争力。

第一,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形成了14多亿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总体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中国在2019年达到了408017.2亿元,即便是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在2020年、2021年分别达到了391980.6、440823亿元。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对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且日益饱和的日韩而言,中国的消费市场对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中日韩FTA的前景取决于中国市场对日韩两国的吸引力。[2]

第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中国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性纲领,反应了我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不断加强,成为了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2021年,我国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4%。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2/t20220227_1827960.html。这样的发展成就为中国与日韩两国进行贸易谈判提供牢靠的基础,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日韩开放的水平。

第三,加快自贸区建设是中国的既定战略,受到政府重视。中国的政府模式在推动自贸区建设时内部阻力相对较小,更加富有效率。相比之下,日本“分割的多元官僚制”③“分割的多元官僚制”反映的日本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经济界形成的利益集团,会通过其管理部门(如经团联通过经济产业省)将利益诉求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中。参见:平力群“中日韩FTA的进程与展望——以RCEP的影响为中心”,《东北亚学刊》,2022年第1期。在推进自由贸易协定时深受利益集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自贸区谈判进程滞缓,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在推动自贸区建设时具有制度优势。也正因为此,中国的自贸区建设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起步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中国已经签署的自贸区协定达到了21个,正在谈判的自贸区有10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8个。④数据来源:商务部,http://fta.mofcom.gov.cn/。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对推动中日韩FTA的建立比较重视。

第四,疫情管控有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世界各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以相对较小的经济代价控制了疫情。而世界上其它地区至今仍处在疫情的反复中,难以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冲击了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得益于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率先恢复有序生产,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同比增长2.3%,2021年同比增长8.1%。当前中国经济恢复良好的现状给予中国同日韩开展经贸合作更多的比较优势,因为其它主要经济体的疫情反复严重、生产不稳定,所以日韩两国在优质、稳定经贸合作对象上的选择空间较小。

(二)内部劣势

目前中国存在的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供求结构不平衡和国内各经济部门协调难度大等问题成为了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中日韩FTA的制约因素。而对外贸易增速放缓压力的增大反映了中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紧迫性。

第一,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中低端。虽然中国的产业结构在近年来不断优化,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具备显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大部分还处在中低端。根据中日韩制造业RCA指数分析显示:中国的优势体现在低端制造业领域,日本的优势体现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韩国的优势体现在个别高端制造业领域。[11]此外,虽然服务业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尚需提升。此现状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日韩相比仍处在中低端,为了保护相关幼稚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国在提高个别领域的开放水平上持一定的保留态度,成为推动中日韩FTA建设的障碍。

第二,对外经济贸易增速放缓。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外部环境趋于恶化,导致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需要改善周边贸易环境,释放新的动能。2018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6224.15亿美元;2019年为45778.91亿美元,同比下降约0.96%;2020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6559.13亿美元,同比上涨约1.7%,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表明近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速有所放缓。需要指出的是,得益于疫情管控有力和叠加前两年低增长等因素,2021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6万亿美元,但面临全球形势的不确定性,仍需积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推动对外贸易的开展。而中日韩FTA的建立将会进一步密切三国的经济联系,扩大三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周边贸易环境。

图1 中国进出口总额情况图(单位:百万美元)

第三,新旧动能转换不足,供求结构失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农业国迈入工业国的行列,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高速发展的背后也蕴含着一些矛盾,近几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供求不平衡。一方面,供给侧的低端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能严重不足,跟不上国内消费升级的步伐,[12]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日韩FTA的建立,将会降低三国货物贸易的关税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优势产能向日韩出口,也有利于中国居民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日韩两国的商品,满足人们的高质量消费需求,享受自贸区所带来的福利效应。

第四,内部协调难度大。自贸区协定所包含的领域十分宽泛,既有农业、工业产品等货物贸易的规则,还有相关的原产地规则、投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等等诸多的内容,这就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的协调合作。中国商务部主要负责自贸区谈判的牵头作用,而进行谈判的代表来自中国的各行各业。由于各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可能会导致谈判出现分歧。因此中国需要加强自身各部门的协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三)外部机会

外部机会是指中国在推动中日韩FTA建立过程中所处的外部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日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中日韩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日韩发展本国经济的压力、中国同日韩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的突破以及日韩对建立自贸区的重视。

第一,日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经济合作基础较好。即便是遭到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严重冲击,在2021年,中日、中韩双边贸易总额分别达到了3714亿美元、3623亿美元。①数据来源:新浪财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012048068755573&wfr=spider&for=pc;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012047651618683&wfr=spider&for=pc。中日、中韩的双边贸易额在日、韩的进出口总额中占比长期在20%以上,日韩对华贸易长期保持顺差,并且中国还是日韩主要的投资目的地,这表明日韩对中国的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是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基石。

第二,三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依然存在,合作空间广阔。虽然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国产业的竞争性明显上升,但是三国经济的互补性依然占主导地位。根据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日韩经贸合作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为“中日、中韩的贸易往来紧密,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13]另外中日韩三国在未来的新兴产业上亦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如数字产业、高端制造业、5G、新能源、养老产业、“中日韩+X”等等。这些契合点将会对中日韩FTA的建立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第三,日韩经济复苏乏力,亟待培育新动能。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新冠疫情以及日韩两国各自国内矛盾的交织影响,日韩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制约。2021年日本实际GDP比2020年增长1.7%,但此前经历了三年的负增长状态;②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http://jp.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202/20220203282610.shtml。2021年韩国GDP增长4%,虽创11年新高,但也经历了两年的负增长阶段。③数据来源:韩联社,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0125001600881?section=search。面对疫情反复以及全球形势的不确定性,坚持出口导向的日韩两国仍重点考虑推动中日韩FTA的建立,以促进两国对外经贸状况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第四,日韩开放农产品市场的阻力减小。日韩的地理区位条件决定了两国的农业总体上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中国的农业对日韩处于比较优势地位,日韩对农产品的保护成为三国谈判的分歧。但RCEP生效后,该问题实现了突破,中日之间首次达成农产品关税减让的安排;中韩两国在中韩FTA中已就农产品贸易达成协定,并且韩国在RCEP中做出了超过中韩FTA既有的关税承诺,[14]如对中国出口至韩国的鹿茸实行免税。[15]在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上的进展减少了中日韩FTA达成的阻力。

第五,推进自贸区建设是日韩两国的既定战略。日韩都是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两国为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早已将推进自贸区作为其既定的战略。涵盖中日韩三国的RCEP已正式落地,并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为三国进行自贸区谈判奠定了新基础,三国可在RCEP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谈判,打造“RCEP+”。此外,以往日本一直谋求缔结高水平的自贸区协定,对中日韩FTA的低标准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但随着中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表明中国已准备参与高水平FTA的建设,有助于缓解中日在开放标准问题上的分歧。

(四)外部威胁

外部威胁则是中国在推进中日韩FTA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三国双边关系的波动、日本的消极态度、美国的干预、对敏感产业的保护、日韩产业的竞争性和地区安全形势恶化等问题上。

第一,三国双边关系的波动。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中日韩三国严重缺乏政治互信,制约着三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中日两国存在着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并且日本对中国的崛起一直具有防范心理,甘愿在对华问题上为美国扮演“急先锋”的角色,当前中美竞争日趋激烈,其“选边”美国的倾向更为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萨德问题,目前该问题的负面效应有所减弱,但仍是影响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不利条件。此外,具有“保守倾向”的韩国总统尹锡悦,可能会对中韩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应进一步观察其外交走向。而日韩之间的矛盾也较为激烈,两国在“征用劳工”和“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上的纷争最终成为了日韩爆发贸易争端的直接原因,也导致日韩政治关系恶化,至今仍处在低迷的状态。虽然韩国总统尹锡悦表达了与日本缓和关系的意愿,但仍受历史、领土问题的困扰,如近期日本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便受到尹锡悦的反对,[16]可见,日韩关系修复的前景仍不明朗。中日韩三国双边关系的波动直接决定三方能否处在同一谈判桌上。

第二,日本的消极态度。除了中日双边关系的影响,日本对是否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态度也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日本不甘放弃中国庞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担心缔结有利于中国的自贸区会使自己陷于不利的境地。即便是在RCEP签订的过程中,日本也一直试图拉拢印度来制衡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消极态度也制约着中日韩FTA谈判的进展。

第三,美国的干预。自二战结束后,美国以美韩同盟、美日同盟为抓手,通过政治经济等措施干涉着东亚事务。中日韩FTA的建立势必会强化三国之间的经贸联系,甚至有可能会外溢到政治领域的合作,从而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在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美国很可能会对中日韩的经贸合作进行某种程度的干涉。如美国在近期抛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力图打造其主导下的经济“小团体”以补充、完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日韩的贸易政策。由于中日韩三国对美国的市场较为依赖,并且日韩在外交和安全上受制于美国,三国均受美国政策的影响较大,所以美国是影响中日韩FTA建立的一个外部变量。

第四,日韩对敏感产业的保护。中国对日韩的比较优势仍体现在低端制造业,而日韩则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其国内的低端制造业。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日韩都更加重视本国供应链安全,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各自敏感产业的保护。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由于三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比较优势突出,而日韩较为保守。因此,日韩对本国弱势产业的保护也影响着中日韩FTA的进展。

第五,日韩产业的竞争性。韩国的高技术行业上升势头明显,在很多领域与日本有着激烈的竞争,如半导体、汽车以及造船行业。两国在中国市场上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因此双方可能更倾向于同中国缔结双边FTA。例如韩国已经同中国缔结中韩FTA并且正在进行升级谈判,对中日韩FTA谈判的意愿有所下降。

第六,地区安全形势恶化。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会导致三国更关注安全问题,从而降低三国对发展经贸关系的关注与意愿。一方面,朝鲜半岛地区的局势恶化,军备竞赛持续升温,①据笔者统计,仅在2022年1月朝鲜便进行了7次武器试验,包含了两次高超音速导弹、一次铁路机动战术导弹、一次战术导弹发射,以及一次远程巡航导弹、一次地对地战术导弹和一次对地中远程弹道导弹试射。3月24日,朝鲜试射洲际导弹“火星—17”。韩国军方以发射导弹回应,美国祭出新的制裁措施。韩国总统尹锡悦对朝不断释放强硬的信号,可能会使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更加恶化;另一方面,美国进一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拜登政府于2022年2月11日发布的“印太战略”文件中,明确将中国视为核心挑战,谋求强化美国同盟友与伙伴的关系以制衡中国。美国的这些行动和半岛局势的演进会使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恶化,促使中日韩三国更加关注安全问题,从而降低对中日韩FTA谈判的积极性。

四、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实施路径分析

(一)基于SWOT模型分析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交叉策略组合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合,制定与内外因素相匹配的四种交叉策略组合,即优势机会(SO)策略、劣势机会(WO)策略、优势威胁(ST)策略、劣势威胁(WT)策略。将上述分析的结果列为矩阵形式可得下表:

表2 中国推动中日韩FTA谈判的SWOT矩阵分析

(二)重点策略的选择

SWOT分析法将战略目标、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这三个部分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分析与匹配,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进行重点策略的选择。关于重点策略的选择,文章将采用SWOT战略选择法。

1.SWOT战略选择法。

图2 SWOT策略选择图

处在第Ⅰ象限时,也就是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有利时,应实施积极的SO策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积极有为。

处在第Ⅱ象限时,即当外部机会优良,而内部存在一些问题、缺陷时,采取WO策略,顺势而为,改进缺陷,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处在第Ⅲ象限时,即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都比较差的形势下,应当采用WT策略,积蓄力量,伺机突破。

处在第Ⅳ象限时,即内部要素禀赋很好但外部环境十分严峻时,应当使用ST策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防范、化解风险,有所作为。

2.重点策略的选择。就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无疑是优势条件占据主导。面对着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2021年GDP达到了17.73万亿美元,疫情管控有力,产业结构优化,市场销售额保持增长,总体保持上升势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因此,中国内部条件的优势更为突出。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处在百年变局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外部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其中,美国加大对华战略竞争是当前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性因素。[17]拜登政府上台后基本上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基调,更加注重与盟友的配合来遏制中国,在政治上强化地缘政治竞争,推进印太战略,如试图升级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打造“澳英美联盟”、拉紧“五眼联盟”;在经济上至今基本没有改变特朗普任期内的对华贸易制裁措施,并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名试图对华“脱钩”。另外,日本强化渲染“中国威胁论”,其新版《防卫白皮书》中的内容明显指向中国,其中涉台部分的措辞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此外,韩国新政府近期参加了美国所主导构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芯片四方联盟”(CHIP4)预备会议等,亲美趋向日益明显。这些状况无疑会使中国发展的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也对中国推进中日韩FTA的建立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应重视这些威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所处的环境更符合第Ⅳ象限,ST策略是切合实际的选择,下文将对ST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三)中国推动中日韩FTA建立的重点策略实施

1.实施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做强中国市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18]中国庞大、富有潜力的市场是吸引日韩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对华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有必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市场以增强对日韩的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扩大中国就贸易问题谈判的主动权和回旋空间。而做强市场的一个主要途径便是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可以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实施逻辑是强化初次分配格局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国民二次分配格局对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的重要作用。[19]国民收入提高后,能够进一步激发我国的市场活力,培育高端消费力量,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使原有的“中日韩中间品加工贸易完成后销往欧美”模式转为“中日韩加工完成后在中国内部吸收”,进一步增加日韩对我国经济的依赖性,也降低中日韩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需要指出的是,增强国民收入水平、刺激高端消费并不仅仅为了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建立FTA,也有助于提升消费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通过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完善三国领导人对话机制,增信释疑。政治领导层特别是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对增强国家间的相互信任、缓和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中日韩三国首脑的互动,为启动中日韩FTA谈判提供了条件,开辟了道路。[3]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的会晤往往能够缓和三国间的政治关系、有力地促进中日韩FTA谈判的进展。然而三国领导人会议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中日韩首次脱离了“东盟—中日韩(10+3)”框架,在日本举行三国领导人会议,原本约定会议每年举办一次,但是受三国双边关系起伏的影响,迄今为止,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仅举办了八次。鉴于三国领导人会议对中日韩FTA谈判的建设性作用以及该会议所存在的间断性缺陷,三国应尝试建立一种制度化的三国领导人会晤机制,每年定期举行。通过首脑外交加强三国的交流,增强政治互信,为中日韩FTA协定的达成赋予政治动能。

3.研究启动中日双边FTA谈判的必要性。资本具有逐利性与排他性,即便受新冠疫情和中日关系走冷的影响,2021年,中国同日本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1%,日本对华实际投资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6%。①数据来源:新浪财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012048068755573&wfr=spider&for=pc。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因此,即便是日本近期在对华问题上不断释放消极信号,但资本的逐利性使其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与此同时,随着韩国的快速发展,高端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使日韩两国在中国市场上成为竞争对手,所以已率先同中国缔结中韩FTA协定的韩国对中日韩FTA的关注度下降。此外,日本显然也不愿同竞争对手一同分享中国市场。所以,资本的逐利性与排他性表明中国可以尝试率先同日本缔结双边自贸区,进而再寻求整合中日FTA、中韩FTA可能是更合理的方案,这样也能够降低日韩双边关系波动对FTA谈判带来的影响。从现有的条件来看,RCEP的达成与中国尝试缔结高水平FTA的意愿有利于中日FTA谈判的进行。目前,学界对中日双边FTA的研究比较缺乏,可以加强在中日双边FTA可行性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推进中日FTA谈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4.继续同美国保持战略对话。鉴于美日、美韩同盟的存在,日韩两国在安全、经济上对美国具有高度依赖,使两国的政策走向深受美国影响,因此美国成为中国在推进中日韩FTA建立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战略竞争将会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在此基调下,中国同日韩的良性互动是美国不乐于见到的,特别是拜登政府推崇以联合盟友的方式来限制中国的发展,所以美国会向日韩两国施压以协调三国的对华政策,这将会给中日、中韩关系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使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阻力。因此,中国需要从中美战略竞争的视角来考量中日韩FTA的价值与障碍,同美国积极的展开战略对话,在中美关系出现相对缓和的状态下,日韩两国的对华政策才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与空间,也能够缓解地区安全形势,有利于中日韩FTA的推进。自拜登总统上台后,中美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其中包括两次元首视频通话,拜登总统两次申明“四不一无意”承诺,①对中美关系的总航向具有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开展对话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两国战略竞争的态势,但有助于管控分歧,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对日韩两国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中国需要与美国保持互动并改善双边关系,在中美关系向好的情况下,日韩同中国互动的阻力将会减小,有助于中日韩FTA协定的缔结。

结 论

东北亚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但中日韩三国间的经贸合作严重缺乏制度化安排,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日韩FTA的缔结不仅有助于三国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和增长,而且对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缓解地区安全困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该协定却迟迟无法完成缔结。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推进中日韩FTA建立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SWOT矩阵,制定了相匹配的策略。随后结合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内外部矛盾确定了所应采取的重点策略,即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做强国内市场;完善三国领导人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研究启动中日FTA谈判必要性;继续同美国保持战略对话。

猜你喜欢
中日韩三国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中日韩贸易数据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三国乱谈(2)
三国乱谈(1)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