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汤馨怡
从杭州市区往西走,可以到达临安、桐庐、淳安、建德4 个杭州山区县(市、区),这里是杭州“共富工坊”建设的重点区域。
杭州天恒机械有限公司是临安区龙头企业,通过村企联建,企业以半成品加工计件制等模式与板桥村共设“共富车间”,向附近村民提供了200 余个就业岗位。针对丧失劳动力的低保户、困难残疾家庭等,企业还设立“公益岗”“虚拟岗”,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我们通过科学谋划,在这些重点推进区发挥‘组织聚合、农户聚集’优势,深化党建联建,加强村企结对,在4县区打造类型丰富、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集聚区。”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德市出台的《关于深化“链组党建”大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市镇村三级协同发力,区域“共富工坊”建设进入快车道。
不同于山区县(市、区),萧山、余杭、临平、钱塘、富阳5 区位于市区周边,有着“经济基础好、龙头企业多”的优势,打造产业规模较大、带富能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广的“共富工坊”示范带成了这里的特色。萧山浦阳镇党委通过与传化集团党委建立党建联建机制、成立联合工作专班,落实“党建引领、政府牵头、企业实施”推进机制,共同推进共富项目。
龙头企业亦能带来产业的集聚。滨江区依托“滨富特别合作区”推动富芯半导体、正泰新能源等8个产业项目落户富阳区灵桥镇,带动当地就业1000 余人。和滨江区一样,杭州上城、拱墅、西湖等主城区,发挥本区“产业齐聚、资源齐备”的优势,统筹建设“城乡协同区”,对接镇村并引导企业和平台参与工坊建设。“以先富带后富、村企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式,正是我们‘共富工坊’建设的动力之源。”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荐】
今年以来,杭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注重发挥两新党组织实质作用,通过全域统筹,科学布局三大规划区;扬长补短,分类打造三型产业链;党建引领,构建破难三项新机制;全力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共富工坊”新矩阵。截至目前,已建成“共富工坊”579 家,带动3万余名农民就业,实现农户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
——杭州市委组织部
每年夏天,西湖莲叶接天,莲子满满,商机亦满满。杭州莲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合作打造“杭畔”西湖果莲品牌,通过规范采莲、剥粒、检验、包装等工序,推动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果莲走向全国,2022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仅土地流转就为村集体增收85万元。民企向农户吸纳用工,也对农户劳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链通,产业兴。“共富工坊”建设过程中扬长补短打造产业链,将产业资源优势有效扩大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产业抗风险能力。
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有着制作竹笛的传统,在工坊建设过程中,村党委、行业协会党支部、工坊党小组三级联动、协同工作,在党建服务驿站引进第三方专业直播机构,指导当地直播人员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同时打造“共富学堂”,由村党委书记任校长,网格支部书记任班长,邀请专家、制笛带头人、技能大师等担任学堂讲师,提升村民笛子制作、演奏技艺水平。在紫荆村从事制笛工作近30年的杭州竹韵乐器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卫东表示,“共富工坊”的建设,让大家形成了合力,紫荆村制笛全产业链得到了更好发展,村民获得了更多服务与便利,“以前大家各自找快递发货,成本比较高,工坊建起来后和快递企业协商,运费下调了一半以上。”
以数字经济久负盛名的杭州,直播电商可以说是特色产业。两年前,在外创业青年沈昌达带领自己的直播团队回到家乡临安,反哺故土。随着工坊建设,他与上田村达成合作,采取“支部+农户+企业”模式,依托“每家每户生鲜”直播间为周边农户进行杨梅、竹笋、小香薯等带货,每年为周边农户带货销售额达到3000余万元,带动就业20 余人,长期工月薪可达到5000 元以上。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共富工坊”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淳安县千岛湖万蜂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平华2018 年回到淳安,在当地办起智能养蜂基地,带动周边村民走科技养蜂之路。如今他担任甜蜜工坊“坊长”,实施“一村一蜂场”共富4S 计划,做旺民宿、研学游等新业态,累计带动176 户村民就业,帮助增收1000余万元。
建立由党员带头的“坊长负责制”,牵头协调工坊及党组织建设,让工坊“谁来管”变得明晰。目前,杭州市共选派来自镇村班子、驻村干部、企业党组织中的562 名党员担任“坊长”。
除了谁来管,工坊又由谁来抓、谁来建?
一方面,在市委两新工委牵头指导下,工坊建设纳入市直部门党建领办项目,行业部门“领衔服务”,落实平台引流、合作联营、项目撬动等方法,细化六式工坊建设标准规范,引导服务资源、产业政策和帮扶资金等关键要素向工坊项目倾斜。另一方面,县乡村企“联动共建”,压实区、县(市)党委责任,推动跨区域对接,不断放大工坊平台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镇村(街社)党组织中枢作用,调配资源、人才、政策下沉。深化百社百企结百村活动,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推动企业资金、项目、产业等进乡入村,实现村企共建双赢。
桐庐县合村乡打造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杭州市委组织部 供图)
【点评】
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通过城乡生产要素相互畅通和相互融合,实施先富带动后富,把产业资源、产业项目和产业资金源源不断地向乡村转移和输送,这既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和乡村低收入群众实现收入增长的急切期待。
杭州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优势,通过“组织聚合、农户聚集”的路径和办法,以党建联建为统领,引导龙头企业、规模化企业引向结对乡村,强化村企合作,实施产业项目、乡村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无缝衔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城乡融合,这些类型丰富、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建设,带动了产业振兴和乡村经济的繁荣,实现吸收当地农民有质量的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提高。这种产业规模向农村延伸、带富效果明显、提升辐射效应的“共富工坊”建设,为促进乡村振兴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推进共同富裕,重在基层,魂系党建。要善于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善于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杭州市通过发挥部门、属地、企业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通过健全运行体制机制合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杭州市委两新工委将工坊建设纳入市直部门党建领办项目,指导各牵头单位落实平台引流、合作联营、项目撬动等方法,引导服务资源、产业政策和帮扶资金等关键要素向工坊项目倾斜。同时,突出发挥镇村(街社)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核心中枢作用,调配调度各类下沉资源、人才力量,推动企业资金、项目、产业等进乡入村,实现村企共建双赢。同时建立由党员带头的“坊长负责制”,牵头协调工坊及党组织建设,让工坊“谁来建”“谁来抓”“谁来管”变得明晰。以抓组织振兴来促进乡村振兴,杭州“共富工坊”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切切实实地证明党建引领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引擎。
——孙蔚,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