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 451464)
面对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抉择。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高质量产业链集群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应对风险危机挑战、稳定经济增长、激发潜在动能的现实需求。全国各地围绕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尝试,广东、山东等地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作为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河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链式集群化发展,巩固提升战略支柱产业链,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链等目标。经过多年积累,河南省已经拥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但同先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当前,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面临重大调整,了解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洞悉外部环境变化,对于河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制造业回流政策,全球产业链开始经历结构深度调整与再平衡。如图1所示,受益于交通、信息技术等巨大进步,从1970-2007年,特别是1990年以来,全球价值链贸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至2008年,全球价值链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比例已超过50%,但是从2008之后,该比例开始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降趋势。直到全球疫情不断发酵,该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全球产业链纵向分工趋于缩短,多国出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角度出台产业链重组对策,对全球产业链布局进行回缩和替代战略调整,跨境分包给不同国家、地区的产品生产工序,调整回单在跨国企业内部进行。2020年3月,印度准备投入13亿美元建设医药产业园,在国内生产关键原料药,美国也要求部分制药企业回迁,减少对中国原料药进口的依赖。2020年4月,日本发布经济刺激方案,计划投入22亿美元帮制造业企业生产转移,确保本国产业链安全。
图1 全球价值链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比例
当前,全球产业链布局在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全球属性有所减少的同时,横向分工趋于区域化集聚,区域属性不断增强。过去分散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制造全流程,向一个国家周边地区转移,既从空间上符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需要,又满足集群化生产的规模集聚效应。从全球版图来看,以美加墨为核心的北美产业链、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产业链和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产业链形成代表性区域产业链。在最新美加墨贸易协定中,通过明确北美汽车生产商使用的钢铝材料超过70%要来自美加墨三国等一系列规定,将汽车工业完整产业链条向美加墨三国转移,部分中国企业将受到影响。从国内来看,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凭借完整的工业门类、全球首位的制造业规模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具备在产业链重构中化解各类风险、实现内部协同升级的可能。疫情期间,受到国外订单锐减、产业链断裂、无法复产等因素影响,一批中小企业遭遇极为艰难的生存困境,但在长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地,电子制造业订单不降反增,这类地区在区域内部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集群,产业发展竞争力格外凸显。
近年来,数字经济在全球各地快速渗透,以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1.5%,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大动力。其具有高技术、高价值、高渗透和非竞争性,能够有效破解资源错配、时间错配、空间错配,提高供需匹配度,改造提升全产业链,实现价值链有效升级。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将供应链、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作为增强上下游协同配套,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透明可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促使产业链集群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和领先企业率先运用数字技术强化自身对产业链集群掌控能力,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优化配置,占据先发优势。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5G与工业互联网发展,陆续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不断推动国内生产制造资源高效整合,加速产业链集群数字化转型进程。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新趋势和国内政策新动态,河南省坚持链式集群化发展思路,并在全省范围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活动,积极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提高集群发展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随着发展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已经拥有食品和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19个千亿级以及12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但是存在上下游企业链接不够,供应链本地配套不高,产业链环节对接不紧等问题。同时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较少,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不足,省内各地同质化发展现象明显,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远未形成,导致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不强,限制了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内部协同程度低的自身短板影响了河南省与相关地区或国家之间的产业链畅通程度,不利于高水平融入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
河南省工业门类丰富,工业规模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第一位,但传统经济占比较大,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产业链具有较强治理能力和掌控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较少。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实力不突出,增加了组织领导中小企业协作配合的难度,降低产业集群凝聚力。供应链数字化改造是提高企业协作效率的必行之举,但企业数字化改造前期成本投入高,改造需求多样化、碎片化,而传统中小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差,转型压力大,升级决策难,缺乏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融通整合改造的驱动作用力,创新、协调、智能化程度高的产业链集群将较难形成。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打造高质量产业链集群的有效方式,“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势不可挡,但专业领域人才匮乏矛盾突出。根据国家工信部等部门统计,我国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750万人,且呈现继续扩大趋势,“5G+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人才缺口大、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具备工业知识背景、了解工业发展、又懂得数字经济的人才更为短缺。相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吸引高精尖人才上享有经济和区位“先发优势”,西安、合肥、长沙等中西部城市拥有丰沛的高等科教资源优势,河南省人才要素处在“双向挤压”位置。
面对河南省在打造高质量产业链集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从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谋划布局,综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集群建设等宏观、微观角度持续发力,助力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推进主导产业集群转型提质。紧扣河南省发展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利用5G网络结合MEC专网、切片等技术,建设“全连接工厂”,率先建成企业全覆盖的5G专网和专注于特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凭借核心竞争力和供应链掌控能力,向上下游延展,为输送解决方案服务,形成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合力,逐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以“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完成对现有产业集群中的垂直高效整合。二是优化企业梯队建设。建立完善税收优惠、资金奖补、项目实施、金融扶持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政策体系,深化落实《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1-2025)》,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同时引导中小企业有序拔高,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级培育体系。
一是构建数字互联平台生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鼓励平台企业开放数字接口,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计算等服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稳定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创新链、助力全产业链数字升级,不断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和数据共享障碍,依靠数字技术增强产业链链接能力,强化产业链集群发展协同性和韧性。二是打造多维创新平台生态。支持具备科创实力的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驱动,建设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应用推广中心、解决方案推广中心等,实现融合创新要素平台化集聚。依托功能齐备、要素集聚的平台体系,从重点行业中率先形成一批具有战略引擎作用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是建设高协同区域发展体系。积极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建设,增强郑州、洛阳对省内地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密切河南省与周边省市的经济联系,形成河南省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产业发展合作机制。顺应产业链、价值链布局优化规律,坚持产业功能互补、错位布局的原则设计提升河南省整体产业能级,将协同有序的产业空间布局作为打造河南省高质量产业链集群的基础性关键工作加以落实。二是打造区域开放式产业链集群。坚持河南省“四路协同”“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持续放大“枢纽+开放”优势,将河南打造为国内循环的关键枢纽和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依托本土主导产业,以强链补链固链为手段,以抢占产业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在开放合作中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及专精尖配套项目,从全球市场集聚创新资源,增强产业链集群发展实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