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秋萍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西宁 81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和使命,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对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随着旅游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如何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下,推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青海省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是三江之源,更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现阶段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以青海省为例,通过探究经济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三系统的协调程度,为进一步打造西部经济发展先行区、旅游胜地、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实证参考。
国内外关于旅游业系统耦合的探究角度丰富新颖。有探究旅游业、生态环境间关系的,如Day & Cai(2012)聚焦美国和中国旅游业、能源、生态环境间的影响研究;廖重斌(1999)为探究旅游业与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旅游业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推导过程、等级分类等。也有探究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关系的,如生延超、钟志平(2009)基于耦合度函数,研究了湖南省的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党婕、唐志强(2016)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为例,探究了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情况。
学者对于系统耦合情况的研究方法多样。国外学者Oh(2005)运用VAR模型探讨了韩国旅游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Lee & Chang(2008)则通过异质面板协整模型探究了亚太经合、非亚太经合组织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余洁(2014)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山东省旅游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发展情况。
国内外学者对于系统耦合情况的研究角度新颖、方法多样,但研究多集中于国内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探讨的较少。本文以青海省为例,基于已有方法和理论,测算青海省经济发展-旅游-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程度,以期丰富欠发达地区此一论题的研究,并为青海省实现三系统更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旅游业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了国民收入和外汇收入,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关联行业发展,降低国家失业率,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为社会提供5人的间接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通,破除意识形态壁垒,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旅游业为维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意识保障。为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旅游业除了促进自身发展外,还会为开发和维护生态环境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实现提升旅游业规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旅游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
经济发展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石。就地区发展层面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更多的财政资金涌入到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优化了城市形象,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就个人层面而言,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保障后,人们才会去考虑精神需求,进而促进旅游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就生态环境而言,坚实的经济基础满足了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人员、技术和服务需求,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就产业经济层面而言,随着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实现产业低碳低消耗发展,弱化环境负担,实现生态优化。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纵观国内各大旅游景区,自然景观占了半壁江山,充沛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加速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大力支持;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地震、洪涝灾害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进而出现商业停滞、信息阻断、社会功能瘫痪等消极影响,最终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耦合指两种及以上的系统或者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对彼此产生影响的现象。耦合度则用以衡量彼此影响的程度大小。耦合协调度是指在动态发展中系统的内外部要素有序发展的程度,当要素间实现高度配合、相得益彰时,称为良性耦合;反之称为恶性耦合。协调度专指良性耦合的大小,即各要素协调发展的有利影响。
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效用函数值分别用F(x,t)、G(y,t)、H(z,t)来描述,x、y、z分别指不同时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的数值,t表示年份,其计算方法如(1)~(3)所示。
其中,x(i,t)'、y(j,t)'、z(k,t)'表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不同时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的数值,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得到无量纲数值。正、负向指标标准化的处理过程不同,处理过程如(4)所示。
其中,x(i,t)表示不同时期旅游系统各指标的原始数据,max{x(i,t)},min{x(i,t)}分别表示其最大、最小值,y(j,t)'、z(k,t)'的处理方式 同x(i,t)'。(1)~(3)中的ai、bj、ck表示不同系统的权重,根据王富喜等(2013)的做法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权重。
为了更好地衡量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间的效用大小,本文借助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确定了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如(5)所示。
其中,Cn表示系统间的耦合度,Cn∈[0,1],n表示系统个数,un表示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直接运用(5)得到的两系统及其以上数量系统间的耦合度范围是[0,1]的真子集,同时根据姜磊等(2017) 的做法,对(5)进行变形,保证Cn落在(0,1)范围内,本文三系统间的耦合度C3如(6)所示。
通过(6),可计算出各时期三系统的相互作用情况,但这一模型仍然存在不足。假设当各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处于较低状态,计算结果仍会很大,因此会得出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程度较大的错误结论,即单靠耦合度模型判断各系统的耦合情况存在局限性,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如(7)、(8)所示。
其中,T表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水平协调指数评价值,反映三个系统的整体效用,α、β、χ是待定系数,表示三系统对整体情况的贡献度。借鉴其他学者的做法,令α=0.3、β=0.4、χ=0.3。D(x,y,z)表示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取值在[0,1]范围内,D(x,y,z)越大,说明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较好,再结合F(x,t)、G(y,t)、H(z,t)的大小关系得出某阶段三系统的综合评价类型。
为了更好地描述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评价水平,选择合适的一、二级指标,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取其中频数较高的指标,并根据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别选取十、十二、八个指标用以描述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指标表
根据国内学者廖重斌(1999)的做法,将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10种情况,其中1~5级为系统间发展失衡的情况,6~10级为系统间协调发展的情况(如表2所示),结合F(x,t)、G(y,t)、H(z,t)间的大小关系即可得到综合评价类型(如表3所示)。
表2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表3 各系统综合评价水平类型
本文所有数据选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青海省统计年鉴》等,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真实性。因各数据单位不统一,量纲差距大,故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更好地衡量各系统的综合水平,各效用函数的权重采用熵值法确定。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为2009~2019年,研究对象为青海省,部分缺失数据通过年平均增长率得以确定。
1.综合评价指数时序分析。根据2009~2019年青海省相关数据和上述公式,计算出2009~2019年青海省三系统的效用值、综合评价指数,三系统效用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8、0.9146、0.8972,说明三系统间的效用函数关联性较强,存在互动耦合的可能性。根据相关数据画出2009~2019年三系统效用值、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
图1 2009~2019年青海省各系统效用值、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图
如图1所示,2009~2019年青海省各系统评价指数变化趋势明显,综合评价指数稳步提升。三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明显,数值分布在0.1747~0.8284之间,特别是在2015年后,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迅速提升。对于旅游系统而言,其效用值变化趋势明显,特别是2013年后,旅游系统发展迅速,从三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发展至三系统的领先地位,这一现状也符合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说明旅游系统的各权重设置合理,旅游系统评价到位。对于经济系统而言,其效用值变化幅度适中,自2013年后青海省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然而经济系统的发展程度稍弱于旅游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说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旅游业发展和稳定的生态环境。就生态环境系统而言,其效用值经历了波动增长、快速增长的阶段,说明青海省持续推动生态环境稳定的工作取得实效。
2.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时序分析。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2002~2019年青海省三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如表4所示。青海省三系统的耦合度在0.6448~0.9994之间,说明三系统发展的协调性较好,然而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三系统在2010~2015年间发展并不充分,未能达到理想的协调发展状态,然而这一时期的耦合度数值较高,耦合协调度分布在0.3356~0.9091,变化趋势明显,且其在2013年时下降了0.04,这与生态环境系统效用值下降有关,因此,运用耦合协调度更能说明这一时期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
如表4所示,2009~2019年青海省各系统的评价值、耦合协调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耦合协调度增长态势明显,说明青海省的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从无序发展至有序,发展态势一致。三系统综合评价类型历经了三个领先过程,从最开始的经济系统发展暂时领先,发展至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暂时领先,再到旅游系统发展的暂时领先,协调情况有所好转,从早期的轻度失调,经历了长期耦合协调过程,发展至优质协调。
表4 2009~2019年青海省三系统耦合情况表
青海省旅游系统快速发展。2009~2019年青海省旅游系统效用值增长趋势明显,从0.0219增长至0.9103,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这得益于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具体如下:一是经济的发展为青海省交通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大地上一条条土路变成了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缩短了与其他省份甚至国家的距离。据统计,2018年青海省铁路客运量、水运客运量、民航客运量分别增长了10.7%、0.40%、14.3%,完善的交通系统为游客的出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丰富的民族文化为青海省增光添彩。青海省是我国多数民族地区之一,辖内存在较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探寻。三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优势。青海省地广物博,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如盐湖、青海湖、雅丹地貌等,经过雕琢后的景区更富魅力,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2009~2019年青海省经济系统效用值稳步增长,从0.2683增长至0.7704,虽然青海省的经济系统效用值持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远不如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就综合耦合协调度而言,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青海省经济发展。旅游业通过增加国民收入、稳就业等方式为经济的蓬勃发展赋予更多活力,而稳定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2019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效用值呈现波动增长,从0.2026增长至0.8238,经历了3个波动阶段,分别是2009~2012年的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的短暂性下降阶段和2013~2019年的稳步增长阶段,表明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日益完善,且已摸索出一条适宜本地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途径。日益发展的旅游业不断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助力营造和谐生态。
在这一期间,青海省逐渐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方向,即在生态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发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通过建设和发展旅游业,带动青海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旅游业主导和生态引领的发展路线,从而推动青海省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耦合协调度较耦合度更能准确描述多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青海省三系统的耦合度于2010~2015年间均达到0.9以上的优质协调,但根据经济、生态、旅游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可知,此时三系统发展并不充分,更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协调发展状态,而耦合协调度却保持在0.50左右的勉强协调,更能描述现阶段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
2.青海省三系统协调发展作用从无序转为有序。由实证结论可知,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说明三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呈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即同一系统在保证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其他系统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综合评价类型分别经历了经济系统发展暂时领先、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暂时领先、旅游系统发展暂时领先的三个阶段,协调情况有所好转,从早期的轻度失调,经历了长期耦合协调过程,发展至优质协调,说明在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随着经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逐渐走向了适合本地条件的三系统协调发展道路,即持续发挥生态优势,继续开发和利用旅游系统,推动青海省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1.发挥生态优势,助力青海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新增长,应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依托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区和旅游文化品牌。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赋予青海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可以仿照云南省相关经验,推行少数民族歌舞节目,让游客们尽享视觉盛宴;建设少数民族服装饰品购物长廊,创造旅游记忆点。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景区,如水源、净土、盐湖等,使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更具可塑性和选择性。继续开发和壮大生态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使旅游业为青海省经济赋予更多活力。
2.加快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第一,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探索节能新思路,赋予节能降碳工作新动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推行适宜青海省发展的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能够传播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对旅游开发者的弹性约束;加强生态旅游的研发和利用,推广适合青海省本地发展的旅游技术路线;积极开拓省内生态旅游市场,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完善生态旅游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