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朱逸慧|文
补足动力电池缺口,既需要着眼现在,共克时艰,更需要放眼未来,深耕技术,完善产业布局;既需要团结产业链,保障原材料供应,又需要加快健全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带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加速发展。2021 年,动力电池行业投资超过万亿元,产能扩张到1000GWh,预计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到2025年将会到达1TGWh,产值将进入万亿元时代。
产业加速发展,但下游产业的动力电池依旧供不应求,原材料价格过高、供应缺口过大、安全性能差等问题接踵而至,还需回归产业链本身思考解决方案。
进入金秋十月,车企相继进入“金九银十”销售战,新能源汽车在上半年“涨价潮”后,销量不降反升,表现亮眼,部分车型已供不应求。
据央视财经报道,在欧洲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数据显示,1-5月全球狭义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321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90万辆,全球市场占有率为59%,远超欧洲的82万辆和北美的41万辆。
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今年4月,比亚迪公司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专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而该企业财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
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增长的同时,风险也蕴藏其中,动力电池成为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电池成本、安全、续航能力,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如攀升的藤蔓,紧傍着成长中的新能源汽车这棵大树。今年4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转发了一条锂价十年涨幅的推文,称如今锂价“不可理喻”。锂价一路疯涨,电池成本一路推高,压力从电池厂商传导到汽车制造商,新能源车在今年已迎来数次涨价潮,引得消费者叫苦不迭。
2021 年年底,蔚来汽车CEO 李斌一句“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的感慨被网友声讨,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便是声讨点之一。车用电池续航、充电速度、充电桩使用情况均是痛点。此外,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感缺失也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一大隐患。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共发生火灾640起,比去年上涨约32%,平均每天超7例。今年7月22日,某明星驾驶特斯拉Model X 碰撞后起火,引全球热议,特斯拉等电动车型为何安全事故频发,动力电池安全性是否过关,成为萦绕车主心中的疑问。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歌猛进,我国动力电池供应能否跟上?使用率激增的同时,如何通过提高电池性能来减少用户疑虑?这些疑问不仅留给了车企,也传导到了上游镍钴锂企业。但问题如何解决,尚有哪些疑点,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9月15日,工信部召开锂资源产业发展座谈会,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报价平台、重点生产企业悉数到场,会议强调要协同各方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供给能力。自2021 年碳酸锂价格多次猛涨以来,工信部已多次召开锂行业座谈会,促“保供稳价”,以期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比于锂价的风起云涌,镍钴的受关注度相对较小,但镍、钴、锂共同作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一个担忧便是镍、钴、锂矿产资源全球分布不均带来的供应风险。在8月召开的中国锂业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指出,我国虽然是锂电材料产业大国,但因储量或品位等多因素影响,镍、钴、锂等战略性矿产的自给率相对偏低,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93%、98%和65%,原料安全供应保障问题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镍、钴、锂作为锂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已被众多国家列为关键矿产或紧缺资源,国际竞争态势愈发严峻。2021年6月,美国能源部发布的《美国国家锂电发展蓝图2021-2030》中反复提及重视原材料保障能力,支持原材料加工基地发展及建立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锂电池回收价值链。7月,韩国发布2030年二次电池工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构建稳定的二次电池材料供应链。
多重背景叠加下,我国有色金属企业海外找矿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和压力。车企怒骂产业在为上游矿主打工、电池厂商直言利润不在电池本身,上游矿企不否认原材料涨价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利益,但同样希望言明供不应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痛点。在今年9月召开的电池金属资源和回收研讨会上,不少企业家指出,我国镍钴锂矿产海外布局较早,但获利周期长,目前企业海外获取新资源的成本已明显推高,难度和风险远甚之前。
即便困难重重,“保供”也不会是动力电池产业永久的痛点。新建产能将陆续释放,必将有效缓解资源紧张的现状。从长远来看,车企已开始向中上游渗透,布局电池领域,以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动力电池企业也正加强资源布局,以匹配新能源增长动能。
与“患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之不均”相比,笔者认为“患电池上下游利润之不均”,才是埋在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隐雷。
3月,伦镍逼空事件给了酣战于新能源市场的镍钴企业一记重击,而针对各企业的种种猜测也甚嚣尘上,让企业应接不暇,对镍产业链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在短期内无法消弭。
7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公开发言:“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电动车成本近60%,那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但据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利润却出现了下滑,与此同时,锂矿龙头企业的锂矿业务额净利率却能达到几乎70%。锂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差距过大已经引起争议和攻讦。
伴随着车企、电池厂争相布局上游产业的脚步加快,几乎可以预见,主机厂、电池厂、镍钴锂矿企业的话语权争夺将更加激烈。
放大来看,无论是锂价,抑或是镍价、钴价,每一轮涨价之后,增加的不仅是风险,还有怀疑、指责、攻讦。价格疯涨之后必有冷却,但信任一旦瓦解,修复不知何时。
上下游团结成链,才会有产业链,才会有产业的健康发展,这点应该是上下游所有企业的共识。“要从全产业链审视锂产业发展和价格问题。鼓励上下游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建立利益长期共享的协作关系,合力维护供应链畅通稳定,并肩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9月15日召开的锂资源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此点。
日前,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了一组报告,预计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137.4GWh,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产值预计可超千亿规模。“未来十年可能看矿山,十年之后看回收。”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勇如此表示,“尤其考虑到中国的资源紧缺情况,发展回收产业能解决目前根本的能源紧缺问题。”
此话所言非虚。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徐爱东介绍:“可回收再利用是镍钴锂等新能源矿产区别于传统能源矿产的一大特点。”镍钴锂金属回收产业发展时间和步伐虽稍有差异,但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目前市场空间巨大,行情火热。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127 个。今年2 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为电池回收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但整体而言,上游急着用电池,而下游的回收产业却不一定能补上供应缺口,一方面,退役电池潮尚未完全来临,另一方面,电池回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还在成长阶段,回收体系建设仍需时间。
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近50%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存活时间在三年以上的相关企业占比仅为14.6%。回收小作坊是目前电池回收市场的主力军,因设备技术缺乏,难以有效回收电池,不仅滋生了大量安全和环境问题,还增加了回收电池的价格风险。各种形态规格的电池如何拆解、电池适用何种标准、如何高效提取电池元素都是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需要思索的问题。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需要门槛,需要技术壁垒,需要鼓励企业长远布局,以企业发展促产业发展。
有可观产值,有政策推动,有企业加紧布局,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仍需时间,退役电池潮爆发需要时间,回收体系完善也需要时间、回收设备技术成长也需要时间。
动力电池产业需要的也是时间。产能释放需要时间,车企、电池企业争相布局上游产业,但无论如何,敲定矿权、项目建设及投产、产品生成都是漫长的过程。电池迭代需要时间,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使用材料、能量密度、温度适应性不同,性能各有优劣,两方厮杀争夺市场,与其问鹿死谁手,不如问何方能拿出真正让消费者满意的电池产品,能在电池续航、充电速度、安全性上回应消费者关切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是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前十年,中国动力电池不断创新,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面临着新问题,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动力电池产业上下游数十年耕耘换来井喷式发展的同时,给优秀企业们呈上的新试卷呢?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补足动力电池缺口,既需要着眼现在,共克时艰,更需要放眼未来,深耕技术,完善布局,以促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团结产业链,保障原材料供应,又需要加快健全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