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人才培养视角

2022-12-09 11:16谢玉洁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期
关键词:格局毕业生人才

□谢玉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历史节点,党中央在统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有利于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新发展格局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高端技能创新型专业人才需求将会出现激增趋势,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加强产教融合,加大企业实践培养力度,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育机制,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下真功,培养一支适应新发展格局、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工匠之师”。第二,新发展格局不仅呼唤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科学统筹、协同创新,朝促进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第三,鼓励企业高端技术人才进校园登台讲课、传授技艺,加大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逐渐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要抓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培养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人才,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缺人才,以及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在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背后是越来越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除高校毕业生外,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国企改革因化解过剩产能而使部分企业下岗人员增多,隐性失业情况严重。一些传统行业要想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技术进步解决自身的产能落后及供给失衡问题,或者一些外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导致制造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大量消失。这势必会导致部分地区、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为明显。过剩行业的企业员工失业或转行,普通就业岗位需求大大减少,新兴行业岗位要求高且数量有限,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呈现减少趋势,这些都增强了就业的竞争性。

(二)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层次上看,有的高校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重学术轻技能,导致技能型人才“产能不足”,而理论学术型人才又“供过于求”,忽视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初衷。尤其是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自身办学条件而盲目提高办学层次,直接助长了“唯学历论”社会风气,使得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招生人数下降,部分过剩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在就业过程中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从专业设置上看,有的高校不顾自身发展特色,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造成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和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比如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专业匮乏,其结果就会导致有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有的专业人才过多无法就业,还会导致许多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三)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要么是专业基础不扎实,自身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视野不开阔,对于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略实际操作能力,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使自身就业能力缺乏竞争力。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但在责任与利益之间,他们往往缺乏奉献精神和历史责任感,过多关注岗位薪酬和福利待遇,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功利倾向明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劳动力的“供给侧”入手,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评估自己,摆正位置,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薪就业、体面就业、稳定就业。

三、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增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

一方面,促进国内大循环,必须有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做支撑。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经济发展将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高校应该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尽可能地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适应和满足新发展格局需要,既促进了学生就业,也为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途径,真正做到“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二)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国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供给创新体系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新发展格局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极不适应。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发力。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标准化、轻个性化的问题突出,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创新现象,严重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尊重个性,激发个性潜能的发挥,也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创新氛围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从而培养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以融合发展服务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科技合作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充分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力量服务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将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走得更久、走得更远,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二是加强高校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作为高校的科技研发人员,既要把握研究方向的学术性,又要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产业化价值,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完成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三是研究选题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研究成果市场化的可行性以及转化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市场容量等问题,加快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格局毕业生人才
人才云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