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悲为喜 赛博朋克之巅
豆瓣评分:8.6
首映票房:3300万美元
转折事件:DVD时代到来+导演剪辑版翻盘
出师不利
理念不和致票房失利
《银翼杀手》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已经在它诞生后的40年里一次次地被歷史证明。它是由顶尖科学家评出的影史最佳科幻片,是无数大导演的心水之作;是科幻、黑色电影以及几乎所有带有“朋克”标签的亚类型电影的先驱。然而在1982年,《银翼杀手》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屡屡难产的剧本,持续紧张的片场关系,受制于美国工会而“水土不服”的雷德利·斯科特,被制片方硬塞进去的大团圆结局,以及正面遭遇另一部经典科幻片——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E.T.》等等,都让《银翼杀手》的登场之路不平坦,失利结局似乎也在意料之中。影片上映之后,口碑和票房惨败,投资2800万美元,票房仅收获3300万美元。观众表示生涩晦暗看不懂,影迷们批判风格割裂,连雷德利·斯科特和男主角哈里森·福特都明确表示一度非常讨厌《银翼杀手》。直到1992年,华纳兄弟决定发行导演剪辑版《银翼杀手》,雷德利·斯科特重新拿回影片剪辑权,给这部科幻巨作恢复“原貌”,才总算放下心结。
起死回生
录像带催化,导演剪辑版翻盘
1982年对影迷来说还有一个别称:《E.T.》年。全球观众沉浸在善良的外星人馈赠给地球礼物的美好喜悦中,主题黑暗晦涩的《银翼杀手》被各种不理解和差评逼到了角落。但与此同时,1982年又是录像带逐步走入普通家庭的开端,《银翼杀手》在票房上的失利和在录影带市场的走红并没有间隔多久。华纳兄弟发售的《银翼杀手》录像带是第一部走下院线,迈向家庭市场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当越来越多的人买到了它,按着遥控器能任意停止、快进、倒退来琢磨影片微妙的细节时,才慢慢发现这部电影是如此伟大。作为视觉大师,雷德利·斯科特在《银翼杀手》中所呈现的,是一个当时观众前所未见的全新世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令人目眩的巨型显示屏与霓虹标志,挥之不去的雨水与雾气,所有这些元素都彻底改变了一整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这些想象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十年后,华纳兄弟在1992年推出了“导演剪辑版”,改掉了当时制片方修改的内容,比如当初为了让观众“看懂”剧情而强行加入的旁白,以及曾令老雷非常不满的大团圆结局等等,正式确定了《银翼杀手》科幻影史的非凡地位。彼时,伴随着走进千家万户的DVD和蓝光的出现,观众赫然发现《银翼杀手》不仅视觉奇观无与伦比,主题也极具哲理性,细节控在《银翼杀手》中可以获得无数解读。影片提供核心理念和世界观,每个观看者都能在非确定性中“找到”自己。互联网的推波助澜,更让影迷们乐此不疲地深入探究这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奔走相告,广而告之。就这样《银翼杀手》在四十年里建立起了强大的粉丝基础,单单是它的幕后制作过程,就催生了一本四百多页的书籍,和一部接近四小时的纪录片。而对这部电影的文本分析,更是不胜枚举,似乎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影迷都对这部电影有着不同的理论,且都能自圆其说。引发联想、启迪思考正是《银翼杀手》的真正魅力。
经典还在继续
每一部赛博朋克电影背后都有一个“银翼杀手”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开创性和历史价值。《银翼杀手》第一次完成了赛博朋克的视觉呈现。时至今日,当人们谈起这部1982年的《银翼杀手》,大多都会称其为“赛博朋克”美学流派的银幕急先锋,它不仅是《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等赛博朋克经典电影的祖师爷,更是影评人眼中可以和《2001太空漫游》论资排辈的影史丰碑。在2004年英国《卫报》所做的调查中,有60位科学家认为《银翼杀手》是影史上最棒的科幻片,口碑甚至超过了《2001太空漫游》。
在《银翼杀手》之前,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多半一尘不染,秩序井然,充满了机械崇拜的味道。该片诞生后,科幻电影多了一种选择。未来社会可以变得潮湿阴暗,西方文明崩溃,东方文明成为文化的主导,先进的高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与混乱的人类生活交织在一起。颓废的美感,伤感忧郁的情绪,迷幻的音乐,反乌托邦精神,其先锋且开创性的表现形式,对人类和克隆人主题的深刻探讨以及对后世科幻电影的深远影响,都让其他科幻电影难以望其项背。
身份寻找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银翼杀手》将这一命题发挥到极致。在《银翼杀手》的世界里,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真实身份产生疑问,这种疑问驱动着人物,它比答案更有力,也给了影迷无限想象空间。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对于老雷的原版电影有着相当准确的理解,并在自己对经典的续写中,把他的如上态度贯穿始终,在2017年奉上了续集电影《银翼杀手2049》,如愿获得了好评。无论从影像风格还是故事上,《银翼杀手2049》与《银翼杀手》一脉相承,都充满了工业末世论的愤世嫉俗与深刻的哲学思辨,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存在意义。当人工智能已经在游戏、脑力竞技等领域愈来愈显现其威力时,我们再看《银翼杀手》,会发现它说的就是我们的未来。(文 伯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