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品 包崇庆
学校美育作为心灵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的综合体,需要从“形下之器”转化为“形上之道”,对“真假难辨”“善恶合流”“美丑错位”的精神乱象加以反拨、省思与正向引导,进而解除学生精神生活的困顿,将理想之美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求与生命叙事。
首先,加强美的素养教育,重塑学生的“人格修养”。蔡元培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陶冶人的心灵与感情,培养出没有“人我之见”和“损人之念”的人格。中国特色学校美育要以促进学生“生活的审美化”和“人生的艺术化”为旨归,聚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善于在审美的生命状态下陶冶情操、修炼心性、重塑人格,进而养成君子不器的人格,诗意地面对生活。
其次,加强美的情操教育,重构学生的“人伦秩序”。审美情操作为人超越自身的情感现象,是美育连接并调节人文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情理纽带”。从“天人之际”来看,学校美育应以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内核,引导学生在徜徉于自然山水的过程中“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经由“味象”“观气”和“悟道”的审美营构体认“美丽中国”,确证“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的深刻意蕴,进而获得故土难离的家园意識和自由逍遥的天地境界。
最后,加强美的理想教育,重筑学生的“人生信仰”。理想之美是引领人类文明走出虚无主义晦暗世界的希望之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灯塔。学校美育的高阶目标是使学生超拔于现实生活的尘埃,理性自觉地构筑意义丰盈、崇高隽永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国特色学校美育应以崇高深邃的信仰故事,促发学生的情感自觉与价值认同,让学生体认“国之大者”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使“小我”与“大我”在人格养成、诗性化成、生命涵成中融通,形成超旷浩然、自由纯粹的意义追寻。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