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南通高校毕业生的“硬核”策略与有效举措探析

2022-12-08 01:11许晓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硬核南通毕业生

■许晓月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和高校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发挥高校与地方的协调、互促的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为南通高校毕业生留通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案对策,进一步推动南通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政治成熟,进一步提高南通城市影响力、吸引力。

一、影响南通高校毕业生留通因素的调研分析

(一)高校招生外延,留通成本陡增

南通高校近几年生源结构产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高职类院校,2017年以前以本省生源为主,占70%以上,近几年省外生源比例高达90%。外地学生相对于通籍学生而言,留通生活成本较高,对收入要求、生活品质、职业期待也随之提高,如果就业收入不高、岗位需求不足、职业发展不畅,离通比例就会随之提高。

南通目前大力推行“江海英才集聚工程”“通籍英才归雁计划”等措施,在各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身上,已经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动能需提升,所以在政策落实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南通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与苏州、南京等经济靠前的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吸引力差距。如果仅仅把目标人群放在高学历高层次等领军人才身上,和苏州、南京等城市去争夺,那劣势是非常明显的,与目前南通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南通高校毕业生着眼开展留通研究是符合实际发展现状的。

通过对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进行分析和文献数据收集可知,经济发展前六的城市的高校数量是远远超过南通地区的高校数量的(见图1)。学生对母校的好感度会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好感度,通过3到7年的学习生活,足以让青年学生对一所城市产生共情和期待。南通地方有3所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高校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高等教育知名度、美誉度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1 江苏省内部分城市高校数量

(二)专业培养滞后,产业结构亟待更新

南通作为建筑、纺织行业大市,其中建筑、房地产类收入占比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革新程度不高。借鉴苏州等发展速度快、流入人口比例较高的城市经验来看,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依靠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高新产业,尤其是智能化产业、信息化产业的引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岗位,吸引较高层次和高层次的人才。南通的基础教育实力雄厚,但高等教育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高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联动是发展的趋势。有些高等院校将校企合作的压力简单转嫁在普通教师的身上,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有限,场地支持有限,甚至还有较多的限制和门槛,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而对于企业而言,科研需求并不是那么明显,有些科技的成效也不是短期就能呈现出来的。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建设的内核,是社会创新的基础,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在于人才的发展和创新,人才也是文化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城市吸力不足,人才流出比例高

2020年10月,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南通举办,首次发布上海以外长三角40个城市排名,南通总分为79.45分,在长三角40个城市中排名第7。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南通在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及科技支出方面不足;从人口净流入和当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率来看,青年吸引力不足,引力指标排名第9;对公共服务较满意,排名第2;生活环境排名靠后,主要是年轻人的休闲健身场所不足、文旅产业不够发达、夜生活不够活跃等。

根据近两年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南通排名中游,其中南通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0%左右,高出平均值4.5个百分点。尽管南通近几年不断推进“江海英才聚集工程”招才引智,青年流入比例大大提升,但根据南通统计局2020年出具的《南通市人口流动现状分析》,目前仍是人口净流出城市,与《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的流动人才分布等数据相匹配,也和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相匹配。

从以上报告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一是南通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智能信息化相关产业较弱,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专科学生的岗位适配度和岗位吸引力;二是南通对于毕业生的城市吸引力不足,南通作为一座文化古城,还要更多的挖掘城市底蕴、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改善休闲娱乐环境,加大对青年的吸引力;三是做好青年创业领军人物的树立扶持,目前随着毕业生学历升高,回通就业率明显下降,尤其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回通就业率则更低,由政府牵头、龙头企业带头,形成宽松、友善、有力度的创业环境和政策,形成创业标杆基地,更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回通创业。

二、打造南通高校毕业生留通的“硬核”策略

(一)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城市“换新装”

打通高校学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通道,推动高校对接城市建设、对接城市创新、对接城市开放的新形势及路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指出,城市与高校是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城市与高校的互动融合发展成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杰作。回顾城市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名城孕育了名校,名校成就了名城,两者相辅相成。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

1.加大高校建设力度。种下梧桐树,方能引得金凤凰。想要得到原创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这两样稀缺资源,需要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存在才能实现。南通目前有9所高校,包括3所本科和6所专科院校,与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要推进南通地区高校提质升级,建立本科院校博士点、筹备职业本科,推进“双高建设”,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高校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专门的课题申报和经费获取途径,可以满足巨大资金需求的研究项目,能够承担一定的研发风险,高校可以利用优势主动对接地方企业,帮助企业来解决实际问题,弥补企业独立研发的不足。同时,在高校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入驻,更有利于青年的成长和城市经济发展。

2.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仅仅是通过几个横向项目将企业和高校建立联系和合作是不够的,不能够帮助企业真正地优化资源创新绩效。将企业实绩与高校发展指标挂钩,建立整合协同的一体化合作,而且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企业不能因为眼前小利而放弃财力、资源、时间的投入或者虚假合作,这样会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蓄力不足,企业生命力萎靡。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不仅要在合作过程中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同时还要对内外部有益知识吸收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制度和提升经营艺术。由政府牵头,校长责任制推进校企合作,开设校企合作高职班、本科班、高研班,在通大中型企业提供高质量岗前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让南通高校毕业生在校企实践中“无缝对接”。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定期组织产业园中的企业和高校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机构开展咨询和沟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协同合作培训中,引导通城微小企业招收在通高校毕业生,制定人才吸纳奖励政策和监管制度,进行周期性回访、座谈,避免“试用期辞退”等骗取廉价劳动力的事件发生,提供法律咨询、职业规划咨询团队为高校毕业生“保驾护航”。对于人才吸纳、培养有较大贡献的企业,政府在税收政策、科技扶持等营商环境上提供优待。在制定法规政策时要向企业和高校倾斜,不断激发双方深度协作,促使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优化产业结构,“安心”与“创新”并行

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倾力打造通城企业联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南通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的矛盾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于轻工业、船舶业等第二产业缓慢,对劳动力的吸纳不足,高校毕业生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新兴技术产业因为缺乏经验和实践无法进入,而第三产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等还不够完善,让从业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归属感,容易出现劳动地位偏低,离职率较高的情况。分析苏州、南京等产业形态,要从保障、鼓励等方面制定引导政策,进一步优化南通产业结构,为传统行业注入高新技术活力,为新兴行业提供发展平台。

1.实行青年成长成才引领工程。毕业生在实习、求职过程中易受到就业歧视、虚假招聘信息、不公正对待和个人信息泄露等侵权伤害,完善当地劳动保障制度,摸排通城企业中“实习生”当正式工用、不签约不缴纳保险的情况,细化企业侵权行为的具体类型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加大南通就业创业政策普及力度,做到毕业生100%覆盖,让好政策落地、落实。实施“新南通人”培育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街道社区团组织的作用,从心理上团结青年、从行动上凝聚青年,杜绝“难办事、难沟通、冷面孔”,让“新南通人”有归属感,创新新业态党建实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编制、青年论坛、行业创新交流会等活动,实行生活互助、学习共享等青年模式,发现和锻炼青年人才,加强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

2.实行创新人才团队深化工程。优化双创人才、高层次人才管理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科学客观、可靠可行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带动南通产业升级,对产业改革、技术创新、发明专利转化效果好的项目和负责人进行资金和政策激励,引入竞争和滚动机制,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以及团队成员组成,招募高素质、有理想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创新团队,建立“跟党走、做实事、出成效”的创新人才团队。细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和考核激励举措,明确领军人才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课题攻关等方面的职责要求,发挥领军人才在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和发展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3.实行城际滚动交叉调研工程。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建立综合调研专项小组,形成“5+5”的流动工作机制,即5名固定班底研究人员和5名兼职调研员,涵盖行业代表、协会代表、本专科高校代表、领军人物代表等。对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人才新政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回访、调研;对城市文化建设路径进行规划设计;对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建言献策;深入一线、二线城市,围绕人才发展、企业需求、城市定位等方面梳理一线声音与资料,探寻南通城市特征、文化特色等,为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等。

(三)塑造城市“个性标签”,打造通城“安巢”计划

从政策、环境、企业、经济、公共服务方面分析吸引力因素,提高人才归属感和城市吸引力,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选择一个城市会有很多的原因,亲人、朋友、收入、文化、机会等等,都可能成为一个人留在一座城市的原因。为什么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高昂,依然能吸引人才流入,相反不发达地区提供住房等优惠政策还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其中的“跷跷板”效应关键在于人力资本聚集、房价上涨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曾有实证表明,中国超级城市因高涨的房价对精英群体产生了挤出效应,但总体上,精英仍然偏爱超级城市,众所周知,对于“北漂”“沪漂”人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能够获得高出流出城市的工资,工资上涨进而推动流入地房价上涨。南通属于长三角地区综合排名第七的城市,住房是大家最关注的生活需求之一,近几年房价的持续上涨让通城市民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房价上涨对低收入人群形成一种挤出效应,而对高收入人群则通过财富效应产生了一种人力资本累积效应,而政府通过扩大城市公共设施供给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可以持续对人力资本产生虹吸效应。另外,高层次劳动者倾向于购买高价值住房,进而会推动地区房价上涨,人力资本和房屋价格、租房价格呈正向关系。

经济发展是南通的一项长期课题,想要迅速提升南通城市品牌形象,形成南通名片,一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开发城市特色,扶持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利用网络直播、名人效应等,形成声势较大的产业圈,张謇文化作为南通文化的核心,至今没有具有知名度、流行性的文创产品和较为集中的旅游营业项目,蓝印花布作为南通的标签,周边产品缺乏创新,不适应于年轻人的审美,这是南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遗憾;二是发挥高校文化建设,开展高校文化宣讲比赛或者设计比赛,参考上海等地区的大学,形成具有记忆点、流传度的文创产品,把握大学生的母校情节;三是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实力,吸引更多的优质高校入驻南通,用产业带动教育建设,用教育促进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20年11月12日赴南通考察长江生态,并提到“幸福生活是你们亲手建设、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的协调、互促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政治成熟,进一步提高地方城市影响力、吸引力,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全面贯彻到城市人才工程中来。

猜你喜欢
硬核南通毕业生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