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桂林(五)

2022-12-08 04:49沈东子
南方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桥漓江桂林

沈东子

一、南国后花园

常年生活在桂林,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说桂林是广州人的后花园,每逢周末一家人开着车就过来了,转转月亮山,漂漂遇龙河;也有说桂林是台湾人的后花園的,周五坐飞机过来,看看风景发发呆,转转乐满地、愚自乐园,周一再赶回台北上班。这里的后花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好懂,路途近,景色好,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第二层意思就复杂一些了,除了景色好,也没什么别的,看过后就走人,没听说在后花园长住的,后花园再迷人,终究只是后花园。

其实世上的风景,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距人类远,比如喜马拉雅、乞力马扎罗、尼亚加拉瀑布、玛旁雍错、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这类风景磅礴大气,更接近神明的境界。另一类就在我们身边,因为与人类活动相交融,美丽的自然景观中,还包含有点点滴滴的人文情怀,比如泰山、西湖、云冈石窟等。桂林的性质更接近后者,城区内的象鼻山、独秀峰、叠彩山、虞山等,都被建筑物环绕。漓江的游览江段,虽然长达50多公里,有百里画廊之称,但一路云遮雾绕,蜿蜒流淌,让人感到亲近。尤其是近年开始流行徒步游漓江,沿江边的曲折步道前行,躬身绕石走,涉水过溪流,那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意,是坐在游船上匆匆而过体会不到的。

桂林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璀璨的古代文化不用多说,市区的大小山包上,都留下诸多名人镌刻。月牙山南侧龙隐洞旁边,有个叫桂海碑林的展览馆,号称与西安碑林齐名,荟萃历朝碑刻,尤以宋碑名气最大,有130多方,石刻界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全国仅存的蔡京《元祐党籍碑》《平蛮三将题名》、米芾《还珠洞题名》 《自画像》、方信孺《龙隐洞题诗》等,篆隶行草,济济一堂,堪称集中华书法精品之大成。有这样的文化底气,面对文化名城的雅号,桂林理当欣然笑纳。

对于如何游览桂林市区的风景名胜,古人早有安排,早就设计好了各条寻古访幽的游历线路。古人生活节奏悠闲,讲求闲情雅致,看看落叶,听听晚钟,都能生发出诗情画意,一只归雁能作诗,一叶扁舟可入画,这是一种精致的人生,也是今人时常怀旧之所在。今人在快节奏的漩涡中挣扎,得失相抵,最终也无非化作一缕青烟,因此回望古人的生活,不免会有几许怅惘。

桂海碑林博物馆副馆长曾燕娟女士,根据先人留下来的资料,总结出下列几条古代旅游线路:一、会食崇宁(寺),登转魁阁,观风洞,历曾公岩,泛舟过龙隐,晚酌于骖鸾阁;二、早饭龙隐,过曾公岩、栖霞、风洞、程公岩,烹茶晚会于八桂伏波岩,抵暮而归;三、游叠彩至八桂堂,陶家园、栖霞洞、曾公岩、风洞,午饭龙隐,晚集雉山,过于家园归。(曾燕娟:《追溯千年:石刻永流芳》,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今人若能按此线路巡游,自然过足了雅瘾,不过既然古风不存,文中提到的诸多古迹也已风光不再,比如八桂堂,原址在伏波山与叠彩山之间的八角塘一带,那八角塘曾有清波荡漾、柳叶飘摇的美景,是桂林古八景之一,如今别说八桂堂,连八角塘也见不到了,在周围建筑的蚕食下,只剩最后两支残角。再比如雉山,那山远看像小鸡,依傍宁远河,古代也是风雅之处,自从被圈住,一般人再也见不到雉山的真面目。据说该山藏有不少珍贵的摩崖碑刻,但我从未进去过。前朝再美好,也回不去了,何况前朝也有前朝的伤痛,今人只能奋然前行,营造好自己的家园。

二、世界喀斯特

我整理过美国摄影家福曼(Harrison Forman,1904—1978)拍摄的一些20世纪40年代初的桂林照片,配说明文字刊载于本地报纸上。福曼是世界级摄影家,足迹遍及五洲四海,从北非沙漠到秘鲁的印第安人遗迹,从澳大利亚海岸线到南极冰川,都有他活跃的身影。被称为“现代马可·波罗”。 福曼一生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中华大地,他有一张中文名片,上面印的是“旅行家、作家福曼”。在来桂林拍摄前,福曼去过西藏,当时他听说西藏新发现了一座山峰,比珠穆朗玛峰更高,于是决定前往寻找,结果找到的只是一个传说。

1942年冬天,福曼搭乘飞机穿越日军封锁线,由香港来桂林,虽然逗留时间短暂,但给我们留下80多幅桂林山川湖泊、风情民俗的宝贵图片,让我们在80年后,得以看到桂林民国时期的风貌。福曼拍摄的民国桂林照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城市格局和市井生活。前者介绍桂林的交通、建筑和城市轮廓,后者给桂林各阶层市民留影,包括官员、军人、刻字工、泥瓦匠、挑夫和摊贩等。那些先人的脸庞,刻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画面上的漓江河水丰饶,两岸树木繁茂,再现了当年的桂林原貌。

同样是40年代初,美国名作家海明威偕第三任夫人盖尔霍恩来到桂林。这盖女士也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公开身份是战地记者,曾采访过苏联与芬兰的武装冲突。近年曝光的史料表明,盖女士1940年已加入苏联克格勃,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红色间谍。桂林本来并不在海明威此次访华的行程计划中,可是在由韶关前往重庆的途中,他不停地听人说起桂林的景色,说桂林如何如何美,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于是临时改变主意往桂林而来。他在日记里留下这样的文字:

成千上万的微缩小山,在原野上列队,都仅有三百英尺高,我们都以为中国画上的风景,是想象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是桂林山水的翻版。这里还有一座很有名的岩洞,现在用来做防空洞,可容纳三万人。(摘译自《海明威日记》)

海明威在1941年那个潮湿的春天,站在漓江边眺望下游的迷蒙烟雨时,一定不会想到40多年后,他的小说会用汉字在这座城市印刷出版。上世纪80年代初经由时任副刊部主任卢存学推荐,我翻译的海明威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桂林日报》发表。彼时刚改革开放,副刊发表当代外国文学作品尚属首次,可谓开风气之先。1987年,由董衡巽等译家翻译的《老人与海》,作为获诺贝尔奖作家丛书之一种,由坐落桂林的漓江出版社出版,系中国大陆最早系统介绍海明威小说的图书之一,收入的小说除了《老人与海》,其余都是第一次译成中文。漓江出版社也由此开始达到其外国文学出版的鼎盛期。

在海明威来过桂林后,时光又过了30多年,来到1976年。桂林迎来了自己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代中国的一扇窗户,悄悄打开了,开始接待各国政要。那年头经济停滞,物资奇缺,既然没什么别的东西示人,那就看山水吧。这年2月,因水门事件黯然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由一架中国政府派去的专机接来桂林,开始其养心之旅。像所有第一次见到漓江的洋人一样,尼克松对那些盆景般的小山印象深刻,只不过看见那些山,我们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想到的是女人的发卡,而尼克松说山如金字塔,想到的是法老的坟茔。跟随的记者这样写道:

尼克松作为一位普通旅游者,今天乘船顺流而下50里游览了漓江,几次把两岸奇形怪状的山峰比喻成金字塔。这位前总统告诉陪同的中国官员:“别忘了,是我最先把这些山叫作金字塔的,以后别人来桂林,你们可以说,我们也有像埃及和墨西哥那样的金字塔。除了冬天不下雪,这里跟优山美地还是很像的。”(摘译自美国佛罗里达《平台报》,1976年2月27日)

这也难怪,这位从小就有志于改变世界的政治家,此时面临政治上的穷途末路,心中所想是自己的历史地位,内心一定是很苍茫的,所以才会有金字塔的联想。他还把桂林比作老家加利福尼亚的优山美地(Yosemite),说区别仅在于优山美地有雪,桂林没有。尼克松说桂林没有雪,是不确切的,桂林有时会有雪,但是1976年的那个冬天确实没有。桂林的雪景是很苍凉的,因为雪下得很薄,只是浅浅地盖住地表,没有庐山雪压青松的伟岸,也不似断桥残雪的妖娆。桂林最美丽的季节还是初夏,江水澄澈,万木葱茏。

说到这优山美地,还不能不说一下一个叫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的美国摄影家。亚当斯的父亲很崇拜爱默生,喜欢过自然平和的生活,常带儿子游历山水风光。14岁那年,小亚当斯来到优山美地,立刻被其绚烂的风光所撼动,发誓要把当地一年四季的不同美景拍下来。接下来的岁月里,他订阅摄影杂志,参加摄影学习班,观摩各种影像展览,无数次往返来回优山美地,结识了当地一位画家,与画家之女相恋十年,后娶其为妻。亚当斯倾其一生拍摄优山美地,拍下其春夏秋冬的变幻景色,制作明信片、出画册、刊载在各种杂志上,展现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高超的黑白摄影艺术,引来了许多同道好友。

亚当斯及其同行们的努力沒有白费,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优山美地的价值,1940年立法将其保护起来。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将其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712-013。如今的优山美地是一座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花岗岩悬崖、瀑布,清澈的湖泊和溪流,还有包括巨杉在内的许多稀有植物品种。巨杉俗称老爷树,加州有一棵历史悠久的巨杉,早期曾被人在树干中间挖开一个洞,汽车可以驶过。

亚当斯们对优山美地的保护,曾让我产生过一种念头,为什么漓江两岸不可以建立国家公园?从源头猫儿山到平乐,都可以划归管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案中有这么一条:“保护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历史遗迹,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同时不能破坏这些场所,将之流传给后代。”一座景区成为国家公园后,就可以采用国家公园的体例进行保护管理,所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者才理直气壮。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中国要建国家公园,不单是漓江一个景区的事。

三、说环保

要说桂林与其他城市有何不一样,那就是桂林有一条举世闻名的漓江,因为这条江,桂林一跃而与杭州、西安、成都齐名,成为大陆最受欢迎的国际旅游城市之一,游中国而未游桂林,必定是一件憾事。如果说其他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时时会面临如何保护先人遗迹,那么在桂林,面临的则是如何保护漓江。

所谓自然文化,就是先人绚烂魅惑的文字,上天鬼斧神工的造化。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在有人类之前,漓江已经平静流淌了几十万年,如果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而干涸甚至消亡,这份馈赠不能留给后人,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漓江是桂林的,也不完全只属于桂林,它跟优山美地一样,也是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面对上苍赐予的这样一片山川地貌,我们理应要有一分敬畏之心。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发展缓慢的城市,桂林一直有脱胎换骨的梦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过东方日内瓦的构思,只是这构思生不逢时,还未来得及规划,就已胎死腹中。所谓东方日内瓦,指的自然是把桂林建设成整洁、有序的国际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旅游中心等,建设的重心是国际会议大厦、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剧院……日内瓦有日内瓦湖,桂林有漓江,就自然条件而言,怎么比都不逊色。

当然,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环保。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爱惜,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曾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指出日复一日在河水里折腾,声、光、搅动对大自然也是一种污染,结果引来嘲笑,因为按一般人的理解,只有可见的垃圾,如塑料袋、泡沫饭盒之类才算是污染。

当年克林顿来桂林,一边摇着手中的中国传统纸扇,一边说:“这是世界上最节能的空调。”他专门在七星公园的骆驼山前,对公众发表关于环保的演说,认为“中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中国已经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美国和中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有着广泛的前景。对未来地球自然环境的关心是双方理解与合作的基础。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

其实环保并不难懂,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看在眼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抵触呢?利益。环保如同拔河比赛,一头是利益,另一头是良知,两头都不示弱,一刻也松弛不得。前段时间公布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名,本以为桂林在这一项会占优,还暗自得意呢,不想名次却让人不乐观,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一时成为全城老百姓的谈资。要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只有首先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意识,游客才会受触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外来企业也才会受触动,才会把规划做得更好。

四、城徽之美

必须承认,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一系列城市改造,桂林已具有现代城市的雏形,尤其是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的整合疏浚,给市区带来灵气和生机,领导者和广大劳动者功不可没。但总体来说,这一切还是很不够的,桂林距离国际城市还很远。

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上世纪40年代,日寇因嫉恨桂系军人能征善战,前有台儿庄,后有昆仑关,遂对桂林城实施毁灭打击,守军抱玉碎之心殊死抵抗,全城尽成瓦砾。60年代末的残酷派系武斗,也导致后续30年的萧条,所谓东方日内瓦,未盖一片瓦。那时的桂林无所谓装扮,贬义叫寒酸,褒义叫清贫,客观评价是穷困。我曾在小说《虎皮》中描写过1968年夏天的真实生活,那年因为躲避内乱,我们全家逃到东江小学,临时寄宿在教室里。

7月的雨水是充沛的,我开始在雨中想念杉湖了,想象密集的雨珠抽打着湖面,鲤鱼、鲢鱼、鲫鱼跃跃欲试,想趁机跳过水闸奔向漓江,有时连虾都跳,谁不想趁着涨水越狱呀。雨天是没有炮弹的,我站在操场上,分辨着滂沱大雨由远而近的声音,那声音在乌云的配合下,犹如万马从四面八方奔腾而至,将我团团围在中央。

从坝上奔涌下来的雨水,沿斜坡形成湍流,遇岩石阻遏即飞溅四散,形成扇形的水花。我太喜欢雨天了,经常像小蛤蟆一样在雨后的操场上蹦跶,想象着自己像鲫鱼那样奔向远方,直到母亲叫我回去吃土豆。她每次都喊吃饭了,吃饭了,但我知道每次吃的都不是饭,是土豆,在这里吃饭的饭,等于就餐的餐,是没有具体内容的。土豆,也有人叫马铃薯,是这个夏天的唯一食物,全家凭票拿回一麻袋,藏课桌下面,那里最安全,每餐洗几个连皮煮了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热爱桂林的人,是真的爱桂林。我常以在阳朔西街长住的洋人为例子,说明世间并无绝对幸福,世人总是轻视身边憧憬遥远,洋人认为人对阳光、空气和水的需要,要远远大过时尚品牌,从纽约、巴黎麇集阳朔,为的是逃避水泥丛林,享受阳光与安宁;而国人向往奢华,说白了,还是因为以前穷怕了。

洋人对原有建筑物的保护,花了许多心思,欧洲小镇的经验太远,就不说了,单说洋人对阳朔民居的改造,也很有借鉴意义。有的洋人在阳朔一呆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愿走,把民居买下或租下来,保留外观的中式雕梁画栋,只把房间里面的生活设施,按现代住宅做改造,比如装上冰箱、空调机、抽水马桶等,再将院子摆上瓷瓶,种上花草,普通民居就成了花园小洋房。这种做法既有对原有民居的尊重,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北京的一些四合院也是这样改造的。

说起桂林的城徽。一般都会想到象鼻山,我首先想到的是梅瓶。桂林靖江王陵出土的300多件明代梅瓶,曾轰动全国考古界,既有修长之雅,又有丰饶之美,堪称明代瓷瓶的最高境界,一时间只要说起梅瓶,就离不开桂林。可后来考据这些梅瓶并非本地产,都是景德镇制作,作为皇室用品运来桂林,供靖江王使用的。只要是陶瓷,最终总不敌青花瓷。

后来我想到了花桥,建议桂林的城徽可以考虑花桥——花一样的桥。花桥是俏丽的,也很娴静,如深闺美人,长年在漓江东岸守望,守着通往七星岩的必经之道。童年时,父亲曾在花桥对面的展览馆工作,我常在展览馆的平台上,眺望花桥美丽的圆拱——峻峭的山峰之间,忽然闪出几道丰润的弧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人类巧手与大自然鬼斧的完美结合。花桥的古色与优雅,是自然山水不能比拟的,足以担当起地标之责。

白先勇对花桥情有独钟,他写道:

果然是我们花桥,桥底下是漓江,桥头那两根石头龙柱还在那里,柱子旁边站着两个后生,一男一女,男孩子是卢先生,女孩子一定是那位罗家姑娘了。卢先生还穿着一身学生装,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戴着一顶学生鸭嘴帽。我再一看那位罗家姑娘,就不由得暗暗喝起彩来。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秀灵秀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疼怜。两个人肩靠着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两个人都不过是十八九岁的模样。(白先勇:《花桥荣记》)

沙地黑米把花桥定位为“一方闲章”,也别有新意。

花桥从来就不是桂林的中心,花桥只是桂林城边上的一方闲章,不经意地钤在那里,没它不少,有了它,桂林这幅画卷就平添了别样的风流格调。

花桥有很长的历史,始建于宋代。老桂林都知道,要去花桥,必须出水东门过浮桥往东。那浮桥如今不浮了,成了实打实的解放桥,解放桥下就是漓江。而花桥一直还在,花桥下是小东江。白先勇说花桥底下是漓江,也对。因为小东江是漓江东边的一条支流,北出漓江,南边入的还是漓江,根本就是漓江水系里的一小箍,跟《玉卿嫂》里的容哥儿似的,只是溜出来荡那么一小会儿,终究还是会乖乖转回去。

“花桥”两个字一直给我繁盛之感,仿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字音又谐“花轿”,更添烟火气,真有点若非青春年少,不走花桥的意思。(沙地黑米:《桂林人·花桥闲章》)

五、步道之新

前面提到这些年开始风行徒步走漓江,我对漓江沿岸的步道,则怀有期望。徒步旅游一直是全世界所有背包族驴友的梦想,无须借助汽车、飞机、轮船,凭自己的双脚走遍世界,既可以体会精致旅行的精髓,又可以降低能耗,保护景区的一草一木。这梦想听上去有点虚幻,但在发达国家已逐渐成为现实。美国1968年制定颁布国家步道体系(National Trails System),至今已命名11条国家风景步道,其中有3条贯穿全美,成为背包客的热门选项。仅以大陆分水岭步道为例,该步道长约5000公里,途经黄石公园、落基山国家公园,穿越海拔4000米的山峰,要想走完全程,至少得花半年时间,据说每年只有二三十人登记走完全程。

漓江步道的规模当然小得多,也就50多公里,设想由龙门大桥下台阶到漓江边,然后迈开脚步一路向南,脚下就有一条跟自然岸线契合,又比较适合行走的步道,一直通到陽朔书童山下,那该何等美妙!所谓跟自然岸线契合,是指沿河岸线弯曲前行,逢山摆一下渡绕开,遇溪架一座小木桥,尽量保持原生态。所谓适合行走,不一定铺成水泥小道,只要跟周围环境协调,山路、沙土路、鹅卵石路都可以,还要高低错落,有坎有坡,只方便人徒步走,不许走单车、摩托之类。

沿线设一些指示牌,给徒步者指一下大致方向,免得迷路就可以。还要警示洪水期注意事项,漓江的汛期是很可怕的,可以用翻脸不认人来形容,淑女变泼妇,江面两三天内可以变成黄浦江,不但宽阔,而且黄。除了指示牌,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尽量保持原貌。50多公里的黄金步道,相信会成为世上最美丽的步道之一。

国内现有的城市步道,可以举几个例子。

1.青岛。青岛步道是比较斯文的,西起团岛,东到石老人,长达39公里,穿越海湾、岬角、八大峡、八大关等景区,一路平坦,没任何风险,属于情调漫步。

2.丽江。麗江与漓江在英文中都叫Lijiang,但丽江拥有著名的步道虎跳峡。峡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在山间蜿蜒迂回约25公里,是洋人背包客游丽江的必选项。我只走过上虎跳,沿途激流、峡谷、雪山尽收眼底,时有马帮迎面而来。

3.香港。大屿山步道景色旖旎,从望东湾沿海岸线到大澳,那条步道叫凤凰径,一路山峦起伏,海天一色,还有木脚林立的临海渔村,全长20多公里,我只走了大概三分之一,后来拐大路拦班车到大澳。

4.杭州。通常的杭州之旅,无非是南线北线,南线走雷峰塔、虎跑泉、六和塔,北线走岳王庙、灵隐寺、玉泉观鱼。其实杭州也是有步道的,那就是九溪十八涧,步道不算长,一个下午就可以走完。其间涉溪水、看茶园,若是清明前,可以喝到最地道的明前茶。

龙门大桥下游不远处,原来有一片华侨农场,专门用来安置东南亚各国回归的华侨。华侨是很勤勉的,有一块土地,就会劳作耕耘,农场里种了许多果树,主要是柑橘,每到秋天收获季节,桂林市面上都会出售华侨农场的水果。其中有一种小橘子,橘红色的皮,非常新鲜,非常甜,手指剥过橘子皮,会留下清香。

二十郎当岁,我开书画店时,认识了一个叫珍妮的归侨女孩,她经常骑辆自行车,笑吟吟地出现在我的画店门口,一只脚点着马路牙子,人却不下来,一口南洋味儿的国语。这女孩因为在海外受的教育,对什么主义、思想一概不知,反而显得清新自然。你不能说她单纯,她只是不懂不该懂的东西,情商是很高的,对少男少女精神交流的把握,格外具有分寸感。这也难怪,人家是读琼瑶,听邓丽君长大的南海姑娘,满心都是爱,不似我们,满脑子恨,总想着跟谁斗一斗。后来每当闻到那种小橘子的香味,我都会不由得想到她。

我曾去过珍妮的家,那是一排低矮的农场平房。有人不解这些侨胞,为什么撇下海外的产业回国,但只要看看那些排华的历史场面,就会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珍妮姑娘后来去哪了,我不知道。后来我又去过一次农场,只是那排平房已经找不到了。设想若干年后,这里成为热闹的步道区,有谁会想到,不远处相思埭旁绿树掩隐之处,曾有过一位少年的情思?相思埭是古桂柳运河桂林一段的称谓,从华侨农场北边穿过汇入漓江,一百多年前曾有过“百亩漾荷花,素手采藕菱”的美景。

(编辑 吴翠)

猜你喜欢
花桥漓江桂林
桂林行
漓江情画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花桥
乐!乘动车,看桂林
花桥 古树流水
漓江夕色
竹筏上的漓江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