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分宜县气象局 江西,新余 3366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理念,强调提高气象科学精准预报预测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主张积极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切实为气象事业发展和建设提供助力。因此,为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有必要在新时代下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进程,更好推动智慧气象发展。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提出了互联网+气象战略,目的在于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实现气象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气象信息系统,实时动态化地监测和跟踪气象信息,并促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作用,确保最终实现智能监测和观测目标。要想发展智慧气象业务,搭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建设载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健全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智慧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气象智慧管理能力。气象信息化数据示意图见图1。
气象信息化建设发挥了信息化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对气象信息资源的挖掘,提高了气象资源的利用率,顺应了新形势发展需要,是积极应对气象改革发展的有效手段[1]。基于此,加强气象信息化建设,可提高气象安全监测水平,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气象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亟需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提高气象信息化质量夯实基础。
我国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信息化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气象信息化工作,相关的气象部门也积极成立了气象信息化领导小组、气象信息化专家技术组,更好为气象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科学设计了气象信息化业务开展流程,加强气象信息化技术研发,切实为气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在具体落实气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了实体性质的气象信息化机构,部分气象部门小组成员存在身兼多职的现象,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气象信息化工作中,同时,此岗位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用气象信息化工作高效开展。气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诸多的环节,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支撑,然而,部分从事气象信息化建设的单位,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队伍,制约了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气象信息化工作难度,另外,由于气象信息化技术匮乏,未建立健全完善的气象信息化系统,进一步降低了气象信息化工作质量。
气象信息化工作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建设、资源数据整合及共享等方面仍然有待于完善和提升,就大数据时代下的气象信息化工作现状看,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小,信息数据传输时效缓慢,与现代气象智慧业务发展需求不符,在实际运用气象业务系统过程中,操作流程复杂,系统功能及性能不完善,尤其在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问题,降低了安全风险应对能力,当发生气象突发事件时,气象业务无法正常进行[2]。气象信息化平台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就气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情况看,存在碎片化现象,就整体治理情况看,成效不显著,受意识碎片化因素影响,弱化了相关单位的信息化意识,无法深层次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气象业务,未能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气象业务管理,科技含量不高[3],难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气象部门在落实和执行气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建立了“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存在地域上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更好完善气象业务流程设计,搭建高效的气象软件平台。
就气象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困境看,缺乏信息化人才,现有的气象信息化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素养较低,部分信息化工作者专业技能不高,掌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人才较少,难以为气象信息化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相关的气象部门未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队伍,缺少专业化的指导人员,难以满足气象信息化工作需要,因此,增加了气象信息化工作难度。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相关气象部门及从事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单位,要积极与时俱进,增强气象信息化意识,加强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持续化地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工作,协同做好气象信息化机构改革工作,创新气象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优化气象业务流程,科学设置业务机构,明确岗位职能,建立完善的气象信息化体制机制,将具体的责任意识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切实推动气象信息化工作健康长远发展。部分从事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单位,通过健全气象信息化管理机构,加强组织架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举措,成立了独立的气象信息化管理部门,安排气象信息化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信息化业务。同时,我国积极借鉴和学习了国外气象机构运作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气象信息化组织机构,确保更好与大数据时代有效衔接,切实满足大数据建设发展需要[4]。为此,我国部分城市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了数据资源管理局,为气象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为持续化推进气象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总体结构理论加强顶层设计,可厘清气象信息化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气象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就国内外气象信息化顶层设计现状看,国外大多数国家应用这一理念实现了顶层设计目标。基于此,我国气象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了气象工作发展实际情况,基于全方位、多维度视角加强信息化工作规划和设计,组建了气象信息化架构,并将最终需求作为切入点和出发点,紧跟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建设步伐,制定了完善的气象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了气象信息化工作目标,切实将气象信息化任务落实到实处,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提供气象信息化保障服务,充分利用了信息网络技术,加强通信网络保障,更新和升级了传统信息化系统软件,积极引进先进且成熟的技术,充分整合和利用了信息化资源,确保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气象信息化管理体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气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依托山洪地质灾害等项目开展的,在政府等单位投资建设下进行的,但整个运作过程中,亟需解决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等相关问题,争取项目资金基础上,加大气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成效。因此,在整体治理过程中,规范化气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方式,能够建立起集约化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而有效避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建现象,从而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同时,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气象部门积极与发改委、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交通等部门加强沟通和交流,防止出现业务交叉现象,最大程度上提高整体治理力度[5]。通过建立交流平台机制,更好制约和约束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行为,减少了部门工作冲突,在多方共同参与和支持下,且还是推动了气象信息化建设进程,并基于气象信息化目标执行信息化任务。
相关企业要加强高层团队建设,增强气象信息化意识,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信息化应对能力。信息化领导要加深对大数据的认识,促使气象相关业务与大数据结合,进而实施掌握信息化发展动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气象业务、科研、管理等领域中,进一步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气象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国省两级气象部门的领导层,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成效,树立了战略思维,在信息化工作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气象信息化工作模式,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气象信息化体系,加强对现代化气象业务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高管理层领导能力同时,为气象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引进和培养气象信息化人才,壮大气象信息化人才队伍,可更好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气象部门结合信息化工作开展现状,制定了完善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计划,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年度计划中,为气象信息化工作者提供学习、培训等机会,并加强内部体系建设,充分吸引人才,对信息化优秀工作者实施激励和奖励,切实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气象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气象信息化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在人才聘用过程中,优先聘用具备丰富气象信息化工作经验、掌握新兴信息化技术的信息化人才,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提高大数据人才基地建设力量,加大大数据人才储备。
为保证大数据气象信息化工作高质量开展,提高气象业务管理水平,需要构建有利于气象大数据实施的政策环境,基于政策层面保障气象信息数据安全,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气象信息数据安全风险的管控,保障气象大数据安全应用。安排专人深入实地开展气象数据调查工作,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资源库,保证气象数据资源共享。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设气象数据管理开放利用综合试点,主要从事气象数据分类、元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接口等试点工作,并建立了数据交换标准、搭建了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深化数据管理顶层设计,确保提高气象大数据利用率。
为更好适应气象大数据环境,必须加强气象信息化网络安全建设,加强气象大数据安全保障,部分气象部门在内外网网络边界处设置了防火墙,充分应用防火墙技术检测和防御网络非法入侵者,保障气象大数据平台安全运行,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能够降低气象信息数据传输风险,识别危险信息来源,及时发现安全管理漏洞,加强对黑客、病毒攻击的防范,从根本上提高气象信息化平台安全程度。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和进步推动下,气象部门搭建了病毒防御和识别一体化系统,实时过滤病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气象信息化平台管理制度,完善了平台管理流程,制定了标准化操作原则,将信息化平台风险控制到最小。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大数据气象信息化面临的困境,充分认识到气象信息化工作现状,相关气象部门及从事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单位,要结合气象大数据实施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气象信息化发展计划,充分利用大数据搭建气象信息化平台,提升气象信息数据共享和传输能力,切实解决气象信息化工作的各类问题,大力推动气象预报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