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虹
(云南省个旧市鸡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个旧 6610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作为一种仅有生猪作为易感群体的养殖业传染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母猪的繁殖失败以及仔猪出现呼吸道疾病。因为生猪发病日龄的差异,致使不同的致病毒株感染之后生猪的死亡率基本维持在2%~10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为一种正链单股的RNA病毒,能够在各种阶段的生猪群体中广泛传播以及流行[1]。在近30年的养猪业发展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持续大规模暴发,给全球范围内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发严峻。本文通过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剖解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相应措施,以便为今后我国生猪养殖业有效地预防并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为该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对热环境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在37℃的环境下最多存活48 h,或者在56℃的环境下经过45~50 min的处理,能够完全灭杀其活性。因此,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各种养殖用具可以使用煮沸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同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于常用的氯仿、乙醚之类的消毒剂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样可以使用这类成分的消毒剂进行猪舍大范围的消毒处理[2]。在猪、牛、羊等常见牲畜的红细胞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无法凝集,且在禽类以及鼠类动物的红细胞上也不具有明显的凝集性特点。但结合目前学术界有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来看,这种病毒带有明显的变异性,且抗原性也带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病毒的毒力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欧洲和美洲地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分离病毒毒株的毒性相对较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各个阶段的生猪都能够进行感染,并且产生不同程度的生殖免疫系统的破坏病,容易诱发猪瘟、猪喘气病等各种伴生疾病,对于生猪的免疫力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
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品种、性别的生猪均可以成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自然宿主,患病的生猪以及携带病毒的生猪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病毒。简单而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传染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完全可以通过生猪的口腔传播到自然空气中,并通过呼吸行为对健康生猪进行感染。风向将会对病毒感染的速率和位置产生直接影响,这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染病出现跳跃式特点的主要原因,处于同一区域内间隔20~30 km的猪场也可以传染发病[3]。
健康生猪接触患病或者携带病毒生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感染病毒。
公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如果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够明显,可能通过精液对健康的母猪进行感染,并且呈现出一种持续性的特点。
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如果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也会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仔猪。
健康生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实际的症状又会因为生猪所处的生长阶段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母猪感染之后,通常会精神懈怠、持续咳嗽、呼吸减慢、体温升高等。尚未受孕的母猪则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受孕困难等问题。妊娠期母猪如果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有可能会出现流产、早产等问题。公猪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通常的临床表现是厌食、发热、嗜睡、呼吸加快等,甚至有部分公猪会出现突然死亡的现象。
哺乳期的仔猪和保育猪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怕冷、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等问题,死亡率为50%~60%。部分生猪会出现出血现象,皮下有明显斑块,并伴有关节炎、病毒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在仔猪尚未断奶之前,如果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死亡率有所提高,胚胎期感染病毒的仔猪,出生时就会死亡,或者在出生几天之后死亡,死亡率为100%[4]。
育肥猪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临床症状表现相对较轻,以发热、昏睡、咳嗽为主。部分生猪在感染之后会出现结膜炎、腹泻的症状。断奶仔猪在患病之后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通常会因为激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等导致死亡。如果保育猪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在没有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生长肥育猪可以逐渐恢复健康。
生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胸腔内部会出现透明清亮的液体,在病死猪剖检中可以明显发现这一变化。如果生猪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时还出现了支原体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在其胸腔的积液中会发现混杂的纤维性质蛋白。严重的情况下,病死猪的肺脏、心包膜和胸部之间会出现明显的粘结现象。在病死猪剖检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病毒感染发病的生猪肺脏水肿,呈现红色,并伴有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出血斑点以及斑块。患病死亡的生猪全身淋巴结都会出现肿大现象,甚至部分淋巴结会出现出血问题,尤其是以肺门的淋巴结、腹股沟的淋巴结表现得更为明显[5]。这些经过病毒感染病变的淋巴结,其切面整体呈现出大理石纹样。部分生猪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肾脏也会肿大,并且肾脏表面以及肾盂都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点,且伴有脾脏和脑膜的出血现象,大肠也会附着部分的纤维素渗出物。
在确认生猪感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在穿戴防护设备的前提下,对已经病发的生猪以及携带病毒的生猪进行隔离处理。同时,还要对患病生猪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使用20 mL的鱼腥草、3 g阿莫西林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续治疗2~3 d。同时也可以使用20 mL的复合VB进行肌内注射,1次/d,同样连续治疗2~3 d[6]。如果患病生猪的症状表现较为严重,可以选用500 mL 5%的葡萄糖、50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加入20 mL的VB、VC以及3 g的阿莫西林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同样连续治疗2~3 d。对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仔猪而言,在疾病治疗中可以按照5 mg/(kg体重)的标准肌内注射长效头孢噻呋钠1~2次/d,连续治疗2~3 d。
在预防养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的过程中,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对病发及病毒携带的生猪进行全方位的隔离消毒和灭杀处理之后,需要针对种猪群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加强免疫,每间隔4个月进行1次接种,确保种猪群体内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抗体水平始终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疫苗主要是弱毒和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因为具有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并且不存在散毒、毒力反强的风险,得以广泛应用。但实际上,这种灭活疫苗的保护力相对较弱,通常可以在种猪和母猪的预防中进行接种。灭活疫苗在缺乏良好的佐剂配合应用的情况下,仅仅能够引发生猪体内的体液免疫,免疫保护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对于异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的保护力度相对有限。目前我国的畜牧业疫苗研究工作重心集中在如何提高灭活疫苗免疫之后的抗体综合水平。弱毒疫苗在接种之后能够产生较为良好的细胞免疫,并且对于相同抗原或者是相近抗原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野生病毒的感染能够进行有效的抵抗,生猪发病的概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在病发之后生猪养殖场内的疫情也能够得到快速的控制。但这种弱毒疫苗很有可能会引发病毒的母源传播,并存在一定的散毒风险。目前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一种经过改良的免疫程序开始逐渐推广应用,实际上就是联合使用灭活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这种联合的免疫工作相较于灭活和弱毒疫苗的单纯使用,有着较为良好的效果,生猪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出现明显下降。
养猪场在预防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是提高生猪自身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饲养场的养殖管理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生猪的生长需求进行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确保生猪能够始终处于一种健康的成长状态,推动生猪免疫系统的完善发育,进一步降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疾病的传播风险。同时,在生猪养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猪舍内外的温度控制,避免温度环境差异过大导致猪群出现应激反应。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全方面的清理,将粪便以及尿液等进行全方位的冲洗,并保持排污的通畅。生猪猪舍的养殖密度需要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提高生猪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抵抗力。对于患病生猪以及携带病毒生猪的猪舍,管理人员需要对猪舍内的道路、食槽、墙壁以及各种饲养用具进行全方面的消毒。可以选择1:600倍稀释的消毒灵进行猪舍的全方位长时间喷射消毒,确保能够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全面杀灭。
随着我国养猪场的规模化生产、发展,猪场的生产流程规范发展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同样有着明显的作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养猪场需要进行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以此来有效切断外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疾病的传染,并且能够在生猪养殖场内出现疫情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控制。猪舍内的生猪完全出售清空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对猪舍的边角和缝隙进行彻底冲洗,在干燥之后进行全面的消毒,猪舍在空闲14 d之后方可饲养下一批生猪。这种批次化的生产方式能够使整个生猪的生产过程带有明显的间隔规律性,推动生猪养殖的换料、免疫等各项工作的统一化、规模化发展,能够在缩减易感牲畜群体规模的同时,有效地切断外界的疾病传染途径。
作为一种生猪群体出现的高致病性传染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病发之后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对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在该种疾病预防治疗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生猪的临床表现针对性选用治疗方法,并及时隔离患病以及携带病毒的生猪,配合疫苗的定期接种以及养殖场内饲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以便在降低生猪病毒感染概率的同时,提高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