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的护理伦理挑战

2022-12-08 07:24张沛情诸葛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献血者医护人员伦理

张沛情,诸葛毅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浙江 衢州324000)

0 引言

6 月14 日是诺贝尔奖得主、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他揭开了ABO 血型系统的神秘面纱。为了纪念他,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和国际输血协会四个国际组织于2004 年6 月14 日共同发起了第一个“世界献血日”。2005 年5 月,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6 月14 日为“世界献血者日”,以支持志愿无偿献血。

人们为什么想献血?人们为什么志愿献血?在鼓励无偿献血时,这两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前者是生命研究(生物学)问题,而后者则是伦理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与“人、生命和道德”的主题密切相关。面对不断变化的献血模式以及诊疗护理技术和模式的进步,随之而来的献血伦理道德问题更加突出。伦理学通常包含有助于将解决伦理困境的方法概念化的原则和规则。伦理是一个人建立正确行为的基础,是决定如何做一个好人的原则,而道德则是伦理原则的实际应用[1]。

1 无偿献血的社会价值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与其他献血方式相比,志愿无偿献血有一定的优势——它是采集低危人群血液的最佳方式。志愿无偿献血(以下简称无偿献血)是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安全的一项基本战略。献血不再只是一个典型的医学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从医学角度看,无偿献血的最终目的是挽救生命。然而,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性和博爱,互助互爱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社会关系和生活水平的追求。无偿献血将人类拯救生命的资源和人道主义的意志结合起来,将医学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的意识形态结合起来。

最近,无偿献血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99%以上,部分省市甚至达到100%。

浙江省衢州市有250 多万人口,根据衢州市中心血站2017 年提供的数据,每年需要输血7000多升(约每天20 升)。换句话说,每天需要有大约100 人献血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2020 年,全市参加无偿献血28943 人次,献血总量8839.53 升,临床用血总量8443.48 升,继续保持临床用血100%来自志愿无偿献血,确保了医疗临床用血及时、安全、有效,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监管制度和无偿献血

监管制度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体现在经济、政治、法律和行政体系中的信仰和道德等基本社会制度上。它强调在法规中注入道德原理。第二个层次是道德标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换句话说,监管机构依赖于实施和形成自觉行为。

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保护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997 年12 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九届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并于1998 年10 月1 日起施行。政府提倡每一位18 至55 岁的健康公民献血。并鼓励公务员、军人和高等院校学生带头献血,为他人树立榜样,建立社会规范。此后,《血站管理办法》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分别规定了违反献血法律制度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应组织从事采供血工作的医护人员学习这些法律法规,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依法执业。

3 传统对无偿献血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自古就有助人为乐的美德。帮助别人不仅能够满足人的内心,而且对于帮助一个人自我实现也很重要——这就是它会带来快乐的原因。无偿献血是一种充满爱心的行为,一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行为。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道德规范。中国人崇尚仁爱,强调高尚的伦理价值观,尤其是人际关系和谐——这是中国传统美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道”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精神的象征。儒家哲学将“人道”视为“一切伦理的统称”,包括孝、忠、恕、智和信等。此外,要爱憎分明,不畏困难,说话谨慎,做事锲而不舍,乐于牺牲自我,热爱国家,举止庄重等。中医护理道德强调仁爱救人、精勤不倦。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从古到今一脉相承、一以贯之。1981 年第一届医学伦理学学术会议确立了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护理道德是医学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伦理学贯通古今又融汇中西。自主、行善、公正和不伤害在护理伦理学基本原则里占重要地位,因为它们涉及到几乎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信奉道德价值观,他必须首先履行自己的基本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在道德伦理底线之上的立场是高尚的。无偿献血正是这种追求人性意义的高尚。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献血车外会有人排队。

4 关于无偿献血相关道德问题的讨论

4.1 无偿献血可以促进生理健康

阻碍献血的因素有很多,一个很重要的是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但这些症状大多不常见,也不严重,在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供体的轻微不适[2]。与这轻微的不良反应比起来,参与无偿献血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无偿献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它不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带来快乐,而且能净化自己的精神,充实生活。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功能,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此外,长期、高频率的志愿献血可能与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有关,因为高铁储量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献血可以降低体内铁储量,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3]。

4.2 制度伦理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制度伦理和道德伦理是道德潜能释放所必需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代表着道德伦理的他律性和自主性。包括外化和内化、硬化和软化,以及外在与内在约束自己之间的关系。历史证明,没有政治制度的规范保护的道德伦理,没有建立在信仰和质量基础上的道德伦理将是脆弱的。

医护人员在采血和记录时,很多时候是一个人操作,献血者也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被迫依赖医护人员的帮助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此时,护士的“慎独”尤为重要。“慎独”是在没有外来监督的情况下,也总是小心谨慎,不做违反护理伦理道德的事。

4.3 自愿原则

在献血和输血过程中,献血的供者和受者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是指参与临床试验的人自愿和合法地进行试验,在作出决策之前完全了解实验程序和可能的实验结果。这也是护理伦理自主原则中最能体现尊重患者自主的方式。

4.4 效率原则

确保血液使用的有效性,避免任何浪费的做法。

4.5 公正原则

公正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平等对待献血者;二是当血库供应不足时,应根据紧迫程度,公平、公正地分配血液,尊重和维护受血者平等的基本医疗照护权。

4.6 献血者与受血者利益协调

不伤害原则实际上是“权衡利害”原则的运用。坚持以患者健康和利益为出发点,秉持职业操守,对诊疗护理措施进行利害分析,权衡利害的大小,尽力减轻双方受伤害的程度。应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升级现代化设施,以促进无偿献血的全面实施,促进文明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法律、质量和服务意识至关重要。

4.7 隐私和保密原则

从血样中诊断出的任何类型的传染病,包括肝炎、艾滋病和梅毒,都将反映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医护人员有义务为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保密,不得向献血者的学校、单位和保险公司透露。在无偿献血中,体贴和人道的对待是至关重要的,为那些检测呈阳性的捐赠者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无关联匿名技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公共卫生的重要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无关联匿名技术的孕妇产前艾滋病毒血清监测经常受到伦理方面的质疑。有学者认为这一战略不符合尊重人的生物伦理核心原则,剥夺了孕妇做出知情选择的自主权[4]。与此同时,随着治疗和传播预防的进步,无关联匿名技术的伦理平衡将发生变化。一旦检测结果具有可操作的预防或治疗意义,该技术在伦理上就变得更加站不住脚。世卫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新指南建议用普查或哨点监测系统代替[5]。在COVID-19大流行的今天,已经有国家正考虑采用哨点监测系统以利用有限的资源监测疾病的传播[6]。

4.8 安全原则

必须执行严格的标准采血操作程序,以减少献血的负面影响和传播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自2016 年以来,通过加强筛查技术、扩大筛查能力和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核酸检测(NAT),输血传播感染的风险已大幅降低[7]。然而,一项关于医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血液传染性疾病、血站负面事件等少数却比较典型的负面案例对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8]。受过系统教育的医学生对无偿献血仍有误解,阻碍了无偿献血。因此,绝不能忽视对无偿献血安全的保证。除此之外,对无偿献血错误的认识还可能是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所以应同时推进献血的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献血者讲解配合要点、血液相关知识以及献血后的注意事项等,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回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赠送献血宣传手册和在采血室等场所内张贴无偿献血健康教育海报也有利于促进无偿献血的推广。

使献血者满意和愉快是增加献血人数和提高公众献血意识的关键。研究显示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和人性化护理对防止献血反应的发生和提高献血积极性有促进作用[9-10]。为此医护人员要提高人文关怀的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以献血者为中心,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掌握熟练采血技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心理护理能力。对待献血者有热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采集血液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健康征询,采集血液后密切观察献血后的反应并及时予以处理。事实上,绝大多数献血后的负面生理反应是心理上的,主要发生在首次献血者身上[11]。因此适当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一个人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减少不适[12]。

5 小结

护理伦理学研究应为公众做好无偿献血的积极正确的指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速无偿献血的普及。根据护理伦理学研究的标准,应强调对人类的关怀,建立一个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安全血液供应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实现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献血者医护人员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处理方法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