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婷婷,唐冬雪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南京 211156;2.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是20 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他的图像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日常消费品、人物肖像、死亡与灾难等,这些作品均在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大环境下孕育成长。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单向度”的内涵——多彩缤纷的外表下是恒定的冷寂色调。
雷鑫的博士论文较为全面地解读了沃霍尔图像艺术与影像艺术各自的特征和联系,在分析沃霍尔艺术形成的背景时,雷鑫认为沃霍尔所处的工业文明与消费社会时代导致了其艺术的重要特征 “去个人化”(depersonalize)。耿幼壮认为沃霍尔的作品具有一种“异常冷静和‘客观’的表达方式”[1]。孙秀昌则对沃霍尔的艺术持批判态度,认为“艺术在以沃霍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家那里,彻底沦为赚钱的工具”[2]。艾丽莎·格里克(Elisa Glick)以马尔库塞的“本质是动态复杂的历史建构物”[3]这一观点作为铺垫,对安迪·沃霍尔的个人欲望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上述研究看,已有学者关注到沃霍尔作品中去个人化、异常冷静的内在色调,同时已有国外学者在解读其作品时使用了马尔库塞的思想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将马尔库塞的思想成果进一步运用于对沃霍尔作品中“冷静”特征的研究。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美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单向度的人》 是其批判理论的最高表现。他在书中论述道,人的个性会在失去对立面时受到貌似合理的压抑,逐渐失去自我,成为单向度的人。该文探讨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概念和思想,从文化、 话语和情感三方面来解读沃霍尔图像作品的艺术内涵。
沃霍尔深受美国大众文化影响,时常将其作为图像作品的灵感来源和产出母题。在沃霍尔的人物肖像系列中,有许多以电影明星、流行歌手、文化名人等公众人物作为肖像画的主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系列。在该系列作品中,沃霍尔将明星身份、性感风格、鲜艳色彩和复制手法融为一体,其艺术作品旗帜鲜明地以顺从姿态拥抱流行文化。在该系列作品中,文艺作品中的“破坏性角色”[4]是缺席的,如斗士、反叛诗人和小丑等不以传统意义上的方式谋生的人。这些对立性角色在沃霍尔的作品中消失了,他们改头换面,成了明星这一典型的非破坏性角色。这便意味着我们无法在沃霍尔的梦露系列中看到丰富各异的生活方式,尽管作品色彩缤纷绚丽,但是其背后却是一种“单调的光鲜”。
在沃霍尔创作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中,梦露均以性感美艳的女明星形象出现。沃霍尔采用极为鲜艳的色彩为肖像上色,以表现梦露朝气蓬勃、容光焕发的活力。在许多作品中,梦露最具特色的嘴唇使用了显眼的深红色,白金色的头发则通过加入不同的黄色来进行强化。通过选取性感风格和夺目色彩,作品刻意塑造和强化了这一明星形象。除此之外,沃霍尔使用了其著名的复制和重复手法,以及商业化的印刷套色风格,展现了梦露闪耀的明星光环。沃霍尔的复制手法使观者迷失在强烈的视觉经验中,“而不再去探寻单一形象背后的含义”[5]。然而,观者的迷失并非其复制手法的唯一效果,实际上,这种复制手法展示且进一步传播了作品背后那种“单调的光鲜”,因为“大规模地复制和展示”本身便是形成单向度现象的途径。
作为肖像画的主体,玛丽莲·梦露本人的争议也进一步增强了流行文化的单向度特征。导演乔叔华·洛根认为梦露可能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进行电影表演[6]。然而,梦露曾在拍摄电影时被男演员明确要求“做一个‘性感的玛丽莲·梦露’”[7]。她认为“这是在含沙射影地说她不会演戏,像是一个单向度的肤浅木偶”。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三个女孩》中呈现的梦露形象同样被认为是“虚伪的、单向度的和暗淡的”[8]。在大众文化的单向度眼光中,梦露被贴上“性感”这一固定标签,早已不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人,而是“一种性与权力的象征……一种影像符号”,更确切地说,梦露“变成了商品——被出售、给人安慰或使人兴奋”。而大众在观看、议论、消费和传播梦露性感形象的同时,人们自己也不自觉地成了“单调的光鲜”氛围中的一员。
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之所以成为波普艺术中获得极大认可的代表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独特地利用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巧妙地切合大众传媒的传播性。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如果大众传媒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乃至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现状的合理性就是以此为中心的”。梦露系列作品便是这样深刻地展现了“单向度”色彩的艺术内涵。
在有线电视和网络出现以前,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沃霍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上的新闻标题,独辟蹊径地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129 空难》(129 Die in Jet!)是沃霍尔于1962年创作的画作,其题材来源于1962年6月3日震惊世界的法国航空007 号航班空难事件,129 人遇难(之后又有一人抢救无效死亡),仅有两人生还。这架班机是由亚特兰大艺术协会为一个月的艺术珍品之行而安排的,乘客大多是亚特兰大的文化界人士与公民组织领袖,因而这起空难对文艺界造成了惨重损失。
沃霍尔在《纽约镜报》对这起空难报道的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画作,他使用了高100 英寸、宽72 英寸的大型画布,刻意地将本已醒目的大字标题和照片再度放大。作为一幅源于报纸新闻的作品,《129 空难》从大众传媒的角度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单向度话语的内涵。
新闻标题的撰写向来被视为重中之重。为了追求简洁高效,标题撰写者往往使用短小的实词,将事实性内容概括成字数极为有限的短语,其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粗略浏览标题,大致了解一天的新闻”[9]。归根到底,新闻标题的服务对象便是现代社会极为看重的“效率”。毕竟在“生产效率就是一切”的时代中,人们的一分一秒都被换算为金钱。
《129 空难》这幅作品中,新闻标题的英文原文为“129 Die in Jet!”这便是典型的以效率为导向的标题,仅用了一个数字和三个极短的单词便概括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对高效性的考虑,这一标题甚至以数字“129”作为主语,连“人”(people)一词都被省去。虽然从英文语法的角度看,如此做法是无误的,但是从人道主义角度看,这一标题是冷漠无情的。活生生的现实之人,却被缩减成一个简单的、毫无意义的数字,作为“人”的身份连带着作为文艺界人士的身份被一同抹去。同时,读者表达人文关怀的需求被削弱和坍缩,被迫让步于“效率”。报纸新闻的话语被完全地功能化,一味地追求高效、为读者节省时间,成了单向度的语言。马尔库塞认为,“功能化的、省略的、统一的语言是单向度思想的语言”。它选择了“一种不在句子各成分之间留下张力和空间,从而省略和浓缩句子结构的句法”,极度高效精简,却体现出一丝冷寂的单调意味。
此外,该作品中的新闻标题设计也起到了影响读者观点的作用。《129 空难》中的标题字体被刻意放大,四周环绕着中间的图片,并且在末尾使用了感叹号。正如沃霍尔所说:“你越是看着同一样东西,意义就越是慢慢消失”[10]。过于刻意的放大和强调处理反而显得并不那么的震撼和残酷,沦为了一种“仪式的要素”,而且图片所呈现出的疏离冷漠也进一步削弱了表面的骇人。图片中的飞机残骸旁站着寥寥数人,观者看不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整个画面也与观者有明显的距离感,“似乎艺术家以纪录片的视角冷静地观察着面前的一切”[11]。在巨大标题的衬托和帮助下,作品整体反而呈现出不痛不痒、事不关己的距离感,将读者从自身的情感和意识中抽离,使人们不受影响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从作品的设计到观者的感受,《129 空难》都浸润着单向度的色彩。
沃霍尔在20 世纪6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暴力、犯罪等题材的图像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注与关怀。通过挖掘这些艺术作品的内涵,不难发现暴力与犯罪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群单向度情感的人们,他们失去了爱与意识,无法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在讨论暴力和攻击性现象时,马尔库塞借用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性(力比多)的加强一定会导致攻击性的减弱,反之亦然”,认为在单调机械的生活中,人失去了爱欲,“个人能够从中获得愉悦的环境……已急剧减少”,这便导致攻击性的蔓延。
《13 个头号通缉犯》(13 Most Wanted Men) 是沃霍尔于196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壁画。这件作品将通缉犯头像照片以棋盘式的布局排列组成,头像上甚至还附上了该通缉犯的化名,如“阿黑”“毛皮”等。作品的创作想法来源于沃霍尔在朋友家见到的同名通缉犯宣传册,这些通缉犯因种种原因难以融入周围环境,缺乏关爱和归属感。在一个无法获得爱与幸福的大环境中,边缘人群不同程度地成了单向度情感的人,走向了暴力和攻击性的极端。这件作品中,通缉犯们的面目表情是冷漠的、不悦的、可怖的,直愣愣地注视着观者,或是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容。当作品展示在世博会纽约州馆的外墙上时,壁画的形式更是让创作效果无限放大,它被放置在墙的较高处,参观游客需要抬起头来观赏。对于不经意间抬头看到的过往行人而言,效果更为震撼,天空仿佛被不安的氛围所笼罩,骤升的犯罪率让人心生恐慌,而四处潜伏的危险又让人猝不及防。
然而,当暴力和犯罪频繁出现时,人们的恐慌情绪并不会有明显增长。马尔库塞认为,当危险成为常态、且人们已经对毁灭和分裂的危险习以为常时,攻击性已实现了一定的正常化。当暴力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会出现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现象。沃霍尔的《电椅》(Electric Chair)系列是极具代表性的犯罪暴力主题作品,该系列作品贯穿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采用了他一贯的复制和重复手法,并以单色丝网印刷的方式呈现电椅这一主体。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监狱中的电椅,它曾在1960年处死一名非致命绑架案的罪犯。沃霍尔将电椅放置在图像中央,营造出一个空荡死寂的空间,在该系列的一幅作品中,他更是使用了暗红色作为印刷色彩,使画面显得格外阴森恐怖。从色彩、背景到电椅本身,无一不是暴力的象征符号,而电椅更是一种背离人性的运用,若非致命绑架案的罪犯要被处以电刑,那么实在是难以想象处刑手段的尽头在哪里。这一作品正是对人类单向度情感现象的艺术表达,人类的情感应当是丰富多样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 种情感彼此之间应当是相互牵涉的。然而,当暴力成为常态时,人类的恐惧感、负疚感和怜悯心等情感均被削弱,而爱、关怀和归属感却变得愈发稀薄,人类的情感逐渐走向了单向度的模样。如此一来,情感的恶性循环便形成了。通过以艺术创作的手法再现暴力场景,沃霍尔表达了对人类单向度情感的担忧。
综上所述,沃霍尔的图像艺术作品巧妙地将丰富与单调进行糅合,透过缤纷多彩的表面,背后是一片冷寂。鲜艳饱满的“性感梦露”图像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是标签化、商品化的单调乏味。在《129 空难》中,沃霍尔通过对报刊标题语言设计和字体选取,表现了单向度话语的特点——简明高效,却疏离冷漠。如果人类缺乏爱与关怀,便会日渐丧失原先丰富细腻的情感,甚至走向暴力和犯罪,随后则可能出现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加剧单向度情感现象。沃霍尔是一位彻底适应了商业文化的艺术家,因此一直饱受争议,往往被批评者视作现实商业秩序的同谋,沃霍尔也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商业是最好的艺术。然而,沃霍尔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单向度”特色,不仅体现了其精巧的艺术创作思维,更是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境况和内心世界的关注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