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社会上层保存中华文化的结社活动

2022-12-08 02:10李跃乾
统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诗社

□ 李跃乾

日据时期,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斗争,分为武装反抗和非武装反抗两种。因为力量悬殊,武装反抗斗争在1902年就基本上被日军镇压下去了。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抗日活动失败了,1915年余清芳在台南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也失败了。台湾社会上层认识到无力进行武装抗日,只好在文化领域进行和平的抵抗。

为对抗日语运动而组建诗社、文社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对台湾人民既进行残酷的武装镇压,又实行愚民和同化政策,企图通过屠杀、行政、经济、通婚、日语、宗教、风俗、报刊杂志、电影、广播、文艺、生活方式等手段,把台湾社会全面彻底日本化,将台湾人驯化成日本“皇民”。其中,日语教育是最主要和重要手段。对此,台湾人民进行了武装与非武装两种反抗斗争。非武装反抗主要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旨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文化程度,保存中华文化,强化汉民族意识。限于篇幅,本文只论述台湾诗社、文社保存汉文化的活动。

台湾知识分子十分清楚台湾“总督府”全面长期推行日语教育的险恶用心,呼吁保存汉文化。1923年4月,蔡惠如在《祝〈台湾民报〉创刊》中说:“堂堂皇皇的汉民族为怎么样不懂自家的文字呢?……因为台湾当局的政策,学堂里不肯教学生汉文,他们用意很是 深 远……”1926年4月,王学潜说:“不特斯文(汉文)有关兴废,即汉族亦有关存亡也。”1934年,《三六九小报》说:“人而不欲保持民族之性则已,如欲保持其性,舍汉文莫与归也。”

清末到日据初,台湾社会上层有土豪、士绅、地主、商人等。土豪是大地主或开拓指导者;士绅是有科举功名或做过官的人。1916年4月发行的《台湾列绅传》,收录了1000多名士绅。这些人反对日寇侵略,是保存汉文化的主力。“台湾之迎日军者,无甲乙科人,亦无士藉。甲科若施士洁,若许南英,均襄助刘永福饷事,时事去则已亦去;鹿港蔡德芳虽不与事,亦望风不去。”台湾士绅有组建诗社、文社的习惯。日据以后,他们更加积极地创办诗社、文社、私塾、杂志等,借以保存中华文化,抵制日本殖民文化。

“改隶之初,倥偬戎马,风流云散,老师宿儒,匿迹销声,吾道几坠于地。”日军攻打台湾时,台湾士绅认为中华文化从此要灭绝了。为笼络台湾民众,台湾“总督府”重点拉拢台湾社会上层。为此,台湾“总督府”开办保良局,让一些台湾人做基层官吏,创办淡社、玉山吟社,颁发“绅章”,举办“飨老典”“扬文会”,保留台湾书房或私塾,在去掉民族性的前提下宣扬儒教的价值,粉饰太平。台湾士绅则虚与委蛇,借机保存中华文化。

为对抗日语运动,诗社大量出现。1897年,鹿苑吟社成立。截至1936年,诗社已有180多个,主要有栎社、瀛社、南社、咏霓吟社、古崎峰吟社、耕心吟社、鸥社、莱园吟社、牡丹诗社、海东吟社、薇阁诗社、潜社、研社、桃社、大同吟社、松社、柏社、东海钟社、竹桥吟社等。1939年,吴衡秋等人组建应社。1941年,黄纯青成立汉诗研究会。

诗社主要活动击钵联吟是创作诗歌的比赛活动。击钵吟诗歌,包括击钵联吟活动中的诗钟、七绝、七律,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拈题”“宣唱联句”之类项目。台湾诗人所作击钵体绝句、律诗很多。曾朝枝编辑《东宁击钵吟前集》,收录绝句4000首。《东宁击钵吟后集》收当时与清代律诗2000首。此外,士绅还创办了一些刊物。1902年的《台湾文艺》,1918年的《台湾文艺丛志》,1924年的《台湾诗荟》《台湾诗报》,1925年的《鲲洋文艺》,1930年的《三六九小报》,1931年 到1944年 的《诗报》,1939年的《应社诗荟》等。

宣传抗日爱国的主要诗社及活动

抗日色彩比较鲜明的有鹿苑吟社、栎社、南社等,参与者多为胸怀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

鹿苑吟社,参与者洪繻、蔡振丰、陈怀澄、施仁恩、庄士勋、庄士哲、许梦青、施梅樵等,多为汉族抗日积极分子。他们在鹿港组建鹿苑吟社,联络南北诗友,共抒亡国之悲。洪繻(1866—1928),本名攀柱。1895年与丘逢甲、许肇清等一起倡议抗日,失败后回到鹿港,改名繻,字弃生。著有《寄鹤斋诗集》《寄鹤斋古文集》《寄鹤斋骈文集》,史书《瀛海偕亡记》《中东战纪》《中西战纪》等。1922年秋到1923年,与次子炎秋游历祖国各地,写成《八州游记》《八州诗草》。诗文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色彩。“江山万里,洋鬼纵横;风土九州,岛夷睥睨。”因为揭露殖民者的暴行,被关入监狱数年,出狱数日后去世。蔡振丰,字启运,竹堑大地主,曾助丘逢甲抗日,1910年兼任新竹古奇峰吟社社长,著有《苑里志》等。陈怀澄,号沁园,著有《沁园诗草》《媪解集》。庄士勋的诗词《赋得观于海者难为水》等,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意识。许荫亭,学名梦青,常借诗词抒发亡国之悲。施梅樵的《卷涛阁诗草》,抒发台湾沦陷后的悲愤情怀。

栎社,1902年成立于台中。发起人林朝崧,社长蔡振丰,会员有赖绍尧、陈怀澄、林资修(字幼春)、陈贯等。1906年3月4日,林朝崧、蔡振丰、吕厚庵、赖绍尧、陈瑚、林资修、林仲衡、傅锡祺等9人,在台中林家推林朝崧、陈瑚为理事,订立社章17条,正式将栎社组织化。社旨是:“以风雅道义相切磋,兼以实用有益之学相勉励,且期交换知识,亲密交情。”蔡惠如、连横、王学潜、吕琯星、王松、林耀亭、张玉书、吴子瑜、傅锡祺、庄嵩、庄龙、张丽俊、王石鹏、陈锡金、林子瑾、林载钊、蔡世贤、傅春魁、林春怀、黄炎盛等20多人先后加入栎社。整个日据时期,栎社只有成员50人,大多数是地主、商人、塾师、记者、医生。其中,林朝崧号痴仙、无闷道人,字俊堂,著有《无闷诗集》《无闷草堂诗存》等,描述台湾被割让后的心境,寄寓故国情结与遗民意识。赖绍尧,字悔之,继蔡启运后任栎社社长,著有《逍遥诗草》。陈瑚,字沧玉,《台湾新闻》记者,著有《枕山诗抄》。王学潜,字卿淇,著有《卿淇诗草》。张丽俊,号南村,著有《南村诗草》《清河堂张氏族谱》等。王石鹏,字箴盘,1900年著《台湾三字经》,启蒙台湾儿童,还著有《台海击钵吟》《箴盘铁笔》《清宫游记》等,1916年任《台湾新闻》汉文部记者。王松,别号沧海遗民,著有《台阳诗话》《友竹行窝遗稿》《沧海遗民滕稿》等,编辑《郑如兰诗集》。诗词因汉民族意识太强而遭禁。

栎社活动以击钵联吟为主。先后主持栎社的林朝崧、林资修都把击钵吟当作游戏之作。林朝崧曾说:“尝以击钵吟号召,遂令此风靡于全岛。”“吾故知雕虫小技,去诗尚远,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此外,击钵吟作品内含丰富的中国历史典故,也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栎社总共举办活动约75次,其中30次是在林献堂的灌园府或莱园举办的。吴子瑜也是台中富豪,在其东山别墅或怡园举办栎社活动14次。1910年4月24日,栎社在台中召开51人的全岛词人大会。林献堂、林朝崧、赖绍尧、陈怀澄、蔡振丰,南社陈筱竹、连横、洪以南、李汉如、王文章、王毓卿、郑鹏云、王石鹏、吴德功、陈瘦云、赖雨若,罗山吟社的林玉书、白玉簪、谢石秋、洪繻、谢汝铨等参加。蔡振丰致辞后,南社代表苏孝德致祝词,瀛社代表林湘沅、古奇峰吟社代表王石鹏先后致辞。连横建议各吟社合并,每年输出课题。第二天,各社友赠答唱和,异曲同工。1911年4月2日,栎社诗会主题之一是“追怀刘壮肃”,表达“日吏不如清官”之意。社友28人,来宾有梁启超等12人。

栎社击钵联吟咏物诗有一些暗讽殖民统治、怀念祖国的佳作,如刘梅溪的《春燕》:“几经世态阅炎凉,故垒何曾一日忘。穿巷不堪余夕照,归巢忠贞好风光。”林朝崧的《盆梅》:“不辞风云老天涯,傲骨偏遭束缚加。打破金盆归庾岭,人间才有自由花。”1919年,栎社社长傅锡祺诗作:“诗书历劫残篇少,社稷成墟隐痛多。”1935年4月20日,栎社在雾峰林献堂家召开乙亥春会。林献堂、庄嵩、王了庵、张玉书、傅锡祺、林仲衡、张栋梁、林资修等参加。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台湾“总督府”希望林献堂表态支持战争,但林献堂态度冷漠,致力于振兴栎社。1942年,栎社发展了叶荣钟等社员。

南社,1906年冬在台南成立,连横、赵钟麒、谢石秋等十几人参加。1909年,社员增多,推举蔡国琳为社长、赵钟麒为副社长。社员有连横、胡殿鹏、许丙丁、陈逢源、林秋梧、杨宜绿、黄欣、谢国文等几十人。活动以击钵吟为主,春秋两季在开元寺、固园等地聚会,延续汉文命脉、联络文人声气、传播汉文化种子。连横,号雅堂,先后在《台澎日报》《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汉文部任职。1914年底任职《台南新报》,并发表《大陆游记》《大陆诗草》。1921年著《台湾诗乘》,搜集253位诗人诗词。1921年4月,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出版。《台湾通史》始自大业元年,终于光绪二十一年,分为纪、志、传等88篇。“民族精神赖以不坠,则此书也。”1924年2月,开始出版《台湾诗荟》。蔡国琳,号遗种叟,著有《丛桂堂诗抄》等。胡殿鹏,号南溟。1905年,连横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邀请胡殿鹏相助,数月后辞归。此后,专心写诗,以致穷困抑郁而卒。著有《南溟琴曲》,包括《长江》《黄河》等24首曲谱。“是盖以史迁、老杜之沉郁悲壮,凭吊古人者凭吊今人。”谢国文,字星楼,号省庐,创醒庐文虎社,研究灯谜。著有《请愿歌》、小说《犬羊祸》和《省庐遗稿》。赖尚益,号闷红老人,著有《闷红馆全集》,收录诗词1894首。绿闷红愁,象征落寞寡欢的一生。林景仁,号小眉,著有《摩达山漫草》《天池草》《东宁草》,咏唱台湾史事,以屈原、文天祥自喻。陈凤昌著《拾唾》,为吴彭年等抗日英雄立传。洪铁涛著有《台湾文化略说》《施将军庙碑记》等。谭瑞贞(冷红生)著《读史随笔》,宣扬祖国历史文化。

1930年5月,台南地区南社、春莺吟社社员赵钟麒、连横、赵雅福、洪坤益、王开运、蔡培楚、张振樑、苏锦墩、洪铁涛、萧永东、许丙丁等筹组文艺性报刊《三六九小报》。9月9日,《三六九小报》正式出版发行,有史遗、论坛、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随笔、征诗、征文、诗社课题、乱弹、山歌、古香杂拾、花丛小记等栏目。赵雅福是发行人兼编辑。每月3、6、9日出刊,故命名为三六九。“吾台之汉学,未坠之余绪,于焉将斩,全台有识之士振臂疾呼,众山皆应,盖深恐汉学之衰微而至于沦亡也。” 1933年8月13日停刊,1934年2月23日复刊。撰稿人主要有赵钟麒、赵雅福、连横、郑坤五、萧水东、邱水、罗秀惠、王开运、洪铁涛、许丙丁等文言文作家。1935年8月26日停刊。《三六九小报》的特色是连载长篇小说,如恤红生的《蝶梦痕》、浚南生的《社会镜》、郑坤五的《大陆英雌》等。

1929年到1933年,《三六九小报》连载连横编写的《台湾语典》,以保存闽南语文化。连横常在《三六九小报》发文,列举中国人在天文、算学、制造、测量、火药等领域成就,增强青年自信心。《三六九小报》5年间发表王鹏程、洪铁涛、郑坤五、黄卧松、许丙丁、黄文虎、邱水、李兆墉等人文言文小说、寓言故事300多篇,主要是揭露日本殖民统治的黑暗。“慨乎当今之世,百鬼横行。”“于是举世滔滔,无恶不有。”他们借用鸡、御者等讽刺投靠日本殖民者的台湾人:“鸡原由鸟类进化而成,追本溯源,彼此固同宗也。然鸡托主人恩荣,尝傲慢于鸟族。”“御者不知何许人也……。乃传其衣钵于后世,故子孙多奴颜婢膝,喜袭其业。”他们借用螟蛉子揭露台湾总督府同化政策的虚伪。“是盖欲多养无权利、有义务之螟蛉子,以作其无给之奴隶,为其从事劳役,以扩充其财产,而为亲子造福也。”

上述诗社的诗人,如连横、胡殿鹏、林小眉、郑霁光、赖和、颜云年等,创作了许多诗句,抒发台湾沦陷的悲愤之情。谢道隆:“无奈深山虎狼穴,夷齐难采首阳薇。”王松:“沧海遗民在,真难定去留;四时愁里过,万事死前休。”洪繻《台湾哀辞》:“岛屿于今成粪怀,江山从此署遗民。焚焚玉石昆冈火,换尽红羊劫外人。”林朝崧:“移民念旧主,千家齐夜哭。”1918年,叶荣钟作《望月》:“伤心莫问旧山河,奴隶生涯涕泪多。惆怅同胞三百万,几人望月起悲歌。”台湾“总督”田健治郎推行地方自治,有人在报刊上发表诗作颂扬。谢星楼作诗讽刺:“诗人无耻有脾气,法制短才工谗媚。铸得黄金颂德碑,盗铃掩耳吹牛屁。”1940年,林献堂作诗《外苑观月》:“光明不易得,翘首发长叹。”表达了对整个中国前途的担忧。赖和:“满腔碧血吾无吝,赋予人间换自由;短鬓渐疏终不悔,南冠对泣总堪羞。”

积极保存中华文化的文社及活动

面对台湾“总督府”强势推行日本文化,台湾士绅忧心中华文化“道衰文敝”。

崇文社,本来是崇拜文昌帝君的神明会。1917年,彰化塾师黄卧松决定利用崇文社重振中华文化,招募的社员都是中南部士绅,推举吴德功为社长。吴德功(1850—1924),号立轩,1895年任地方联甲局正管带,参与抗日。1897年作《让台记》,为抗日英雄立传。吴德功在彰化组建四五十人的经学研究会,1920年4月撰写经学著作《瑞桃斋文稿》。“然而学术与世变,古文经学几绝矣,独彰化吴立轩先生,夙讲经学,修古文授诸后进,为中流砥柱,以支狂澜。”还著有《戴施两案纪略》,以及关于晁错、汉文帝、郑成功等人的史论。

1918年1月到1926年 年底,崇文社每月出一题,面向全台征文。“挽救世风之事,扶持名教之端,为我台所宜设施,皇民所常勤勉者”;“举凡论说、议解、策辩、考记以及檄文”。征文由黄卧松逐一誊抄后,再由林维朝、陈景初等从中选优,共编为8册500多篇,附有黄茂盛、冯德安、林维朝、陈景初、黄卧松等人的序文,由嘉义兰记图书部于1927年出版。“每期所征之论文,皆属当世之时事,人生之要图,为我台所宜设施,岛民所宜劝勉者。”

崇文社文集主题有:义务与权利并行论、汉学起衰论、表彰忠孝节烈议、佛教持正论、花柳病妨害人种论、倡修孔庙议。崇文社文集四主题有:正义明道论、性善性恶论、一视同仁说、克己复礼论、东西文化比较论、春秋大义解、良臣论、伦常论、汉学兴废说、谄媚奉迎宜知羞耻论、尊重人格论、劝孝文、民声论、世界大同论、孔孟学说比较论等。尤丽水、王锡璋、许廷光、卢德嘉、吴鸿森、吴裕光、张响、张淑子、张思永、陈春林、陈举儒、卓周钮等170人参加征文活动。他们都高度赞扬汉学。“汉学者,世界人类之正学也。”他们还主张保留中医,以补西医的不足,因为当时台湾人口已有340多万人,“西医既不能急于养成,……以汉医暂补西医之不足,方可并收其效”。1918年到1941年,崇文社共将作品结集出版《崇文社百期文集》《崇文社二十周年纪念诗文集》等。

台湾文社,由栎社蔡惠如、林幼春于1918年10月发起,“鼓吹文运,研究文章诗词,互通学者声气为宗旨”。1919年1月1日,创办《台湾文艺丛刊》,发表同仁及征文作品。郑汝南担任主编和发行人。第5年第1号起,改为《台湾文艺月刊》。1919年10月19日,台湾文社在台中召开社员大会,选举林幼春等27人为理事,洪弃生等38人为评议员。中部士绅基本上都参加了。台湾文社经常悬赏募集诗文。为避免台湾总督府干预,只征文学作品。《台湾文艺丛志》刊登小说、词苑、古文、栎社及其他诗社雅集击钵吟等,并附有诗文钞。如许荫亭的《鸣剑斋遗草》、林痴仙的《无闷草堂诗钞》、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等。还刊登介绍欧美文化和新知的文章,如《德国史论》《科学杂俎》《地界丛谈》。

崇文社、台湾文社保存汉文学,影响重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文社。1897年,张麟书、郑家珍、曾逢辰、黄旺成等人在新竹组建乱弹会,组织公学校与女子公学校教师研习诗文,延续20年。

鉴于武装抗日失败的血腥教训,台湾人民被迫进行非武装抗日,并取得了伟大成果。1912年以前,台湾总督府的同化政策效果有限。在台日本人评论说:“虽然占领台湾十八年,但日本人与台湾人却如吴越同舟。”1915年年底,东京高砂寮寮长后藤朝太郎到台湾考察三个多月,结论是:“即使领台已二十年,不用说同化,凡事都还处于无法安心的状态。”1935年,台湾总督府官员哀叹:“关于本岛人的民族意识问题,关键在于其属于汉民族系统,汉民族向来以五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为荣,民族意识牢不可破。……虽已改隶40余年,至今风俗、习惯、语言、信仰等各方面却仍沿袭旧制;……此实为本岛社会运动勃兴之原因。”

日本殖民统治的终极目标是把台湾人改造成日本天皇的所谓“皇民”,主要手段是全面输入日本文化,软硬兼施让台湾人全面接受。从这个意义上看,台湾社会上层在文化领域的坚持抵抗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诗社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