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孢内毒素浸泡叶盘联合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鉴定棉花抗黄萎病

2022-12-07 08:02赖成霞玛依拉玉素音姜梦竹杨延龙李春平叶梦迪
西北农业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黄萎病分生孢子内毒素

赖成霞,阳 妮,玛依拉·玉素音,姜梦竹,杨延龙,李春平,叶梦迪

(1.新疆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2.新疆农业大学 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91;3.新疆自治区植物保护站,乌鲁木齐 830049)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制约棉花生产的逆境因素之一[1]。由于其初侵染源是以微菌核为主[2-3],化学农药对该病的防治防效甚微,因此,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最有效方式。常规育种培育抗病棉花品种周期长,加之棉花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变异速度快。因此,快速、安全有效地筛选抗黄萎病棉花种质资源,加速抗黄萎病的育种进程对黄萎病防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4-5]。

大丽轮枝菌的毒素被认为是导致黄萎病发病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分离的糖肽是植株致萎的活性部分,该物质是由脂和糖蛋白组成的复合体(protein-lipopolysaccharide complex,PLPC)[6],目前认为该毒素是由致病菌大丽轮枝菌分泌到体外而产生的,已从黄萎病培养液中分离获得的糖蛋白具有致萎作用[7-8],其中分泌蛋白VdSCP41在侵入棉花体内后[9],能与棉花免疫调节蛋白GhCBP60b的C端部分结合从而抑制其转录因子活性,使植物发病。分泌蛋白PevD1可诱导坏死现象及植物的超敏反应[10-11]。由于泌外毒素可诱导植物产生黄萎病病症,研究者试图利用毒素获得抗黄萎病的种质资源,如利用黄萎病毒素浸根法和浸泡叶圆盘法检测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资源[12],利用粗毒素浸根鉴定棉花的致萎特性[13-14]。

目前黄萎病致病菌泌外毒素已从T9,VD8,SS-43等菌株[15-16]中获得,从20世纪中叶至今,大丽轮枝菌泌外毒素的获得一直采用传统方法,如超滤法[17]、沉淀法[18]以及离子交换富集法[19]等,由于分泌蛋白的浓度低,且分泌的蛋白毒素是存在培养基的上清液之中,因此需要对上清液先浓缩,再进行分离、鉴定,该过程不仅繁琐而且工作量大,致病泌外毒素蛋白的获得也成为研究难点之一,因此革新泌外毒素蛋白获取的方式是毒素接种法鉴定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重要的过程,在受到生物、非生物等逆境胁迫后植物光合系统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分配等情况会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叶绿素荧光信号。利用叶绿素荧光的这个特点,解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信号变化已成为筛选作物抗病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大豆[20],山葡萄[21]等抗病品种的筛选。

应用大丽轮枝菌泌外毒素研究棉花抗黄萎病品种的筛选较为普遍,而研究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在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中的作用鲜见报道。并且病原菌侵染植物后,会导致植物叶片光合组织破坏,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可快速、灵敏地反应植物光系统的变化,实现对抗病种质资源快速精准鉴定。本试验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寻求一种应用范围广,方法便捷,快速筛选抗黄萎病棉花品种的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病原菌 棉花黃萎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991(VerticilliumdaliaeKleb)由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朱龙付课题组提供。

1.1.2 棉花品种 供试棉花品种(系)‘湘棉13号’‘中棉所12号’‘辽棉15号’‘渝棉1号’等23个,均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资源课题组提供,幼苗伤根接菌水培法及孢内毒素浸泡的叶盘法所用的棉花品种为‘辽棉15号’。

1.1.3 供试试剂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为Oxoid公司生产,其他的化学试剂均为国产试剂。

1.1.4 主要仪器 恒温培养振荡器HZ2-Ⅱ由金坛市医疗仪器厂生产,温度梯度恒温箱MT1-202B由日本东京理化公司生产,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由德国 Walz 公司生产。

1.2 方 法

1.2.1 培养基配制 培养大丽轮枝菌固体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培养孢子的液体培养基是查氏(Czapek)培养基,PDA培养基按照生产商提供的方法配制,查氏(Czapek)培养基的配制方法:1 L水中加入葡萄糖30 g,NaNO32 g,K2HPO4·3H2O 1 g,KCl 0.5 g,MgSO4·7H2O 0.5 g, FeSO4·7H2O 0.01 g,完全溶解后,121 ℃高压灭菌15 min。

1.2.2 大丽轮枝菌显微观察及分子鉴定 25 ℃下将大丽轮枝菌在PDA平板上培养10~14 d后,在菌落边缘区域,用直径5 mm的无菌打孔器制成菌饼,并将菌饼放置在斜插入盖玻片的固体PDA培养基上,待菌丝长至盖玻片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及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并以大丽轮枝菌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GTTATTGATATGC-3′)对病原菌rDNA-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验证。

1.2.3 棉苗准备及栽培 选取健康、饱满的棉花种子,用70%乙醇处理1 min,再用15%过氧化氢消毒处理3~4 h,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3~4遍后,在28 ℃下催芽24 h 至种子露白,植入穴盘,土壤中蛭石与营养土的体积比为2∶1, pH为 6.3,放入温室中生长,温度28 ℃,光/暗周期为14 h/10 h,待子叶完全展开后将苗移栽至营养钵中,两叶期的苗用于分生孢子水培浸根法,花期的叶片用于毒素侵染试验,苗生长期所用的水均为去离子水。

1.2.4 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的提取 将直径为0.5 cm的棉花黄萎病菌饼接种到经高温高压灭菌的Czapek’s培养液中,在25 ℃ 130 r/min的摇床中振荡培养5~6 d,至分生孢子在三角瓶壁上有成团结构出现为止,经140目和400目钢筛双层过滤后即可获得孢子悬浮液,在常温条件下, 14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沉淀;并用灭菌水洗涤沉淀1 次,重复上次离心步骤,收集沉淀;加入相应pH的0.05 mol/L磷酸缓冲液悬浮沉淀。设置高压匀浆机的压力为120 Mpa,在4 ℃条件下,高压匀浆机反复研磨3~4 次,显微观察分生孢子破碎情况,统计不同研磨次数下的分生孢子的破碎率,直至分生孢子破碎为止,随后, 在4 ℃,18 000 r/min离心25 min,取上清,并用 0.45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除杂菌,最终得到滤液为供试毒素。

1.2.5 不同条件下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的提取及致病力鉴定 分别设置毒素孢内提取的pH为6.5、7.0、7.5、8.0、8.5,按照“1.2.4”步骤提取毒素,将获得的毒素的pH均调至7.0,用于不同pH条件下毒素叶盘浸泡试验;将pH 7.0条件下获得的毒素,经10 ℃、100 ℃(沸水浴煮沸)处理 1 h后用于毒素叶盘浸泡试验。毒素浓度采用Bradford法统计,所有叶盘毒素浸泡法试验所用毒素质量浓度均为16 μg/μL。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试验叶盘放入25 ℃温室中,弱光培养15 d。统计病害等级,计算病情指数。

1.2.6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分生孢子水培浸根法:棉苗长到一叶一心时,从盆栽中取出,用纯净水小心冲洗掉棉苗根部附着的蛭石与营养土,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并剪去棉苗根尖1 cm,将棉苗根部浸入20 mL浓度107mL-1的大丽轮枝菌V991孢子悬浮液中40 min,每个品系选取10株苗,3次重复,移入1/3MS水培培养液中,放入温度25 ℃,光/暗周期14 h/10 h的温室中生长,10 d后统计病害等级,计算病情指数。

孢内毒素圆盘鉴定法:依据文献[8]毒素联合法鉴定抗性,略做修改:在棉花花期,每个品系分别选取大小一致的15株棉花,取其正数第3片叶片,用圆形打孔器在叶片上打出30个直径为1.5 cm的叶圆盘,然后将这些叶圆盘按照叶正面朝下的方式放入24孔板中,每一孔中分别加入200 μL的毒素,盖上一层滤纸,以磷酸缓冲液处理为对照,放入24 ℃温室中,进行弱光培养15 d。统计病害等级,计算病情指数。

1.2.7 病情指数调查方法 在第15天调查分生孢子蘸根法处理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按照温室棉花苗期发病的5级制进行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划分黄萎病的致病类型,分级标准:0级,健株,无症状;1级,1~2片子叶发病;2级,1片真叶发病;3级,2片以上真叶发病或脱落,仅剩心叶;4级,植株生长点或全株枯死。

在毒素侵染15 d后调查叶圆盘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以个为单位,采用全面调查法,病情指数分级标准:0级,叶片无病班;1级,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1~25%,叶片出现褐色斑点;2级,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26%~50%,叶片变黄或有部分褐色病斑;3级,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51%~74%,叶片变黄或有大部分褐色病斑;4级,整个叶面积中病斑面积占75%,叶片基本偏黄或褐色。根据病指对品种抗性进行分类:病指=0,免疫;病指≤10,高抗;病指10.1~20.0,抗病;病指20.1~35.0,耐病;病指>35.1,感病。

1.2.8 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对感染毒素的叶盘成像过程的采集 棉花叶圆盘经暗适应30 min后,置于样品台,每个叶圆盘设定直径为1.5 cm的感兴趣区域AOI(area of interesting),持续时间为15 s,在软件的Kinetics窗口检测出各叶圆盘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力学变化曲线,并由Report窗口导出。选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测定光系统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非光化学淬灭(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荧光参数的数字指标和成像图片进行分析。

1.2.9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及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one-way ANOVA)和Duncan氏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α=0.05),数据表示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利用Sigmaplot 14.0、Photoshop 2017对数据进行分析及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丽轮枝菌V991的显微观察及菌株 ITS测序鉴定

进一步对棉花大丽轮枝菌V991进行显微形态学鉴定,如图(图1-A,图1-B)所示,菌丝和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状,菌丝与分生孢子梗不具备典型的轮枝菌属形态,菌丝分枝及分生孢子梗存在轮枝(图1-A,B中箭头所指)与非轮枝两种形态, 用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r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段,并进行测序验证,测序结果如图1-C所示,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中利用BLAST比对分析,与大丽轮枝菌序列同源性为100%。结合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大丽轮枝菌。

A,B分别为大丽轮枝菌菌丝及分生孢子梗显微形态,Bar=20 μm;C为ITS1/ITS4 PCR扩增序列

2.2 不同pH条件不同研磨次数下大丽轮枝菌V991的破碎情况

根据文献[8]提取V991在培养过程中的泌外毒素,但植物无任何发病表征,猜测其致病毒素可能在分生孢子体内,因此设定不同pH,使用在查氏培养基中培养5 d的分生孢子进行破碎,结果如图2-A所示,各分生孢子经过高压超声破壁进行第1次研磨后,孢子形态变化明显,其中在pH 6.5和pH 8.5缓冲液中的分生孢子形态变化小,而在pH 7.0、 pH 7.5、 pH 8.0 缓冲液中的分生孢子经过第一次研磨后分生孢子形态变化明显,分生孢子互相连接成较大的结构,成连片状态,在所有pH中分生孢子经过3次高压超声研磨后,各pH处理中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破碎率差异显著(图2-B),pH 8.0缓冲液中的分生孢子破碎率最高为96.15%,pH 7.0缓冲液中的分生孢子破碎率最低为74.16%,说明pH 8.0缓冲液是最佳的破碎缓冲液。

2.3 不同温度、pH条件下获得的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对棉花致病力鉴定

设置毒素质量浓度为16 μg/mL,采用叶圆盘毒素浸泡法对棉叶圆盘进行致病力鉴定,比较不同pH、温度条件下获得的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对棉花的致病性,结果如图3所示,叶圆盘被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侵染10 d后,病症变化明显,被pH 7.0、8.0、8.5 条件下提取的毒素侵染后各叶圆盘病症较轻,仅个别叶圆盘黄化,有少数枯斑出现,被pH 6.5、7.5条件下提取的毒素侵染后各叶圆盘病症较重,尤其是在pH 6.5条件下提取的孢内毒素,叶圆盘不仅有黄化现象,并且枯斑面积显著加大,说明提取温度10 ℃、提取液pH为 6.5时提取的孢内毒素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将孢内毒素在100 ℃煮沸1 h 后,比较 10 ℃、100 ℃条件下提取的孢内毒素对叶圆盘的致病力,如图3所示,提取缓冲液为10 ℃时叶圆盘的病症明显重于100 ℃时的病症,黄化和枯斑现象显著加重,说明10 ℃提取的孢内毒素具有较高的致病力。

图3 不同pH、温度下提取的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对棉花致病力鉴定Fig.3 Identification of cotton pathogenicity treated with endotoxin from V.dahlia conidia extracted at different pH and temperatures

2.4 分生孢子浸根法与孢内毒素圆盘浸泡法对抗黄萎病棉花品种鉴定

选取分生孢子浸根水培法与孢内毒素叶盘法对5个棉花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进行比较,计算各棉花材料的病情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2890水培法病情指数为13.3,圆盘法病情指数为 16.6,均在20以内,根据棉花品种抗性鉴定标准可定性为抗性品种,‘湘棉13号’水培法病情指数为28.3,圆盘法病情指数为33.3,均在21~35以内,根据棉花品种抗性鉴定标准定为耐病品种,‘渝棉1号’‘辽棉15号’‘中棉12号’的水培法病情指数分别为53.3、76.6、73.3,圆盘法病情指数分别为56.25、72.91、54.16,病情指数均大于35,根据棉花品种抗性鉴定标准可定为感病品种,说明孢内毒素浸泡叶圆盘法进行抗性鉴定的结果与分生孢子浸根法鉴定结果一致,获得的大丽轮枝菌的孢内毒素可用于棉花抗黄萎病鉴定。

表1 幼苗伤根接菌水培法与孢内毒素浸泡的叶盘法病情指数比较Table 1 Disease index comparison between hydroponic cultivation of injured roots of seedlings inoculated with pathogen and leaf disc soaked with endotoxin

2.5 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后的叶盘外观特征及叶绿素荧光成像变化

选取孢内毒素叶圆盘法对上述5个参试棉花品种(系)的抗黄萎病特性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观察,比较各棉花品种(系)接种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后的叶盘外观特征及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变化。如图4所示,不同品种被大丽轮枝菌毒素侵染3 d后,与侵染1 d后的进行对比,可看到圆盘发病面积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系2890不管是从扫描仪下观察,或者各荧光参数成像图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维持较为健康的组织形态。耐病品种‘湘棉1号’

A为不同棉花品种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后的叶盘外观特征;B、C、D、E分别为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后各棉花品种叶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NO)、Y(Ⅱ)及NPQ的日变化成像图; F为荧光强度值

经毒素侵染3 d后,叶盘外观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荧光参数图像变化不明显,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荧光图在第3天颜色发生明显变化;感病品种‘渝棉1号’‘中棉12号’‘辽棉15号’的Fv/Fm、Y(Ⅱ)、NPQ、NO 4种荧光图在第3天就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中棉12号’‘辽棉15号’,随着毒素侵染时间的加长,Fv/Fm、Y(Ⅱ)、NPQ、Y(NO)荧光图像响应变弱,在毒素侵染5 d后,Fv/Fm,Y(Ⅱ),NPQ甚至荧光响应逐渐为0。

图5 棉花接种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后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天变化趋势及传统病指法抗黄萎病鉴定Fig.5 Day-to-day variation trend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inoculated with V.dahliae endotoxin an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o Verticillium wilt by the traditional disease index method

2.6 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比较上述5个棉花品种(系)被大丽轮枝菌毒素侵染11 d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情况,分析抗、感病棉花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差异,结果如图5,抗/耐病棉花品种(系)2890‘湘棉13号’与感病品种相比,在11 d的毒素侵染过程中, 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而荧光参数Y(Ⅱ)、NPQ、Y(NO)则变化明显,抗/耐病品种的荧光参数Y(Ⅱ)、NPQ、Y(NO)能分别形成倒勺状、紧凑的“W”型及“M”型,感病品种的Y(Ⅱ)无明显形状,而NPQ、Y(NO)则分别形成松散的“W”型及“M”型,并且抗/耐病品种形成的“W”“M”型的中心明显早于感病品种。

2.7 抗黄萎病棉花品种鉴定的可靠性应证

以感/耐病品种(系)2890‘湘棉13号’为抗/耐棉花品种的阳性对照,以‘中棉12号’为感病品种的阳性对照,采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天变化趋势为抗性鉴定依据,采用孢内毒素叶圆盘法对15个棉花品种(系)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图6-A,6-B,6-C),‘冀棉8号’在11 d的毒素侵染过程中,荧光参数Y(Ⅱ)、NPQ、Y(NO)与抗/耐棉花品种(系)2890‘湘棉13号’的荧光参数形成的趋势图相似,均分别形成平缓的倒勺状、紧凑的“W”型及“M”型,并且“W”型及“M”型形成中心的时间也与抗/耐品种接近,而其他棉花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均无显著的变化趋势,暗示‘冀棉8号’为抗/耐病棉花品种。采用分生孢子浸根法和孢内毒素叶盘浸泡法,进一步比较18个棉花品种的病情指数,结果如图6-D所示,‘冀棉8号’为耐病品种,说明采用孢内毒素叶盘法鉴定棉花抗病性,由棉花品种所产生的相应叶绿素荧光参数Y(Ⅱ)、NPQ、Y(NO)的变化趋势可作为抗/耐棉花种质资源鉴定的方式之一。

图6 不同棉花品种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后的叶绿素荧光参的天变化趋势Fig.6 Day-to-day change trend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of different cotton varieties inoculated with endotoxin from V.dahliae V991

3 讨 论

棉花黄萎病一直是世界各国想要解决的一种严重棉花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人工室内接种鉴定是棉花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可有效控制环境因子,确保接菌种类的纯度,避免其他杂菌的侵染,从而确保试验的准确性。目前分生孢子浸根法是室内棉花黄萎病苗期鉴定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该方法周期较长,并且可能因为伤根程度的误差导致被侵染棉苗出现“假抗性”,毒素鉴定法是近年来一直采用的并不断改进的方法,解决了因伤根不均一造成的试验误差,是鉴定棉花黄萎病抗病性的理想材料。但其获取的毒素大多是采用泌外方式获得,这种方式费工费力,并且分离致病毒素的菌株有限,限制了试验的进一步进行。鉴于这种情况,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V991为研究对象,从分生孢内获取了毒素,突破了原有毒素提取的泌外方式的瓶颈限制,得到了毒素提取的新方法,获得满足试验需求的致病毒素,并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监控由毒素引发的寄主植物叶绿素荧光成像及荧光参数的变化,实现快速对抗黄萎病棉花品种的筛选。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已成为作物抗病育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22-24],可有效加速育种进程,比较不同抗性的山葡萄接种病菌后,病斑周围组织ФPSⅡ与 rETR这两个荧光参数指标可作为筛选山葡萄抗霜霉病种质鉴定的评价指标。对8个枸杞品种接种枸杞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后[25],感病品种中的Fm/Fv、ΦPSⅡ、Fv/Fm、qP以及NPQ 5个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

本研究综合了前人研究结果,以大丽轮枝菌孢内毒素为研究对象,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监测毒素与棉花叶盘互作过程中各荧光指标的变化,以5个不同棉花品种的棉叶盘进行毒素浸泡接种,各棉花品种(系)的Y(Ⅱ)、NPQ 、Y(NO)这3个荧光参数天变化趋势明显,在11 d的调查中,分别呈现紧凑的倒勺状、“W”型和“M”型,该方法通过分生孢子水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证明上述方法的可靠性,进一步确定抗/感棉花-毒素互作时与叶绿素荧光变化的相关性,建立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由于植物受到逆境影响后,存在生态适应性问题[26-27],因此,本研究采用荧光指数天变化趋势作为鉴定抗病性的指标,以前期获得的5个棉花品种(系)中的抗(耐)病品种(系)‘2890’‘湘棉13号’作为阳性对照,随后比较17个棉花品种接种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后的Y(Ⅱ)、NPQ、Y(NO)这3个荧光参数天变化趋势,最终获得1个耐病品种‘冀棉8号’,该方法也经过了分生孢子水培法的进一步验证。通过棉花黄萎病致病菌V991孢内毒素叶盘鉴定法,初步确定Y(Ⅱ)、NPQ、Y(NO)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天变化趋势可用于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鉴定中,但是因参与测试的品种较少,其形成的鉴定机制仍需大量数据应证。

4 结 论

确定了棉花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V991孢内毒素提取的方法,最佳的提取温度为10 ℃,pH为6.5;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建立适用于大批量快速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的技术,即当棉花长至花期采用倒3~4 片真叶,使用16 μg/mL的毒素质量浓度,采用毒素叶圆盘浸泡法进行接种,接种后管理温度为 25 ℃左右,每隔2 d调查各棉花品种叶圆盘叶绿素荧光参数Y(Ⅱ),NPQ,Y(NO)天变化趋势,以抗/耐病品种(系)‘2890’‘湘棉13号’为对照,在11 d的调查中,当 Y(Ⅱ),NPQ,Y(NO)分别呈现紧凑的倒勺状、“W”型和“M”型时,可用于棉花抗/耐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鉴定。

猜你喜欢
黄萎病分生孢子内毒素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鸡 妈 妈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中科院微生物所棉花黄萎病防治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