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微知著,盐溶于汤①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2-12-07 04:12郝英君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专业课程育人

郝英君,石 鹏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12)

一、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在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要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涵盖知识范围广,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类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5]。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又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的要求,努力跳出“学科本位”思想,注重从学科标准向育人意识的转变。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遵循专业教育规律和学科育人规律,立足环境微生物学专业教育,围绕课程思政开展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之“盐”溶入专业课程的“汤”中[6]。从课程培养目标的改革、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的转变、课程思政改革的举措、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着手,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识”得环境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并“知”晓专业知识和技能中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鲜活起来,变得有滋有味,力求达到“识微知著,盐溶于汤”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者和接班人,环境微生物学作为支撑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目标。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真正将“思政内容”像盐一样融入专业课程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课程教学目标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分析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理解生化反应机理。

能力目标:能够综合运用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微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知识转化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从“微生物智慧”中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职业理想。

(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如何将思政内容像“盐”一样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既帮助学生“识微”掌握专业知识,又达到“见著”实现育人目标,出现“盐溶于汤”的效果,呈现出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高度融合的“美味佳肴”,是摆在所有课程思政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教学团队力求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导向,依据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如文末表1所示。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展示、互动讨论等教学创新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端正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融合。

表1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

(三)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1.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内课外进行特色化展示

教学团队搭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和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将思政内容和问题融入互动讨论、分组作业、随堂练习等活动中。互动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团队在讨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

2.案例中讲原理,情境中悟道理,故事中寓真理

课程思政采用讲故事、举案例的方式融入课程,挖掘大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放入特定情境中去讲述,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融入了专业素养教育,使整个课堂灵动起来。

(1)案例中讲原理。如讲授含氮污水生物处理的原理,动画演示工艺处理流程,结合水处理工艺应用的案例,组织小组讨论传统生物脱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引发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微生物原理。(2)情境中悟道理。如在讲授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关注新版“限塑令”和“白色污染”问题,思考大学生活中如何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倡导绿色大学生活。(3)故事中寓真理。如在讲授病毒的形态结构知识点,结合特殊时期严峻形势,讲述探索病毒结构的李赛科研团队,利用冷冻电镜,首次“透视”病毒从内到外的全病毒三维结构的真实故事,感受年轻团队追求真理、勇敢无畏、大胆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3.教学双创相互融合,实践助推科研创新

课程团队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巧妙融合,学生积极参与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努力实现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并获得的奖励,如表2所示。

表2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4.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

课程团队将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同时完善了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考核课程思政效果,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思政良好实施的必要条件[7]。

三、思考与展望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思政是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进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理工类专业课程中生硬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导致课程体系不伦不类,学生会产生抵制情绪,认为课程思政占用了专业知识讲授的课时。因此,本文探索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课程内容融合的方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巧妙地与知识点结合,达到“盐溶于汤”的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初步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对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持续的过程,课程团队反思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思政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性不够,团队教师缺乏实际生产实践经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课程教学改进的主要方向。同时,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思考学生主观评价外的其他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