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2022-12-07 06:13熊姿XIONGZi
价值工程 2022年33期
关键词:合肥片区金融

熊姿 XIONG Zi

(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

0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逐渐走向智能化,也展示了其在精准营销、构建社交商业链、评估风险的信息搜集等方面的显著优势[1]。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扩展区域方案,作为三大片区(合—芜—蚌)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合肥片区集中在高端制造、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由于跨境电商产业与互联网金融均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较高,二者的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

为了响应“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新要求[2],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合肥片区如何营造“四最”营商环境,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做好金融赋能自贸试验区工作,成为现在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早从2013年,合肥市就开始积极地参与国务院改革自贸区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及部署计划。2019年10月揭牌后首年发力,片区内已新设企业2895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526亿元;累计签约入驻项目数257个、协议引资额1112亿元;累计进出口总额328.54亿元,占全市的35%。

第二年度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紧抓产业项目开展“双招双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截至2022年2月,新设立企业9366家,累计签约入驻项目639个,落地资金320亿元、协议引资额2320亿元;区内实有企业已达35343家,占安徽全区总量85%;营业收入达5348亿元,同比增长25%;进出口总额达1041亿元、同比增长2.67倍,占全区总量的68%。

合肥片区的发展很大程度助推了合肥市及安徽省进出口贸易。2020年度安徽省进出口额突破了五千亿大关,其中合肥市进出口总额374.87亿美元,占全省的48%,同比增长16.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9和2.8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95亿美元,增长6.0%,同比加快1.0个百分点。

2021 年合肥市全年进出口总额514.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2和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6.4%[3]。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8亿美元,增长4.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3.26亿美元,增长20.7%(如图1)。

虽然近几年由于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原因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由图1可见,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外资实际利用额,在自贸区的推动下都减弱了国际形势的不利影响,稳步增长,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显著的发展。

2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要素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其发展要素主要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两类要素上。主体要素主要包括自贸区本身、金融机构主体以及在自贸区从事业务活动的企业这几个要素,即研究自贸区所在区位地理要素,金融机构主体进自贸区区内布局情况和自贸区内产业集聚情况;客体要素指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创新服务产品、创新服务制度和创新营商环境这几个要素。

2.1 主体要素

2.1.1 自贸区

合肥片区总面积64.95平方公里,范围涵盖经开、高新和蜀山三大区块,是合肥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资源最丰富、产业基础最雄厚、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合肥片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其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开放战略布局的中心地带,对接苏沪浙自贸试验区,是加快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建设、探索长三角区域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中部崛起的主要成员。多个世界级展会,如世界制造业大会均落户在合肥举办,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创响了合肥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新领域。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的集聚。

交通运输方面,合肥市建成的“七纵六横”的主要路网、“米”字型的高铁网以及新桥国际机场,拉近了与全国中心城市乃至全球诸多城市的时空距离。在“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的常态化运营下,中欧班列开行已超过1200列、在全国63个开行城市中位居第8,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欧洲全境,并获批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1.2 自贸区内银行等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以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深入布局为支撑。自贸区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科技金融改革政策,如设置科技金融引导基金,鼓励信用融资担保等,来吸引特色化、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及天使基金项目在区内集聚发展[4]。截至2021年7月末,自贸试验区内共聚集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保险机构共74家,其中科技支行8家、科技支公司2家。

不少国有银行如邮储银行均在区内设立了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并为区内企业进行了信贷保障,贷款结余1838万元。民生银行合肥自贸试验区支行服务小微企业400余户,提供信用贷款、房产抵押、担保公司贷款等服务,贷款余额约5.5亿元。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深入布局,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的基础。

2.1.3 区内企业

截至2022年2月,合肥片区实有企业已达35343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小微企业为主体,主打跨境电商贸易业态也在蓬勃发展。通过聚焦国家战略产业方向、全链条布局战新产业,引进如蔚来汽车等重点企业项目,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闭环和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为标志的产业地标。战新产业的培育壮大,意味着合肥片区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需求不断提升,而区内集聚的大量小微企业也需要互联网金融等新型的服务模式为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2 客体要素

2.2.1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服务产品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投放各类精细化、特色化、专属化的贷款产品,针对不同类型的融资主体、满足不同科创企业的融资需要,可以一定程度地实现精准营销。

截至2021年11月,合肥高新片区联合安徽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了创新贷、科技信用贷、自贸贷等10类金融产品,搭建了线上运营的一站式“金融超市”(图2)。如低成本、周期长、融资额大的“瞪羚贷”,低成本、精准授信、弱担保、高效率的“雏鹰贷”,针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低成本“创新贷”,低成本信用保险类的“科技信用贷”,针对初创企业的低成本、形式灵活的“青创贷”。

目前“金融超市”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五千家,累计支持资金近百亿元,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等问题。处于创业初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可根据各阶段的融资需求,自主选择符合申请条件、用款周期、成本利率的科技金融产品,融资效率大大提高。

2.2.2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金融数字化转型对创新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基于安徽省自贸区的赋权清单,合肥片区拥有很大的改革创新自主权。在数字金融的大趋势下,区内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企业共同构建普惠化、智能化、便捷化的金融行业新生态,打破了政府与银行间数据壁垒。通过依托安徽省“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打通政务服务平台与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系统数据通道,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以及加强实时监测评估。

此外,开展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建设政务服务地图和持续清理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政策,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完善“随时办”服务机制,有效推动对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更加便利化的实现。

2.2.3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制度

按照安徽省自贸区的金融政策计划,互联网金融创新制度主要表现为支持建立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再融资服务体系,为跨境贸易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在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方面,开展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对跨境支付牌照实施动态管理推动线上融资及担保方式创新。

科技金融方面,合肥片区内金融服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对科创企业使用产业化经费,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6亿元,为企业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聚焦新兴产业,设置科技金融引导基金,并给予科技金融贷款的相应企业及银行贷款利息补贴。

3 安徽省自贸区合肥片区金融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互联网金融服务政策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通过对其他先行城市自贸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分析来看,各地政府虽然具有扶持自贸区企业的意愿,但缺乏较为具体的对各行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扶持手段。面对合肥自贸区的战略定位,金融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多为创新型企业,在初期发展中,呈现规模小、布局散、竞争弱等不利局面。国内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明显处于初创阶段,被动地应对国内外经济政策等发展环境,入区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泛金融机构相对较少,相对而言缺乏针对性、特色化、多元化的应对措施与产品。因此,需要通过研究找出落实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的具有成效的方法。

3.2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不足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征信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成熟,尽管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图3),但总体偏少,缺乏较为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因为互联网有虚拟化、开放化的特点,传统模式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足以满足互联网金融的技术要求,以至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系统安全维护机制,在风控、合规和清收方面比较薄弱。且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客户信息泄露、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情形[6]。金融创新的同时即意味着政府一定程度上会放松金融监管,而金融监管力度减弱则风险较大,达不到金融监管的效果。因此,如何把握这个度,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能做到监管制度的跟进,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

3.3 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权威的专业评估机构

合肥市目前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管理教育研究院校及培训机构较少,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信用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不充分,使得目前显现不出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势。

骨干金融企业规模实力偏弱,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7+4”类地方金融组织数量不多,展业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且消费金融、公募基金等金融业态匮乏。各行业纷繁复杂,专业化程度较高,自贸区内目前从事专业评估的权威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相对较少,容易造成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在不断地真实的经历中进行总结和探索。

3.4 银企共赢的诉求在互联网金融中较难实现

在金融服务创新中,共同诉求是银企得以合作的前提,而共赢是合作能否长远的关键。互联网企业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客户市场和传统资源加持,商业银行需要互联网企业的电商数据和技术支持。但由于数据安全与共享难以达到平衡,以及利益存在让渡等问题,银企之间无法毫无保留地相互开放。而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大大增加了银行预测企业信用风险的难度,互利共赢难以实现。

3.5 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合肥片区而言,优秀的高端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人才较为缺乏。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合肥市相比于南京、上海等周边发达城市而言,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优秀人才大都落户于社会服务水平更发达的城市、就职于待遇更好的国企单位,创新空间较低因而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无从发挥。截至2022年,全国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120所高校中,安徽省只有9所高校,其中位于合肥市的本科院校只有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大学、巢湖学院3所,且开设专业时间不足2年,人才储备相对较少。

通过社会招聘的专业人才相对稀缺,企业招聘员工后并不能立刻上岗而是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提升新进员工对其他国家经贸、文化信息的了解,也需要培养其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和专业技能,仅靠短期岗前培训无法及时提高其专业素养[7]。另外,目前培养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机制较少,有限的金融人才难以为自贸区各产业发展供金融创新服务,受此影响,金融创新难以落地。

4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自贸区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需要自贸区政府、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配合施行具体的措施才能解决问题,达成创新的效果。

4.1 政府层面

①推行专业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借鉴上海等先发城市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的做法,合肥片区需要立足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地位,则应当发挥地方特色,明确互联网金融起步阶段的发展需求,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细则,并落实开展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推动跨境电商线上融资及担保方式创新。

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制造业的系列化融合应用。搭建银企信息交流平台,促进银企互利共赢的实现。推动数字商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建反向定制产业基地,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合作,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

②完善创新信用体系,招商引资吸引专业的评估权威机构。为了解决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合肥片区应当择优引进资产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同时支持本地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做优做强。加强金融中介行业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推动金融中介机构开展服务创新,提升专业能力,塑造综合性、行业性、区域性金融中介机构品牌。培育和发展企业征信机构,建设和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优质信用评级机构在合肥落户,支持合格主体新设专业性信用评级机构。

③构建和谐自贸区金融创新监管体系。一方面,需要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及时补充监管条例,提升金融执法能力,有效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另一方面,对评级结果优质的小额贷款公司适当放宽融资限制,对评级结果较差的小额贷款公司,引导其加快重组或有序退出,促进小贷行业健康发展。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借助科技手段赋能发展,提升质量,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④创新构建“一网通”国际人才服务体系。要解决互联网金融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则需打破“数据孤岛”困境,整合各类人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及沟通输送,为各专业高层次人才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一网通”国际人才服务体系。

全力推进名校战略,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研究院,实现数字科技人才的集聚。依托省内科研机构研究所开展产学研用结合,设立青创基金,加大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创新创业的基础配套机制。加快提升区内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能力,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为高端人才生活创业提供一流环境,留住人才。

4.2 区内金融机构层面

①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科技引领优化智慧场景。为了满足客户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需要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运用科技手段打造金融服务的智慧场景,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优化客户体验。并积极追踪客户反馈意见,加强银企沟通交流。

②开发产品时应做好全流程风险管控。自贸区内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区布局,是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体。需要事前要从产品的设计入手,预判产品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预案;事中对互联网金融活动实行监控,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风险规避手段;事后对风控措施的实施情况、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并总结经验。

4.3 区内企业层面

①转变传统金融观念,深化互联网金融创新思想。互联网金融为区内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8]。因此,基于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应该敞开思维,顺应金融生态变化的趋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融资模式并主动开拓更多金融创新融资路径。

②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建设进度,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定向输送。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培养和引进金融服务、互联网技术研发、大数据分析等方向的专业人才力量,完善互联网金融人才储备。

5 结论

综上所述,对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研究,有利于明确合肥自贸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存在的互联网政策较少、监管不足、信用体系不完善、银企共赢难以实现、互联网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区内金融机构及企业三力并举来解决,共同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建设。在政府层面,需要推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政策,完善信用评估、金融监管、及国际人才服务体系;在金融机构层面,加强银企合作及交流,做好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风险管控;在企业层面,需要转变金融观念,接受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定制要求。

猜你喜欢
合肥片区金融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白塔寺片区地图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P2P金融解读
生态合肥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