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研究

2022-12-07 09:24乔蓬蕾位星辉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2期
关键词:播种机株距作物

王 谨 乔蓬蕾 位星辉

(1.山东省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烟台 265200;2.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街道办事处,山东 烟台 265209)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定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模式是在传统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田间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让玉米等高位作物具有边行优势,扩大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大豆与玉米之间的和谐共生。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应用优势

大豆供需问题是困扰国家粮油安全的主要难题,其高产出与可持续为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挑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作为农业技术发展下的新产物,是在传统间作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通过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和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交替轮作的方式,实现作物间和谐共生的双收种植模式。

2.1 提高作物个体产量

大豆和玉米株高和根系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借助二者高位主体、高低协同的田间配置原理,充分利用其生长空间,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和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交替轮作方式,使两种作物带间距增大、内行距减小,在提高作物对水分、土壤利用率的同时,使作物种植数量、个体产量得到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大豆和玉米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另外,通过该种种植方式,大豆根部在吸收土壤中游离态氮为自身提供营养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间接地为玉米提供一定的营养;而玉米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与土壤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矿物质元素,也可以为大豆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多种养分互补的效果。

2.2 强化光热资源利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种植空间进行合理配置,可以避免两种作物的争地矛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强化土地产出。与此同时,该技术因两个作物带间距大、内行距小,可以有效减少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的荫蔽影响,确保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合群体的总密度,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2.3 降低人力物力投入

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时,通过扩大带间宽,可以实现农机农艺高度融合,有效提高机具作业通过率,强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在开展大豆和玉米农事操作时,通过独立收获和协同播种施肥作业,减少单一作物操作环节,再加上全程机械化的应用,弱化间作套种复杂程度,相较于传统的间作生产粗放模式,该种方式可以最大化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另外,该模式不仅可以借助大豆与玉米作物间作的根瘤固氮提高土壤营养成分,还可以通过对田间配置进行优化,将玉米的边行优势发挥到最大,提升大豆玉米种间协同功能,强化其资源利用率,在提高其系统生产能力的同时,有效减少成本投入,保证农民经济效益。

2.4 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逐渐被更多人喜欢,然而,二者征地矛盾问题日益显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的应用,以间种的方式开展,可以充分发挥玉米的边际效应,提高玉米的商品属性,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有效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满足当前市场发展需求,降低市场风险的发生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市场的高质量运行。

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

3.1 技术概述和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是基于传统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的复合种植,让高位作物(玉米株)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大豆带和玉米带年际间地内轮作,适于机械化作业,是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

该技术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等优势,应用该技术种植的玉米与原单作产量水平相当,另外可每亩增收套作大豆130~150 kg,肥料利用率提高20%~30%,亩增收节支400~600元;该技术利用大豆根瘤固氮,可每亩减施纯氮4kg;利用生物多样性、分带轮作和小株距密植可降低病虫草害的发生,使农药施用量降低25%以上,用药次数减少3~4次,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3.2 品种选择

大豆应选择产量高、耐荫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品种。带状间作时,选择抗倒能力强、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 g以上,株高55~100 cm。带状套作时,选择大豆玉米共生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较强、中晚熟品种,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为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以上,单株粒数80粒以上,单株粒重15 g以上。

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半紧凑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特征值应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1~23°,棒三叶叶夹角为26°左右,棒三叶以下三叶夹角为27~32°;株高260~280cm、穗位高95~115cm。

3.3 种植模式

一般大豆带播种以2~6行为宜,带内行距20~40 cm,株距8~10 cm,玉米带播种以2~4行为宜,带内行距40 cm,株距10~14 cm。两种作物带间行距60~70 cm。

3.4 播种

播种质量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能否实现增产增效的基础。播种前要充分做好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等准备,切实按照所选模式的技术要求进行播种,保证播种质量。

3.4.1 农机选择

4∶2模式可用专用农机实施种肥同播。4∶3、6∶3模式可利用现有大豆和玉米播种机械,按照所选模式的带宽、行距、株距等技术要求分别进行播种作业。

3.4.2 机具的改造调整

3.4.2.1 4:2模式的机具改造方案

4:2模式即4行大豆2行玉米,带宽29 cm。以常见3行玉米播种机为例(4行机拆除一个单体),保持播种机一侧的播种单体不动,将另外2个播种单体间距按照行距、带间距进行调整并紧固好,形成一侧播种2行大豆(间距30~40 cm)、另一侧播种1行玉米(玉米单体与大豆单体间距60~70 cm)的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通过往复作业,实现4:2复合种植模式机械化同步播种。

3.4.2.2 4:3模式机具方案

4:3模式即4行大豆3行玉米,带宽35 cm。新购置7行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机型较少),购置4行大豆播种机或改制4行玉米播种机为大豆播种机、3行玉米播种机分别播种。

3.4.2.3 6:3模式机具方案

6:3模式即6行大豆3行玉米,带宽45cm。用6行大豆播种机和3行玉米播种机分别播种大豆玉米。6行大豆机可用4行玉米机增加2个单体改制。优先采用调整株距挡位满足玉米10~14 cm、大豆8~10 cm的株距要求(如果大豆采用双粒播种,则株距可适当加大);如最小株距挡位不能满足要求,可根据排种器不同型式进行调整改造。勺轮式播种机:可采用调整传动比方式实现,如将主动驱动齿轮和被动驱动齿轮互换位置;如仍不能满足株距要求,可将原18穴排种盘更换为24穴排种盘。指夹式播种机:可更换排种驱动齿轮副塔轮,通过调整传动比方式实现;因指夹式排种器的指夹数为定值12个,无法通过更换排种盘方式实现。气吸式播种机:可采用更换不同孔数排种盘方式实现。

3.4.3 种子处理

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大豆、玉米种子包衣。每100公斤大豆种可用62.5克/升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300~4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每100公斤玉米种可用29%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470~56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

3.4.4 适墒播种

夏茬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各地应在小麦收获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早播种,确保早出苗、出全苗。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可采取单粒精播,播深以3~5cm为宜。播种前,可先进行灭茬,再旋耕一遍,或选用带灭茬功能的播种机进行大豆、玉米灭茬播种。若墒情较差,要先造墒再播种。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大豆、玉米播种后进行滴灌、喷灌,促早出苗、出全苗、成壮苗。

3.4.5 种肥同播

大豆一般可施用专用肥(N-P-K:12-18-15)10~20公斤/亩,对前茬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亩以上的地块,大豆可以不施肥,仅在鼓粒期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玉米一般可施用氮磷钾控释肥(N-P-K:28-6-10,控N≥8%)40~50公斤/亩。

3.5 除杂草

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具体应用该技术种植大豆与玉米两种农作物时,要及时喷药,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大豆与玉米在整个生长期,田间会生出大量的杂草,要是放任杂草生长,势必会争夺农作物的营养,因此,一定要结合现实情况来选择适合的除草剂清除杂草。

4.大豆玉米病虫草害防治

4.1 做好杂草防除

4.1.1 进行苗前封闭处理

播种前将小麦秸秆粉碎灭茬,播后苗前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二甲戊灵等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播种后2天内完成)。

4.1.2 适时开展苗后定向除草

对于苗前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要根据当地草情,在大豆、玉米苗后早期,即大豆2~3片复叶期、玉米3~5叶期,选择大豆、玉米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如大豆可选用精喹•氟磺胺、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等药剂,玉米可选用烟•硝•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等药剂 。

4.1.3 安全规范用药

在选择茎叶处理除草剂时,要注意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切忌选用对下茬作物有残留危害的除草剂。如出现除草剂药害,症状较轻时,可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加强肥水管理;药害严重时,应及时补种,且适当增加播种深度。苗后茎叶定向除草,施药时应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严防药害。施药要在早晚气温较低、没有露水、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药剂喷施要均匀,提高防效。

4.2 科学病虫害防控

4.2.1 防控方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相比,各主要病害的发生率均降低。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行统防统治。

4.2.2 防控重点

一是防治点蜂缘蝽。在大豆初荚期,可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或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等根据剂量7~10天喷雾防治1次,视虫情防治1~2次。早晨或傍晚害虫活动较迟钝,防治效果好。二是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荚螟、食心虫、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黏虫。发生初期,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虱螨脲、虫螨腈、氟铃脲、虫酰肼等复配杀虫剂,配合高效氯氰菊酯、有机硅助剂等根据剂量开展防治。三是防治玉米锈病。在发病前或初期,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或嘧菌酯悬浮剂等根据剂量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2.3 统筹推进绿色防控

采用农业措施、理化诱控、生态调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控大豆玉米病虫害。田间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棉铃虫、玉米螟等雄虫成虫,利用生物食诱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利用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在玉米螟、棉铃虫、桃柱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释放赤眼蜂进行天敌治虫。

5.结语

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可同时提高两种作物的产量,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高产栽培技术,更能有效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土地得到合理使用,土壤保护更加充分,种植效益得以提高,农民生活得以改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播种机株距作物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基于PLC技术的播种机电气自动化技术探究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大蒜播种机让蒜农挺直了腰
流翔高钙作物叶片管理技术
免耕播种机使用性能的研究
播种机使用维修及用后保养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