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箭 郑佳雯 席彪
(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 镇江 212003)
结肠息肉是一种结肠黏膜层发生隆起性病变导致的肠道疾病,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病变,多数患者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行肠道内镜检查时才被发现,极易被人们所忽略。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病变范围随之扩大,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1]。结肠息肉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同时长期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结肠息肉的发病,部分患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2]。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少的结肠息肉患者,可服用止血药或抗生素等。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采用手术进行息肉切除处理,对病变部分进行有效切除,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多数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但部分患者存在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3]。肠息肉归属于中医学“肠覃、便血、便秘、息肉”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是脾胃虚损所致。采用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可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4]。本研究探讨结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结肠息肉病病因病机主要为:(1)结肠息肉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虚湿滞、湿邪客于大肠。病程较久致使脏腑受损,导致脾肾阳虚,水湿运化失常引发痰湿内聚,肠道气机不畅,癖瘀内著、气滞血瘀导致病发[5]。康建媛等[5]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病与湿浊、寒湿、痰浊所引起的瘀浊密切相关,痰瘀互结,不通则痛,导致腹胀腹痛。(2)结肠息肉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滞、瘀、痰、浊。王建平等[6]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病与饮食所伤、感受寒湿、情感郁结等导致运化不畅、脏腑受损关系紧密,病位主要在大肠,病理因素为滞、瘀、痰、浊。(3)结肠息肉的主要病因在于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讲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阚娜等[7]认为长期饮食不节或起居失常,可导致脂肪代谢出现紊乱,肠道炎症反应逐渐积累,导致结肠息肉的发生。(4)结肠息肉的发病与体质状态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张莉等[8]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状态发生变化,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表明,结肠息肉患者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由此可见,结肠息肉的发病与患者的体质状态也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结肠息肉通常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引发脾胃虚弱、肝脾不和,加之湿邪内停,聚湿成痰,久病入络而瘀血内停所致,病理产物为血瘀、痰热、寒湿、湿热。息肉未发生癌变前,论治应以气虚、湿热、血瘀、气滞为重,早期应辨证使用健脾化湿中药来预防息肉癌变。
2.1 中药内服符娇文等[9]对200例接受肠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的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等联系密切,主要病机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司引发癖瘀内著,治疗应以补益脾气、活血化瘀为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肠息肉术后给予基础治疗)和中医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蕈汤辅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结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采用中医消蕈汤治疗可有效缓解便血、腹部胀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且具有预防结肠息肉复发的作用。中医消蕈汤主要发挥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的功效[10]。雷春红等[11]分析9例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型的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此类患者的主要病因在于中医阳虚体质,发生肿瘤的可能性较大且极易出现复发现象,因此治疗应以温肾健脾、补火助阳为主。给予口服中药温肾健脾方治疗,进而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温肾健脾方用于治疗结肠息肉可有效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温肾健脾方主要发挥益气健脾、温肾助阳、回阳救逆之功效。吴洪磊[12]观察温阳散结汤预防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复发的效果,结果显示,温阳散结汤可有效预防行内镜下切除术结肠息肉患者的复发,降低患者的息肉复发率,临床预防效果较好。温阳散结汤主要发挥化痰软坚、疏肝活血之功效[13]。
2.2 中药敷贴与穴位按摩宫欣茹[14]观察中药敷贴与穴位按摩治疗对行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患者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敷贴与穴位按摩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中药敷贴可将药物作用于中脘、天枢、脾俞等穴位,可通过皮肤的吸收使中药发挥疏通经脉、化瘀止血的作用,联合穴位按摩可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共同发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林丽英等[15]研究穴位按摩护理对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结肠息肉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穴位按摩应用于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结肠息肉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病情快速恢复[16]。穴位按摩可通过对局部穴位进行按揉刺激来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按揉太冲穴可畅通气机、理气行滞;按揉足三里穴可疏通脾胃经气、调节肺腑。窦英磊[17]分析肠道湿热型肠息肉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术后患者经脉受损,引发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进而导致脾胃失和、胃肠功能受损。他们采用外敷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结果显示,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减少肠道湿热型肠息肉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中药穴位敷贴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率。李娜等[18]观察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干预内镜下摘除术肠息肉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肠息肉患者术后采用穴位敷贴联合耳穴压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快速恢复。通过对太冲、足三里穴位进行指揉,可促进患者肠道蠕动,缓解腹痛腹胀症状,且对神门、大肠、小肠等穴位进行耳穴埋豆联合神厥穴敷贴,可发挥缓解腹胀的效果。
2.3 中药保留灌肠张旖晴等[19]认为结肠息肉患者由于本身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又受到外邪入侵引发运化失职,生热聚湿于肠道,治疗应以温肾健脾为主。采用温肾健脾方灌肠治疗电子结肠镜下刺头切除术结肠息肉患者,结果显示温肾健脾方灌肠治疗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腹痛腹胀、大便泄泻等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刘素军[20]认为结肠息肉手术患者治疗应以消瘀化结、健脾祛湿为主。采用主要中药有败酱草、茯苓、白术、丹皮、延胡索、陈皮等健脾散结汤剂灌肠治疗,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灌肠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息肉复发概率,减轻肠组织的粘连症状。张武等[21]认为结肠息肉术后复发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或基因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结肠息肉术后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联合清热利湿汤(薏苡仁、败酱草、红藤、莪术、蒲公英、黄芩、三棱)灌肠治疗,结果显示,清热利湿汤灌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
2.4 穴位埋线罗秀清[22]分析认为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多属于脾虚夹瘀证,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气虚血瘀、湿郁阻络、脾胃虚弱等,治疗应以运脾祛湿、活血化瘀为主。通过观察理气六君子汤和穴位埋线治疗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行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采用理气六君子汤和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的快速愈合,且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安全性高。穴位埋线在相应穴位给予针具和药线,以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与脏腑功能。主要选取足三里、天枢、脾俞、肺俞等穴位,可发挥活血祛瘀、祛湿化痰、健脾益气之功效。
近年来,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以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为主,但其治疗费用较高,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复发,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结肠息肉也可发生肿瘤病变,具有高度风险恶变的有腺瘤性息肉等,因此积极防治结肠息肉可减少发病和术后复发情况。中医药无论内服治疗还是外治等,均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小甚至清除患者体内已存在的结肠息肉,还可以预防已切除息肉的再生和复发,对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术后复发率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对结肠息肉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少,较多研究仅局限于临床治疗与观察,且对治疗方面缺乏规范化的辨证分型和相对统一的治疗方法。因此,今后可开展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拟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使中医药在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和预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