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泓洁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吸引了俄罗斯汉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俄语界也对《诗经》俄译本展开积极研究,其中阎国栋等全面综述了俄罗斯《诗经》翻译研究的重要学者及主要译本[1],郑海凌根据施图金译本编译了《诗经》汉俄对照版[2],巫晓静对《诗经》中植物、动物、器具等意象的俄译进行了整合研究[3]。我们认为,源自《诗经》的成语早已成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样是中华古典作品外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俄罗斯《诗经》翻译历经百年历史,形成了兼具中俄民族特色的多版译本,其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俄国沙皇时期(18世纪—19世纪中叶)。1882年,著名汉学家王西里(В. П. Васильев)于圣彼得堡出版了《诗经·国风》的翻译研究专著,开启了俄国《诗经》翻译的篇章。(2)苏联时期(1917—1991年)。这一时期涌现了阿列克谢耶夫(В. М. Алексеев)、施图金(А. А. Штукин)、费德林(Н.Т. Федоренко)等汉学研究者,《诗经》俄译本趋于成熟。(3)俄罗斯时期(1991年至今)。以克拉芙佐娃(М.Е. Кравцова)、孟列夫(Л.Н. Меньшиков)为代表的俄罗斯《诗经》研究者汲取世界诗经学的最新成果,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重新解读了部分诗歌意义。
本文选取在俄罗斯广为流传的施图金1957年版《诗经》全译本,其不仅是第一部俄文全译本,也是欧洲第一个韵体全译本。译本直接从中文翻译而来,既注重节奏,又重视音韵;在充分尊重汉语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努力寻求汉、俄之间相似的语言表现形式,以缩小异文化理解偏差,被同为汉学家的费德林称为“第一流的译作”[4],是海外《诗经》翻译的典范。
《诗经》成语中的“礼”文化与“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世界图景的重要内容,而由于成语本身的简洁性及中俄文化空间的差异,经典译本与原文本间也存在意蕴、甚至意义表达偏差,需要译者进一步探究民族的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民俗制度等精神文化内涵。
伦理文化和礼制文化是《诗经》“礼”文化的核心元素,伦理文化是道德层面的礼制,礼制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个人行为的准则,二者共同形成了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礼”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世界图景中的独特内容,外籍译者翻译时往往很难传达原意。
1. 表现伦理文化的成语
伦理文化与“家”观念相关联,主要包括父子之伦、夫妇之伦、兄弟之伦等。俄罗斯同样强调家庭的概念,但在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成语“恭敬桑梓”出自《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之。”古时人们常常在屋前栽种桑树和梓树,这两种树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故人们对父母先辈种植的桑树和梓树心怀敬意。施图金翻译为:“Посаженыбыликатальпа и тут - А люди и нежатдеревья, и чтут.(门前)种植了一些梓树,受树养育的人们很尊敬它。”译者采用删减法,省去了桑树,未能传达出“桑树”和“梓树”两个意象共同出现表达的世代相传、孝敬父母之意。成语“琴瑟之好”出自《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施图金译文为:“Любовь детей и наших жен, как гуслей с цитрой общий звук.爱孩子和妻子,就像齐特拉琴和古斯里琴共奏一般。”“琴”和“瑟”是我国古代两种重要的乐器,这两种乐器一起弹奏,音调十分和谐,比喻夫妻感情和睦。俄语词汇中不存在等值词,故译者选用欧洲的两种弦乐代替。然拼凑出的两种琴相奏,只能传达字面意思,失去了和谐之意;“鹡鸰在原”出自《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即鹡鸰,是一种筑巢于沙,常在水边觅食的鸟类,离水而居于平原上,则处于危难中。译文为“В долинеиволгаживет……Страдаютбратьяот
невзгод.黄鹂居于山谷,兄弟处于危难之中。”译者用黄鹂代鹡鸰,用山谷代平原,运用相似的象征物较好地传达了兄弟处于不利条件的意义。然而,鹡鸰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都会鸣叫起来,寻找同类,故我们用这一成语比喻兄弟间有难支援、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黄鹂则不能表达这一意义。
2. 表现礼制文化的成语
《诗经》成语中的礼制文化一方面描述了周代封国礼、祭祀礼、宾礼、军礼等礼乐活动,另一方面传达了以礼为教,使人修身养性,忧国思政的礼治思想。
(1)表现礼乐活动的成语。成语“绳其祖武”出自祭祖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强调周武王顺承先祖之德,完成千秋功业,为子民和后继君王树立了可以效法的榜样[5]。施图金将这一成语译为“Следовать будет примеру их предка У-вана.(后代)将会以武王为榜样”,译文译出了文本想要表达的主要意义,但忽略了中国文化中缅怀先祖,发扬其荣的祭祀文化。再如表现宾礼文化的成语“百两烂盈”出自《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韩侯顾之,烂其盈门。”译文为“Сто колесниц - красотакрасотою, Восемьбубенчиковз
вономзвенят, Блескэтотразвенерадуетвзгляд…Хан
ьский наш княаь оглядел их в упор - Словно бы блеском наполнился взор!百辆漂亮的马车,八个铃铛铃铃响,这难道不华丽吗……韩侯注视着这一切,目光闪耀。”这一译文只反映了韩侯娶妻时的奢华,而未表现出“宾礼”的色彩,甚至将“顾之”这一亲迎出门时的曲顾之礼译成了目不转睛地盯着,与中国文化出现较大偏差。
(2)表现礼治思想的成语。成语“小心翼翼”出自《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翼翼指严肃恭敬,后指做事严谨,在当前语境下用于形容周宣王办事谨慎,遵守法则。译文为“Мягок, прекрасен, всегда почитал он закон.和颜悦色,总是遵守法律。”译文将这一成语概而论为宣王对律法的严格遵守,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并未传达出其作为君王办事严谨、合乎礼节的意义。成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源出《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译文为:“Багородный и тонкийдушоюесть друг у меня, Словно рог он резной, что оботочен искусным резцом, как нефрит ограненный, до блеска натертый песком.我有一个高雅而心胸宽广的朋友,他似用艺术刀削刻的角,又似被沙抛光的玉。”古时称加工骨器为切,加工象牙称磋,加工玉称琢,加工石称磨,诗中赞美有德的君子经不断修养,犹如切磋琢磨的骨器、象牙、玉石一般美好。俄文翻译时省略“骨”“石”意象,将“象牙”替换为“(鹿、牛、羊)角”,基本传达了人需要不断磨炼的思想,但受众由于观念空缺,无法感受到蕴含于其中的中国君子文化与玉文化。同样内涵的成语还有出自《小雅·鹤鸣》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于比喻别的山上的石头虽然不如玉美,但它可以用来磨制美玉。成语“忧心如惔”出自《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恢,不敢戏谈。”这一成语的译文为“Горесердцасжигает, какпламя.心中的苦像火一样燃烧。”将“忧”译为“苦”,显然不能传达出“忧”的正确含义,这里的“忧”是指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中的忧患意识,它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以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中形成,是一种责任感支撑下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6],这种忧患具体表现在对国家危亡、百姓疾苦的担忧,对君王昏庸无能的愤懑。这一意识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与责任感息息相关,译为“苦”无法达其意。
《诗经》中大量成语记录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情况,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婚恋文化、祥瑞文化等风俗文化。对俄译者而言,无疑属于空缺文化现象。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有无肺部感染,并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动脉指末氧变化情况。血气分析:分别于手术前1周内及术后第4天在静息状态下取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及摄胸片。动脉指末氧: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每日上午8点测指末氧含量。
1. 表现农耕文化的成语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天文地理条件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就是二者结合的典范。成语“南箕北斗”源于《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指南边的星宿,形似簸箕;斗指北斗星,形似汤勺。“扬米糠”“挹酒浆”均与中国农业文化相关联,这一成语隐喻了王室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译文为“НаюгеСитосвойбросаетсвет,Но в Ситенепровееш
ьтызерна; НасеверемневидентолькоКовш, нотем
Ковшомнеразольешьвина.南方形似筛勺的星星洒下光芒,但却无法扬谷物;我能看到北方形似铲斗的星星,但却无法斟葡萄酒”。译者找了相近的替代词,将其首字母大写表示星宿,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解决方式,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意象“ковш(铲斗)”与“вино(葡萄酒)”毫无关联,易使受众产生疑惑。
2. 表现婚恋文化的成语
婚姻在我国民俗文化世界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嫁娶习俗、婚恋观念、姻亲服饰等,从《诗经》的许多诗歌及成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周代的婚恋观念及婚俗礼仪。成语“投木报琼”出自《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译文“Мнеты в подарокпринесплодайвыароматный, Яшмойпрекрасноюбылмойподарокобратный.你赠予我芬芳的有籽苹果,我回赠你无瑕的碧玉。”由于没有等值物,这一译文前句选用一种有籽苹果代替了木瓜,保留了“多子多福”的文化意义,而后句“琼琚”是指古代男子的贴身佩玉,将其译为一种美玉只能体现礼物贵重之意,不能表现男女私定终身的文化意义。同样的成语还有出自《郑风·溱洧》的“采兰赠芍”:“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译文为“ТойпоройЧжэнь и Вэйразольютсяволнами, И насборорхидейвыйдутдевы с дружками……С нейрезвитсяпосклонам, и подруге своей, В дар подносит пионы.溱水和洧水涨潮了,少女抱着兰花出门……男子和女子嬉闹着,男子回赠女子芍药花。”译文中将“蕳”译为“兰花”,失去了互赠兰草、芍药寓示高洁爱情之意。周朝婚恋观念虽较自由,但仍需遵循一定婚俗礼仪,成语“文定之喜”出自《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这一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描写了周文王按照“纳吉、纳征、亲迎”的礼仪迎娶妻子的情景[7]。译文为“Сделавподарки, о счастьегадаетВэнь-ван - К Вэйотправлятьсядлявстречиневестыпора.文王准备好礼物,占卜纳福,动身出发迎接新娘。”译文采用意译的方式,将“文定”翻为送礼,未传达出“纳币订婚”这一习俗。
祥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农耕、乔迁、嫁娶、生子、升官、祝寿等方面,表现了古人追求平安、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成语“凤鸣朝阳”出自《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是中国特有的意象,相传栖息于梧桐树上,喻示吉祥,朝阳则喻示希望,这一成语比喻有能力的人得到发挥机会。译文为“И ныне фениксы поют четой, На том хребте поют, что так высок... Растут утунги на горе на той, Чей склон глядит под солнцем на восток.凤凰成对在高山上鸣叫,阳光下山上的梧桐面向东方。”译文只按字面意思描述了诗句表现的画面,不能体现出太阳初升,凤凰鸣叫的吉兆之意。成语“竹苞松茂”源自周宣王兴筑宫室落成时的颂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意在赞美其宫室环境的优美,后发展为祝人新屋落成或祝寿的颂词。施图金将其翻译为“Дом, точно крепкий бамбуковый лес, Точно сосна, что взросла до небес.房屋,茂密的竹林,松树高入云霄。”译者虽添加“дом(家)”一词表现诗句所指,但仍未体现中国文化的“乔迁之喜”及该成语的祝福意蕴。而同为祝词,出自《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成语“寿比南山”则被译为“Вечностьюжизньдас
равнитсятвоя, С южной горой, что вовек не падет.你像南山一般拥有永久的寿命,永不崩塌”,如此翻译,既保留了“南山”这一《诗经》中屡次出现的重要意象,又体现了其隐含的吉祥、安逸的文化意义,值得肯定,可为《诗经》中其他成语俄译提供参考。
笔者认为,《诗经》成语俄译中表意不完整的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一方面,俄罗斯文化空间中缺乏“桑梓”“琴瑟”“鹡鸰”“佩玉”“芍药”等意象的等值词,译者无法找到更为合适的替代词或替代词选择不准确;
另一方面,译者很难完全理解俄文化中不存在的“礼”“忧”“祥”“玉”“君子”等文化观念,故不能进行精准传达,甚至出现错误表述。
这说明,民族间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导致各个民族对世界范畴化的不同,形成文化空缺,进而外化表现在语言上。译者若想缩小翻译误差,则需进一步转变观念意识,转换思维方式,增强文化交流实践,对无等值词及空缺观念进行有效填空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