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喆
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已经成为人民追求卓越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高职旅游院校应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向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重在培养能够胜任旅游行业一线服务、经营等基础岗位和管理岗位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旅游专业素养与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尝试运用CBE模式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期对高职旅游教育产生有益借鉴。
CBE为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即“能力本位教育”,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1],其产生和运用为当时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与职能相匹配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为解决美国产业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模式在世界上颇具影响。CBE模式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关注产业界对职业能力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企业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认为整个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地掌握其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所有能力。CBE模式的教育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对我国职业教育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对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肩负着为我国旅游经济运行与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借鉴CBE模式,高职院校首先要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的进行分析,预测当下及未来区域旅游产业与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面向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实现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我国高职旅游院校具有明显的属地特征,教育导向应服务于所在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积极承担起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当下学习与未来工作相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比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与行业就业质量,通过对接产业、行业及企业岗位需要,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后的“岗位零距离”就业。
“能力本位”为CBE模式的核心教育理念,强调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人才培养过程就是与岗位工作对接的过程。运用CBE模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以培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遵循学生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旅游职业素质教育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对接旅游产业和行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重点掌握专业从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突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特征,在高职教育期间帮助学生完成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向旅游职业人的身份转变。
CBE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职业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产业、行业契合程度只有以产教融合为媒介,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匹配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一线所需要的服务、经营与管理等技能人才,这类人才要懂技术、能实践、会操作。在CBE模式引导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要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尽量得到充分的岗位实操训练,要使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了解、认知旅游企业,要使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岗位实习与实践热爱旅游行业,最后推进专业育人效果的提升。
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拥有丰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论课程和知识传授比重高、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相对弱化的问题,出现了公共基础科目多、教学安排时间长与专业技能教学薄弱、课程安排时间短的矛盾,致使培养目标与教育初衷相违背,阻碍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发展,最终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化,学生能力无法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出现毕业生就业率低、旅游行业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同时造成我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受教务考核体系影响,目前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流的培养考核体系仍停留在“课上讲授、课下作业、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形式上,其中“课上讲授”主要以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或者实践技能的讲解为主,或者以组织学生观看实训视频来代替实践教学,学生很难掌握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职业实操技能。“期末考试”多以开卷或闭卷的纸质形式来完成,考核分数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实践教学及应用能力考核轻视的做法,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仅有理论而无操作技能的“学院派”,不仅影响学生就业,甚至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同时为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技能实践和提升的发展平台。但是,从当前产业与教学结合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融合”表面化、“融合”层次低的特点。具体来说,一是学校“产教合作”的思想消极,产教融合给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学生进出企业必然会给学校带来多一份责任和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导致学校对产教融合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企业产教融合的支撑欠缺,企业和学校存在着“产教融合”的责任使命错位的现象,企业本身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自觉,企业仅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实践基地等浅层次“融合”。“产业融合”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学生旅游职业技能提升没有产生切实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强调学历层次,要求招聘者须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3]。学校招聘进来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是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单位完成的个人专业成长和身份职业的转化,缺乏企业实践生产、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历练。“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授课也因此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另外,学院聘请的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兼职教师数量少,聘请来的企业教师由于缺少执教经验,不熟悉高职教学规律,致使外聘师资不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低,缺乏真正具有“双师型”的懂行者带领专业发展与学生培养[4],成为制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诟病,也对职教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体现出职教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实用性与职业性特征,理应借鉴CBE模式的“能力本位”理念,以突出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5],重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要依据所培养岗位的能力类型和层次,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如利用行业认知和岗位认知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兴趣和服务意识;利用导游词创作、导游模拟比赛和导游考证培养学生的导游专业知识能力、应变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导游技能比赛、旅行社模拟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等培养学生的旅游基层岗位实操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利用旅游市场营销实训、旅游景区管理实训周等培养学生从产品策划和独立操团能力;利用领队服务、线路策划、旅游服务接待等系列化技能实训、技能大赛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旅游综合服务与经营能力,循序渐进细化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科学的考评体系是对教育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考核、测评和反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规格,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例如:在考核形式方面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考试、个人与小组团队合作完成考试作业题目、口试必答与口试抽题等形式,通过考核形式互补,完善学生专业学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测评。在考核内容方面,逐步调整以考查学生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笔试考分”考核体系,实行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考核并重,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业阶段的不同、课程特点的差异调整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在考核主体方面,可以考虑校内与校外结合,适当考虑将社会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鉴定和审核纳入到人才考核体系当中。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形成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性评价,据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响应这一国家号召,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与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与地方多家旅游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带领和选派专业学生开展企业参观、见习与顶岗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见识,加深对专业岗位的认知,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进一步抓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协同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产教联盟,共同打造专业实践“示范课”“金课堂”,以提升实践课的高效性。第三,邀请知名校友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院举办专业学术讲座、介绍企业运营与管理、进行专业课程授课等,这些旅游行业工作一线人员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获取行业前沿知识。
“教师是立教、兴教之本”,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职教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是将师资引进与培养方式相结合,加强“双师”队伍力量。坚持外部引进,学院直接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充实旅游管理专业“双师”队伍力量;坚持内部培养,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到企业考察观摩、参与企业技能培训、参加企业顶岗锻炼,提高专任教师职教技能。二是采取挂职锻炼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双师”队伍建设[6]。学院定期选送专任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利用企业实践经验机会提高自我教学与实践的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组织的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等的资格认定。三是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双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来校举办专题学术报告或实践演示,介绍旅游行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最新服务、经营理念和发展趋势等,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专业眼界。
在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国高职旅游教育迎难而上,担负着为社会输出旅游职业人才的光荣使命。面向新时代、新机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立足产业发展导向,响应以行业需求,借鉴CBE模式为人才培养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夯实产教融合深度、架构合理的培养考核体系及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等,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